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深度剖析广东地方史的发展,以颜文广教授的研究成果为例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地方史学在一国的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各地的地理、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各地的民风、语言、社会生产力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别。

这也导致了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个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不平衡,并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

伴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正朝着“文化大省”的方向迈进;同时,一批又一批的中外史家,也开始着手于广东的地方史,力图找出广东开放较晚,但经济却较快发展的缘由,并探索广东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以期为今天广东的社会建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历史参考和启示,并颇有成效。

·【作者文章概览】·

颜广文生于广东,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与文献系教授。他的学术研究,从最初的以明清两代为中心,到广东历史地的研究,再到近代,他的研究重心开始转移。

新近出版的《古代广东史地考论》,是作者多年从事广东历史地研究的结果。通过阅读,作者觉得这是一部很好的著作,既能充实我们的史学(特别是广东的方志),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地方史学的研究。

“驿道交通”一章由《元代粤西驿道驿站考》、《古代广东驿道交通与市镇商业的发展》、《古代广东驿道交通工具》、《元代隆兴至潮州新驿道的开辟及影响》、《古代广东驿道交通与市镇商业的发展》这五篇文章组成。

其中,从微观角度考察了特定时期广东特定地区的驿道和驿站的修建,也从宏观角度考察了整个广东地区的驿路运输发展。通过本文,我们可以全面而清晰地了解广东古时的交通发展情况,以及它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第二部分为“制度事件”,共分为五个部分:开始论述了《元代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及民族融合》的;接下来探讨《明代广东地区民族政策的演变与瑶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分析了《明代政府允许葡人租借澳门的原因》;又对《明朝协调粤赣两省经济关系的政府行为》作了评论;还指出了《晚明时期走私贸易对广东社会经济的危害》,可谓是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第三章“历史人物”一章,对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广东官员和将军,以及一些治粤、在文化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名人,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和分析。

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和团体两种。上述三大板块看似各自独立,互不相同,其实并非如此。这三个方面仍然有着紧密的内部关系。

本文认为,大力发展交通,推行正确合理的制度,积极进取的名人,这三种力量,是广东历史上长期以来的积淀所在,它使得广东从一个长久以来的落后,变成了迎头赶上,跻身于世界前列。

正如笔者所言:“广东为何能在明清两代迅速追赶上来?”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种说法。

但笔者始终以为,正是广东官员和民众对道路的执着追求,使其与中原的交往,以及与邻近地区的某些经济地区的关系,以及改进地区内部的交通状况,都是使广东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成为一个地区中心的客观因素。

其次,历代统治者对广东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东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后才是广东的社会、经济,与广东的军民,以及曾经在广东任职的高明官吏,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无处不在的创新精神】·

与一些喜欢“凑热闹”的学者不同,上文提到的文章写作具有开拓性,敢于探索那些被前人所忽略或所畏惧的问题。

例如,在《元代粤西驿道驿站考》的前言中,笔者特别选择了粤西的交通线为研究对象,理由是:“历代修撰广东交通线的历史,多在粤中和粤东一带,唯独在粤西一带,而对于粤西一带的交通线和驿站的修建,则是一片空白,因此,必须加以弥补。”

普通人所谓的“粤西”,是指广东的西部,包括现在的湛江,茂名,阳江,云浮,但笔者在研究中将“粤西”的范围扩大了一些:“是指现在广州的西边,珠江西江的南边,一直到南中国海的广阔区域,包括现在的佛山市,肇庆市,江门市,阳江市,茂名市,湛江市以及它们所管辖的城区的大部分”。

可以用“大粤西”来形容。随着调查的深入,调查的资料也越来越多,调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但是,这位作家知道了困难,却迎难而上。

宋代之后,各地城镇的兴盛,与其所经之路的发展密不可分,这已为国内外众多学者所公认;然而,关于邮路运输如何导致城镇的出现,却没有得到足够的解释;“路”和“镇”在广东古代社会中的关系,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中,几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作者所著的《古代广东驿道交通与市镇商业的发展》,就是对这一领域进行开创性的探索,以弥补这一领域的不足。

此外,关于广东的元朝历史,也是一个比较薄弱的方面。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收录的《元代粤西驿道驿站考》、《元代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及民族融合》、《元代粤西驿道驿站考》等三篇文章,可以说是弥补这一不足之处的一部力作。

