窝牛号

唐朝高等学府-梦幻西游科举大赛答案详解

今天窝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唐朝高等学府,以下关于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

本文提供以下相关文章,点击可跳转详情内容,欢迎阅读!1、梦幻西游科举大赛答案详解2、唐朝高等学府是什么?3、为了将重达十吨的嵩阳书院大唐碑立起来,付出了什么代价?4、唐朝高等学府是什么梦幻西游科举大赛答案详解

答梦幻西游科举大赛答案,想了解到关于梦幻西游科举大赛答案的更多攻略及相关信息吗,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带来梦幻西游科举大赛答案的分享!

如果你有玩过梦幻西游端游,那么你应该会发现其实梦幻西游手游与其有很多雷同的地方,就像特色玩法——科举考试两边都存在。那么梦幻西游科举考试难吗其实还好,看过以下的梦幻西游科举大赛答案大全攻略,相信你会更有自信通过。

我们在游戏中等级达到30级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了,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乡试是周一到周五晚上19:00~21:00,会试是周六晚上19:00~21:00,通过会试的小伙伴才可以参加殿试哦。

梦幻西游科举乡试答案大全(按Ctrl+F键输入搜索问题)

几次双倍师门任务

前20次

多少级可以参加抓鬼任务

20级

包括队长在内,每个队伍最多有几名队员

5名

下面哪个门派擅长治疗

普陀山

下面哪个宝石增加封印命中

红纹石

刚进入梦幻西游时所在的地方

门派内

哪个门派擅长法术

龙宫

有多少个种族

3个

多少级可以参加科举大赛

30级

宝图任务每天可以完成几次

10次

哪个角色使用法杖

巫蛮儿

哪个角色使用剑作为武器

剑侠客

擅长物理输出

大唐官府

哪个宝石可以增加物理伤害

太阳石

哪个门派擅长封印法术

方寸山

"火把节"在每年农历的什么时间举行

六月二十四日

"孟夏"在古代时令中是指农历几月

四月

"铜权"是古代常见的金属器物,后来被俗称为

秤砣

传说中的"八大山人"有几个人

1个人

词语"芊芊"代表着什么颜色

翠绿色

词语"司空见惯"中的"司空"指的是

官职

宫城的正门被称为

午门

古代成语"爱鹤失众"的寓意是

因小失大

古代成语"白龙鱼服"的意思是

形容微服出行的危险

按古代兄弟排行的顺序,次子应该称为

"五禽戏"起源于汉代,它属于

强身健体的功法

以下不属于"五谷"的农作物是

大蒜

唐朝古琴有几根弦

7根

我国最早的表演艺术是

杂技

下列哪个是唐朝高等学府

国子监

以下不是古代"春节"习俗的是

赏月亮

最古老的绘画形式是

壁画

古代军队调兵遣将的信物是

虎符

华夏民族在哪里诞生

黄河流域

梦幻西游科举考试难吗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其实这主要是考大家的积累,当然如果你确实脑子没存什么相关的内容,那可在网上查看梦幻西游科举大赛答案大全攻略来得到答案。

唐朝高等学府是什么?

答国子监 崇文馆 弘文馆。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唐代曾几易国子监之名,曾改称司成馆、成均监,神龙元年(705) 又复其名。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所谓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馀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避太子李弘名,改曰昭文馆。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仍改弘文馆。因学生出身贵族,不专经业,开元以后,令依国子监生例考试,惟帖经减半。

太宗贞观十三年(639),置崇贤馆,属东宫系统,有学士二人,掌经籍图书,教授诸生,均如门下省所属弘文馆之例。学士之下有校书郎二人,掌校理书籍。高宗上元二年(675),避太子李贤名讳,改称崇文馆。学士出缺时,由庶子领馆事。肃宗时,以宰相为学士,领馆事。崇文馆

本为皇太子读书之处。唐代在此设“崇贤馆学士”,以侍讲宫中。崇文馆又是唐代的贵族学校。 唐制规定:“崇文馆生二十人,以皇族中缌麻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亲,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为之”。另外,崇文馆也是宫内秘籍图书校理之处,是一个大型的皇家图书馆。

为了将重达十吨的嵩阳书院大唐碑立起来,付出了什么代价?

