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404核城回忆录-404、909、272……那里有我们的童年

今天窝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404核城,以下关于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

上世纪“两弹一艇”创业时期,核工业人在戈壁、深山和荒野,筚路蓝缕、白手起家,创立了一批神秘的基地。而很多孩子,也随父母在那里长大。他们的儿时记忆里,有着与普通人无异的天真美好,也有着核工业代代相传的独特印记……

宝贵的童年时光,能够赋予人行走一生的精神力量。

以此文祝核工业的小朋友和大朋友们,六一快乐!

“家乡”四〇四

“我来自四〇四厂,那是一个保密单位,我父亲在那里工作,于是我们也来到了那里。我在那里生活了12年。我了解那里的沙尘暴,熟悉后山上的小树林,喜欢在山顶上看火烧云,最爱雪后踩踏积雪的喀嚓声。我认识骆驼草,爱捡小石头,和很多孩子一样,会提着开水壶去打水,在院子前面那块空地上跳皮筋,在教室里玩羊嘎啦,在操场上打沙包。”

无论是在外地上学时,还是工作后,我都会这样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四〇四,说着,说着,会有一些神往,有一些怔忡,似乎又回到那里,会想四〇四的家,想四〇四的人,想四〇四的岁月。

刻在脑海里的路

对四〇四的印象,是那么深刻,像是被刻在脑海里。在城市中会迷路的我们,在四〇四都是识路高手。

毛主席挥手雕像、工人俱乐部、核城公园、福中站、食堂、新华书店、澡堂、邮局、百货商店、托儿所、一小、四小、一中、二中、中专、红楼、医院、警卫营房、八零三电厂、东风饭店、小树林、养鱼池、三厂平房……

看电影的核城人(1995) 摄影|刘小科

闭着眼,也能够神游一圈。顺着大路直行到头,右拐5米后再顺此方向前行500米、上坡、道路左侧第5排左数第7家……每一个地方能够准确定位。

核城公园

“核城公园”最是有名,在节假日也最热闹。公园大门设计简单但很漂亮,门上图案是熊猫和仙鹤,两两对称,熊猫憨态可掬,仙鹤优雅迷人,看到它们心情就会大好。门内两侧各设3个花圃,经常鲜花怒放,尤其记得大丽花和秋菊,各自缤纷斗艳,在阳光下感觉格外暖热。

公园左侧拱形小桥为入园游览的必经通道,桥左侧有八爪鱼模样的旋转车,桥右侧有一架银灰色小飞机,据说很有年代了。过了小桥前行不远,就到了人群聚集最多的动物区。

核城公园看动物的人 (1998年) 摄影|刘小科

看起来不快乐的黑熊,不甘寂寞的猴子们,不轻易开屏的孔雀……还有鸿雁、珍珠鸡、乌鸡、梅花鹿、牦牛、黄羊等,温顺如它们,并不能引起我的关注。

记得公园中还有狐狸屋和狼窝的标识牌,但似乎一直都空着,倒是总让我记挂,常会特意去看看,希望能够见到真身。

吃的记忆

自认不算是吃货,却总是忘不了四〇四的有关吃的记忆。夏季买个沙甜多汁的西瓜,手起刀落,“哧啦”一声,清脆的瓜皮裂开,清香扑鼻,吃一口,唇齿留香。

秋末冬初,各家采购一堆白菜,经干燥的北风吹皱,一棵棵运到自制的菜窖里垒好。整个冬季,白菜五花肉炖粉条是饭桌上的主角,全家人吃了多年,至今都不嫌弃。

母亲是江南女子,本不擅长制作面食,但心灵手巧的她很快学会包饺子、摊面皮、蒸馒头、蒸包子、烙饼。又继续升级,在家中做拉条子、油果子、猫耳朵;后来手艺范围不断扩大,能做最脆最美味的酸菜、一瓶瓶最受欢迎的西红柿酱,甚至在过年前又学会了做花生糖、芝麻糖。母亲总是能把平凡单调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吹在脸上如刀割的西北风、打在身上生疼的沙尘暴、没有机会看到外面世界的闭塞、对远方亲人纸短情长的思念和牵挂,统统抹不掉四〇四人天生的骄傲,抹不去四〇四人融入生命的独特气质。

——曹建红

青衣江畔发大水

1970年,6岁的大女儿王梅和2岁的二女儿王洁随着母亲张桂芝来到四川青衣江畔支援“三线”建设,在那里度过了长达15年的难忘岁月。

母亲在回忆录里写道:

“我们到了成都停留了两天,等行李到后就乘单位派去的汽车到达了家属区……一间平房里有一张钢丝双人床,进门靠右手边还有一张木质单人床和一个二屉桌,左手边有个碗橱,再加上我们带去的一对箱子和两个小方木凳及其他物品,这就是我们的家了……我们住的地方距离施工现场和机关办公室很远,步行单程就需40多分钟,并且道路高低不平,想走近路还得翻过一座小山……”

“山沟里生活条件差不说,还整日地阴雨绵绵,离不开雨衣、雨伞和雨鞋;生活日用品也不能随手买到,要等单位到外地采购回来再卖给职工……孩子上学要到附近的农村学校,教室里没有桌椅,还要自己带小板凳;冬天屋里潮湿阴冷,夏天闷热蚊虫又多……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回忆小时候,每到雨季,青衣江就会发大水,每当江水漫过河滩冲进屋里没过脚踝的时候,我们就会大包小包拖家带口地转移到地势高的工地上……记得一次在江畔看完露天电影后下起了大雨,妈妈带着我和姐姐走在山沟中的回家路上,雷声由远及近一声接着一声在我们头顶炸响,随即一个大火球从我们身旁滚了过去……那应该是我有生以来听到过的最可怕的雷声。

——王洁

我的父亲

我的家,住在一个曾经让很多人备感神秘的核工业基地——二七二铀业。我的父亲就工作在这个厂子里。我们这一辈被统称为厂子弟。我们这些厂子弟,彼此陪伴着走过了小学、中学……我们的父母都彼此熟悉,走到大街上,总有打不完的招呼,聊不完的天。

前些天,在电视上看到关于二七二铀业自主研发的一万安电解槽的报道。作为二七二的子弟,看到自己生活的地方上了电视,心情激动万分,我赶紧给父亲打了一个电话。父亲说,这个设备就是他们小组研发的,他本人正是这个小组的领头人,图片上的仪表就是他设计制作的。我没有想到,我的父亲会成为一个拥有专利技术的人,他真的很了不起。

——周雯

老冰棍的味道

前些天,走在嘉峪关市区的街道上,偶然间看到几个身穿老式绿军装、佩戴红领巾和红袖章勤工俭学的学生售卖“老冰棍”。老式军装、红领巾,印着“为人民服务”字样的绿书包,伴着一声声“老冰棍”、“老冰棍”清脆的吆喝声,瞬间将我的思绪带回纯真的童年时代,唤起了我对小时候老冰棍味道的记忆。

记忆中的“老冰棍”是大爷大婶用自行车推着箱子走街串巷叫卖的,箱子里面用棉被裹着冰棍,那是我们的至爱。每当听到那熟悉的吆喝声——“冰棍,冰棍,白砂糖冰棍”,我们这群四处玩耍的孩子便聚拢起来,高高地举起小手,手中攥着硬币或毛票,挤作一团叽叽喳喳抢着要买老冰棍。

那时候厂里有自己的冰棍车间和售卖点,就在创业场的位置,另外一个售卖点在拐角楼那儿。每逢夏季高温季节,这种包装简朴、清凉爽口的冰棍便成了人们最好的防暑降温品,也是我们孩提时代每天的期待。

我每天最高兴的事就是放学后冲出校门去买冰棍,然后小心翼翼地剥下简易包装纸,将冰棍含在嘴里,美美地吮吸几口,尽情地享受这美味,吝啬地伸长舌头一下一下地舔着,生怕滴落,有时候也迫不及待地咬在嘴里,爽口极了。有时候冰棍水流到手指缝里,便会把手指挨个都舔一遍……

那时候, 妈妈擦着额头的汗,微笑着看着我们吃老冰棍,我淘气地将冰棍送到妈妈嘴边,妈妈笑着摇摇头说:“太凉了,不爱吃。”

——兰利

三线厂

有多少记忆

就有多少怀想

三线建设

缔造了一大批

没有故乡的孩子

那些孩子

义无反顾奉献国防

工程区在哪里

哪里就是家

那些镶嵌在

山凹 戈壁 瀚海

的国防壁垒

就是我们梦里的家乡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好人好马上三线

我们的故乡在哪里

就在远方

就在那些扛起国防重任的地方

就在那些捍卫国威的三线厂

离开了祖辈们生活的故土

三线厂就是我们

心中永恒的故乡

——刘章建

(内容均来自《中国核工业报》,有删节)

策划 | 杨金凤

编辑 | 李春平 余诗君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404核城回忆录-404、909、272……那里有我们的童年》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ccv168.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