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关于太行王屋二山的一些相关词条

今天窝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太行王屋二山,以下关于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

导语:上一篇我们分析了《山海经·北首经》的对应山系,发现呼伦贝尔湖曾被先民们称为海,呼伦贝尔大草原自古就是就是优良的马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文中的扩展链接查看。本文将分析《北三经》,由于篇幅所限,这是上篇。想要看到《山海经》世界本来的样子?那就跟着我抽丝剥茧,一点一点梳理《山海经》中的线索,复原上古大陆。

梳理线索

《北三经》是非常庞大的山系,且线索非常多,不仅出现了“河”,还出现了现今存在有的“滹沱”、“沁水”、“漳水”、“太行”、“王屋”、“泰戏”等,为了方便分析,我们需要将线索分类。注意,《北三经》小结有四十六山,实际记录了四十七山,多了一山。

以下序号为山序(对比原文看更好):

第一类,围绕着“河”的线索:

2、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6、又东北三百里曰阳山。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

9、又东北三百里曰教山。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乾而夏流,实惟乾河。其中有两山。是山也,广员三百步,其名曰发丸之山。

13、又东三百里曰京山。高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14、又东二百里曰虫尾之山。丹水也焉,南流注于河。

15、又东三百里曰彭[囱比]之山。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

19、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祀水。

20、东三百里曰沮洳之山。濝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22、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27、又北百里曰繍山。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28、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阳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河。

37、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滹沱。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38、又北三百里曰陆山。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39、又北二百里曰沂山。般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40、北百二十里曰燕山。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41、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饶山。历虢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43、又北五百里曰伦山。伦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44、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黄河

第二类,围绕着“滹沱”的线索:

32、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马之山。木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滹沱。

33、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滹沱。

35、又北三百里曰石山。濩濩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滹沱;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滹沱。

37、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滹沱。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滹沱河

第三类:围绕着“沁水”的线索:

19、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祀水。

34、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水。液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沁河

第四类:围绕着“漳水”的线索:

22、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23、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清漳之水出焉,东流于浊漳之水。

漳河

第五类,其他线索:

1、《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

8、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是多石。[氵联]水出焉,而西北流于泰泽。

45、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雁门之山。

46、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广员百里。

线索之丰富详实,真是让人眼花缭乱!那我们根据这些线索将对应区域标注在地图上,不就可以得出《北三经》的范围了吗?

太行山

看似丰富

将滹沱河、沁河、漳河、太行山、王屋山、泰戏山分别在地图上标注后,《北三经》范围似乎已昭然若揭:

但我们很快发现了问题:

一是记载中的“滹沱”范围太大了。记载中自32山至37山为“滹沱”范围,南北延伸计1300里约合351公里,就算把不含“滹沱”的记载当做错简剔除,余下的四山依然延伸800里约合216公里!而现实中的“滹沱河”南北延伸仅为100公里(关于《山海经》距离换算的内容,请参阅《山海经》的第一座山脉记录了哪里?不愧是中华龙脉 ,在此不再赘述):

二是现实中的“泰戏山”在“滹沱河”的发源地,却和“沁河”没什么关系,两者相距近300公里,且中间隔着“滹沱河”:

三是记载中“王屋”是在“太行”的北边,由于“太行”是首山明确记载在小结中的不可更改,不可能是错简,这和现今的“太行”、“王屋”的方位刚好相反!

由于这些都是和事实严重相悖,无法用逻辑解释得通,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手中的资料:

滹沱河,古又作虖池或滹池,当地人俗称葡萄河,由近代学者通过大量文字、史实、考古的相互订正和实地调查,才初步复原。

沁河,春秋名少水,西汉始名沁水,也称洎水,近代称沁河。另河北邯郸境内有沁河,原名牛首水,后根据《水经注·漳水》和”《山海经·北山经》改名。

漳河,干流大致沿河北、河南两省边界东行,因此漳河也代之黄河为现代地理河北、河南两省的界河。古代的漳河因受黄河的影响而多次变迁。又现今在湖北、安徽、甘肃、等地均有漳水,本意为“源高流低的河水”,应为通用名。

浊漳河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殷商时代,在甲骨文和金文语言体系中没有 “太行”一词出现。春秋战国,“太行”成地理专有名词并逐渐流传,同时有了“太形”一说,也即是说,“太行”与、“太形”作为山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中。秦汉两代,“太行”一词在史料典籍中大量出现,“五行山”一说发源。隋唐与宋朝,怀庆府人称本府境内太行山为“女娲山”等,部分地理方舆学者将它作为太行山脉别称。明清与民国,在认真考证、厘清讹误的基础上,对各种说法进行梳理汇总后定位。

王屋山,中国九大古代名山之一,目前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因“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曰王屋也”而得名。

王屋山

泰戏山,《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泰戏山又名武夫山,《太平寰宇记》中又称平山,《通志》中称泰戏为大孤山,其东又有小孤山。

我们惊讶地发现,看似丰富详实的资料,竟然都只是后人附证的结果。

等比画图

如果这些都是错误的,那么,还有没有其他可能呢?

由于《北三经》基本围绕着“河”,那么,将《北三经》等比图画出来,也许能找到我们需要的线索。我们动手试一下:

再根据河流流向将“河”的大致走势连接起来,画出简视图:

更令我们惊讶的事情发生了,记载中的“河”,竟然一路向北!且不论这和我们前文分析的黄河夺淮入海有冲突,单论距离和朝向就对不上黄河河道。显然,这不是我们认知中的黄河。这会是怎么回事呢?且听下回分解。

结语:通过梳理《北三经》的线索,我们发现了记录中与现实地名不符的地方。这使我们遇到了困难,但也让我们更接近真相。我是虾郎摘,别忘了关注我不迷路,欢迎朋友们点赞评论转发。独立研究不易,如能赞赏,不胜感激。本系列文章已完稿,出书请私信。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关于太行王屋二山的一些相关词条》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ccv168.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