答中国古代著名的高等学府,要数嵩阳书院为第一。书院中有一个著名景点——大唐碑,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前去参观。然而,许多人却难以想象厚重石碑背后的故事,唐玄宗时期为了将它竖立起来,付出了九条人命的代价。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它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历史建筑群组成部分,建筑规模和历史地位都有很高的价值。所谓“今有清华园,古有嵩阳书院”,一句话就阐明了嵩阳书院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走进嵩阳书院,只见它背依嵩山主峰梭极峰,面对流水潺潺的双溪河,两侧峰峦环拱,风景如画。院内却古柏参天,环境古幽,清雅静谧,令人沉醉其中。乾隆皇帝曾在此地游览,特意留下“嵩阳书院景最清,石幢犹纪故宫铭”的诗句。嵩阳书院不仅有乾隆皇帝的身影,还有其他“历史名人”的踪迹。宋代洛派理学家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等,都在此讲学,所以嵩阳书院又被称为“历代名儒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甚至有一部分就是在嵩阳书院完成的。宋朝中叶,王安石变法更新,二程在嵩阳书院讲学,常同司马光、范仲淹论证学说,与王安石分庭抗礼……嵩阳书院简直是文化圣地。

其中有一处景观,更是一绝,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就是大唐碑,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大唐碑是在唐天宝三年刻立成的,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整块碑的制作过程非常宏大,但碑面上的文字却雕刻精美,仔细数来,只见通篇碑文有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据说,碑文上的字是李林甫撰写的,用的是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字迹非常端正,刚柔适度,毛法遒雅,甚至可以称为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

不过大唐碑重量达80多吨,仅仅一块碑帽,就有10多吨重,它是如何被立起来的?在民间,“智立唐碑”这个充满智慧的传说故事,成为大唐碑厚重的历史内容之一。

故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据说故事发生在唐玄宗时期。唐玄宗李隆基,也就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孙子,先天元年至天宝十五载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也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他在位前期审时度势,用人有度,后期却宠爱奸臣李林甫。就在此时,李隆基恰巧得了重病,没有法子可以医治。大臣们慌慌张张,都在想办法,当时的嵩阳书院还不是书院,而是一座道观,叫做嵩阳观,嵩阳观里,有位会看病炼丹的道士孙太冲,他为唐玄宗李隆基寻求“长生不老”之术,整日炼丹而九转,后来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法子,还真就治好了李隆基的病。

李林甫身为唐朝宰相,唐太祖李虎五世从孙,扬州参军李思诲之子,在朝堂之上很受李隆基喜爱。他见孙太冲医治好了皇帝,面上非常开心,转念一想,又想到了一出迎合讨好皇帝的法子——拟好孙道士炼丹救主的碑文,奏请唐玄宗,限时百日立一巨碑,为皇上祈福。李隆基一听果然开心,爱臣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着想,衷心祈福,有何不好?所以李隆基很快就批准了。

李林甫得了准许,更是用心监督大唐碑的制造,甚至亲自写下碑文。在巨大的石碑雕刻好后,工匠先将基座安放稳当,然后再将碑身立稳,待到安装巨大的碑帽时,工匠们却犯了难,怎样才能把这个大家伙,安安稳稳的放到碑顶呢?