·【反映了笔者扎实的学术风格】·

历史学是一门讲究扎实的学问,讲究“论从史出”的学问,绝不能急于求成。然而,对于某些历史问题,即使是某些“名家”“学术泰斗”,在发表意见时,也常常只靠自己的“感觉”或猜测,而不肯进行详细的、费时费力的研究。

但也正是因此,他们对这件事的看法,也就不可避免地偏离了历史的真相。作者虽然不是“名家”,但他敢于质疑和颠覆名家的结论,这种“敢于”不只是因为他的独创性,更多的是因为他对真理的执着。

比如,在谈到广州通高,雷,琼诸路的主要交通路线时,笔者就对郭沫若的观点提出了“武断”的质疑。李德裕在被贬到崖州的时候,究竟有没有通过这条驿路,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郭沫若对此持否定态度。如不承认李德裕曾经这条路线,则应指明他曾经那一条路线,是否是海上路线,或其他路线,但郭沫若并未作出回应,因为他并未对这一问题进行深究。

而且笔者在对李德裕二人的诗歌做了进一步考察和分析后,得出了“李德裕在唐朝时也大致是从这条路上经过的”的结论。因此,基于坚实的调查结果是具有说服力的。

元朝粤西新开辟的一条驿路,究竟是通向何处?史书上也没有记载过这一点。一些文人谈到这个驿道,只是猜测而已。

笔者主张,“仅靠猜测是行不通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地去研究这条西驿道的站址、规模、里程等等。”,并用一小节的篇幅,对这条西驿道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以便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这条西驿道的路线和规模,历史学家们最需要的就是这一点。

·【新的观点见解频出】·

科学的价值在于创造,而不在于随波逐流。改革要立足于现实,不能标新立异,也不能一味迎合大众的口味。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大胆探索的精神,再加上严谨求实的学风,笔者在对古代广东历史地问题的考察和论述中,不仅重视借鉴前人的学术成果,同时也尊重别人的努力,不拘泥于已有的理论,并在认真研读史料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别于前人的观点。这些新观点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找到。

比如,在明朝正统年间,广东发生了以黄小阳为首的起义军,此后广东一直处于割据状态。为什么人民之间的武装冲突会被他们的统治者称为反叛呢?在以前,有不少人被阶级斗争的“学说”所左右,以为这是农民和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的必然性。

然而,笔者从民族关系与冲突的角度出发,认为广东在明代中、早期,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如瑶,苗,侗,畲,黎),以及客家人等,有些少数民族的地方,还在实施着“土司”制;明代中叶以来,为加大对岭南边境的开拓力度,对岭南各民族实行“剿、抚”并举的政策,使一些民族认同了封建制度,快速汉化,另一些不愿认同的则移居到偏远的深山,或者起兵造反。

另外,该书也有其浅显易懂的特点。现在,有一些人觉得文字或文章,只要读得懂,就会显得“肤浅”,他们就会嫉妒和追求一些抽象的字眼(例如“空间”,“结构”,“维度”,“范式”,“功能”等等),喜欢写一些意思模棱两可,连他们自己都不明白的字眼,他们觉得这样就是“理论性强”,是有水准和“功底”的。

这一现象在青年学者的著作和论文中显得更为普遍。这样的文章,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却难免会有些看不懂。颜广文先生虽然是一位著名的大学教授,博览群书,但他并没有装腔作势,他的作品,虽然语言简单,但他的思想见解和观点论据,都是很有说服力的。

让人看得津津有味,不会觉得“肤浅”。同时,在作者的旁征博引和娓娓道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学问的博大精深。

当然,没有人是完美的。一本书,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而且如果你想要挑出其中的瑕疵,基本都是可以挑出来的。

例如《元代粤西驿道驿站考》一文,在文章的第一章中,探讨了“粤西”这个问题,把“唐、宋原邮路”和“粤西邮路”分开来谈,两者之间的界限显得十分清晰。

但在文章中,又将一些建立于元朝的驿道,比如“桐油驿”(于元朝至元十七年所设)和“将军驿”(至元初建立)被归类到“唐宋原驿道驿站”中,这就给人一种人文和题目并不一致的感觉。

不过,这些都是无伤大雅瑕不掩瑜的,不会影响到这本书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颜广文.古代广东史地考论[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学勤.重写学术史[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