问题出现后,工匠没有解决的办法,工程一下子停了下来。可李林甫还等着向皇帝邀功请赏,怎么等得起?所以他心里很着急,就想了个歹毒的办法——杀县令立规矩,看谁还敢怠慢,不愿意想办法?第一个县令的头颅落下,大家还是找不到更好的办法,直到杀了三个县令,六个领工,工匠在惊慌交错下,才想出用黄土埋碑,然后将碑帽放在上面的办法。最终,数十吨的碑树立成功。

虽然大唐碑矗立到今天,受众人欣赏,但它背后的故事令人唏嘘。皇帝一拍脑袋的决定,却付出了九条人命,才有了今天的大唐碑。这确实是非同一般的石碑。

唐朝高等学府是什么

答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 :“国子一百四十人……”。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唐代曾几易国子监之名,曾改称司成馆、成均监,神龙元年(705) 又复其名。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所谓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国子监

唐代国子监,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学校的差别,与学生资荫(即父祖官爵)身份有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此外,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国子学生员三百人,太学五百人,四门学一千三百人,律学五十人,书学、算学三十人。入学年龄为十四岁至十九岁,律学则为十八岁至二十五岁。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又在东都洛阳设立了一个国子监,与长安国子监合称“两监”。

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主持政务。下设司业为副,及丞(掌判监事)、主簿(掌印)、录事。诸学有博士、助教、典学、直讲等学官,掌教学。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入学后,要根据将来考进士科还是考明经而分科学习。所习儒家经典分为大中小三种,《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易经》、《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则都要掌握。这与进士、明经科的考试要求,基本一致。学校每岁向礼部荐送参加科举考试者。如学业不佳而多年不堪荐送,或荐送后屡年落第,则往往要被学校解退除名。

唐代前期,进士及第而享文名者,大多由两监生徒出身。主考官在取舍中,也有意偏重生徒。时进士不由两监出身,则深以为耻。唐玄宗李隆基曾下令,天下举人皆补学校。但安史之乱后,由于政治混乱及财政困难,学校由盛入衰,生员不及旧日三、四分之一,太学、四门学的入学资格只好降低,生徒在应科举者中的比例亦大为减少。

四门学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在洛阳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四门学始此。北齐改四门小学置,隶国子监,设博士、助教各二十员,学生三百人,教授学生五经文字。隋朝沿置,博士、助教各五员,学生三百六十人。文帝开皇十三年(593)罢。唐复置,隶国子监,设士、助教各六人,直讲四人,学生一千三百人,五百人为七品及侯伯子男之子,八百人为庶人子弟之俊异者。宋亦曾置。亦称“四门馆”。

在校学生享受供膳,但要向老师行“束”之礼。所谓“束”,即“束脩”,就是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敬奉的礼物。这种礼仪,据说孔子时代已经实行,但到唐代才成为明文规定,礼物轻重,因学校性质而定。国子学和太学,每人送绢三匹;四门学二匹;其他学一匹。绢之外还有酒肉,数量不定。送礼之时还要举行一定的缴纳仪式,目的是密切师生关系。

律学

是指根据儒学原则对以律为主的成文法进行讲习、注释的法学。它不仅从文字上、逻辑上对律文进行阐释,也阐述某些法理,如关于礼与法的关系,释法与尊经的界限,条文与法意的联系,律例之间的关系,还有定罪与量刑,刑法的宽与严,肉刑的存与废,刑名的变迁以及诉讼和狱理等。西汉的于定国、杜延年,东汉的郭躬、陈宠等人世代传习法令,收徒教法,学生多至数百人。东汉经学大师马融、郑玄等都曾对汉律作章句注解。晋代张斐和杜预等也曾对晋律作注释,并对立法原理和法律适用问题有所说明。东晋以后,私人注释逐渐由官方注释所取代。公元652年的《唐律疏议》是这种官方注释的范本。

律学最早由魏晋南北朝时的南朝宋明帝开办。尚书卫觊上书明帝,认为“百里长吏,皆宜知律。”明帝创办了律学教育,设置律学博士,转相传授各官吏法律诉讼之学。这是中国律学设置的开端,打破了经学一统的局面。

律学在隋朝隶属于大理寺,属于职业教育。唐代被纳入中央官学管理,相对应的科举考试是“明法”科,其学生可以参加科举明法科考试。及第后,被授予八品官员职务。

唐代时期,律学时兴时废,尽管如此,律学却依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唐代的律学是中央官学六学其中之一,或由国子监管辖,或由大理寺管辖。律学博士,从八品下,助教,从九品下。而太学博士,正六品上。四门博士,正七品上。白居易在《论刑法之弊》中言,当时朝廷“轻法学,贱法吏”,法学并非上科。韩愈《省试学生代斋郎议》中云:“学生或以通经举,或以能文称,其微者,至于习法律、知字书。”唐武宗会昌五年南郊赦文中规定,“刑部、大理法直,并以明法出身人充。”其中,“法直”即法律专业人才,作为技术人员,其升官是受到限制的,明法出身者,难以升高官,远不及进士科。由此可见,律学作为专业教育,在尊圣崇儒的文教政策下,地位远远低于儒家经学诸科。

唐德宗贞元二年六月诏:“其明经举人,有能习律一部以代《尔雅》者,如帖义俱通,于本色减两选,令即日与官。其明法举人,有能兼习一小经,帖义通者,依明经例处分。”从唐德宗开始,应明法者若还能通一经,可以得到更好的待遇。

唐的法律有刑律、令、格、式四种形式。律,即刑法,包含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令,即国家组织制度方面的规定;格,是皇帝临时颁布的国家机关必须遵守的各种敕令和指示;式,乃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和活动细则,具有行政法的性质。而唐代科举考试明法科的考试内容为律和令。

唐代统治者实行“外儒内法”的治国方针,科举设立明法科,促进士子学习法律并使未来官吏更好地执行法律。到了唐代后期,官吏贪赃枉法成风,法律成为一纸空文。

书学

唐宋培养书法人才的学校。《新唐书·选举志》∶“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二岁,《字林》一岁。”《宋史·选举志》∶“书学生习篆、隶、草三体,明《说文》、《字说》、《尔雅》、《大雅》、《方言》,兼通《论语》、《孟子》义。”

算学

中国古代培养天文、数学人才的学校。设于京师。 唐隶属于国子监,宋算学建于崇宁三年(1104年),后并入太史局。所习有《孙子算经》、《五曹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周髀算经》等算学书籍。清代称算学馆,康熙九年(1670年)取满洲官学生六人,汉军官学生四人,令钦天监分科教肄,至二十五年(1713年),设算学馆于畅春园。乾隆四 年(1739年)改隶国子监,称国子监算学。满、蒙、汉军八旗及汉人学生共六十名。其满洲、蒙古、汉军算学生均从八旗官学中考取。汉人算学生则由国子监会同算学馆,从举人、贡生、生员、童生中考选。

另外有广文馆、崇文馆、弘文馆

广文馆

唐宋国子监下属补习性质的学校。唐玄宗天宝九年(750)于国子监置,置博士及助教,掌教国子监习进士课业的生徒,不久即废。宪宗元和初,西京广文馆定生员六十人,东都广文馆为十人。

宋代亦设广文馆,凡试国子监者,须先补中广文馆生,乃得以牒求试。邑官子弟、四方游士多投状入馆,几达千余人,然平日听讲者仅一二十人。哲宗元掤七年(1043年),生徒扩充到二千四百人,绍圣元年(1094年)废罢。

崇文馆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设置崇贤馆,归东宫直辖。至上元二年(675年)因避太子李贤名,改为崇文馆,置学士掌经籍图书,教授生徒;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学生二十名,均选自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

弘文馆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馀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避太子李弘名,改曰昭文馆。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仍改弘文馆。因学生出身贵族,不专经业,开元以后,令依国子监生例考试,惟帖经减半。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唐朝高等学府-梦幻西游科举大赛答案详解》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ccv168.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