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每日一谈,咱们该怎样保护并利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遗迹?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中国的那些古老的城市,实际上都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中国大部分大都市都是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城市,它们所保留的文物尤其丰富,有重要的历史和革命的意义。多数城市具有较长的历史,和城市形态、社会、人文环境、城市历史特征等基本特征。

对于中国的古老文化遗产,我们要好好珍惜,好好利用,使之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种宝贵资源。然而,在我们理解这些古老城市时,却出现了许多误区和误解。因此,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理解,使其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特征与价值

总的来说,中国的古迹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两千多个古迹,其中大多数已有两三千个年头。这些古老的城镇,自然风光秀丽,保留着许多著名的古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出了中国的辉煌历史和文化。

其次,由于中国地域广阔,种族繁多,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各不相同,所以中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城市。南北不同,边境城市不同,沿海城市不同。按照历史的顺序,这些城市被划分为都城、州城和郡城,各有特色。因此,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数量之多,传统特色之丰富,举世罕见。

第三,中国大部分的古代城市都是按照计划来建设的,而且都是提前做了详细的计划。中国的建筑,中国的都市规划,都有着一整套的制度,例如,中轴线要保持对称;在地面施工之前,应先做地下给水、排水系统。而且,在城市的设计上,大体上都是以中国的传统儒学为指导的,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

中国的古代城市,在其文化功能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会修建一些宗教寺庙和学堂,这些寺庙是这座城市最显赫的建筑,也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旅游景点,这就是中国古老城市自身的特色。

第四,与欧洲那些古老城市不同,中国有好几个城市都曾有过衰落。中国古时候是一个大一统的社会,所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都里还保留着许多具有各个朝代特色的历史建筑物和文化遗迹。那么,保护这座古老的城市的价值是什么?接下来咱们就以丽江为例,为大家说明这一问题。

丽江位于一座雪山的山脚,从这里流入的雪水分为四条溪流,流向四个方向。如今,这里的每一户人家基本都有一条小溪和一棵垂杨树。对古代城市进行保护,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1995年末,丽江古城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然而,1996年三月,丽江遭受7级强震的袭击。如果连最原始的古代建筑都没有了,那丽江也就没有资格成为世界遗产了!但是丽江在地震之后,新建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旧的房屋则完好无损。

这是为何?是由于中国的老式房屋大多是木质房屋,具有较强的防震功能。中国最早的木制房屋在河姆渡遗址被发现,为茅草砌筑。这样的结构,可以抵御大自然中强大的力量,比如我们的骨头,不会因为摔倒而碎裂。丽江的这次地震,没有造成太大的人员伤亡,这才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精髓。老宅的屋顶,都是用瓦片堆砌而成。

地震一般都是先有预震,然后是大震,最后是小震。当地震发生时,房顶上的瓦片会被掀翻,人们会往外逃,而当地震发生时,他们会在屋外。因此,屋顶的瓦片就像一个警报装置,几乎每个家庭都安装了它。丽江发生的大地震,充分证明了中国木构建筑的鬼斧神工。在参观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鼓励。在一九九七年,丽江,平遥,苏州还“申遗”成功,使本地旅游业得到很大的发展。

目前国际上,高层建筑采用的抗震系统,都是欧洲的,一种柱子中柱,以电梯井为中心,外围用钢筋连接,形成一个坚固的整体。在地震来临时,建筑物牢固而屹立不倒,这就是“刚克刚”的道理。但在日本大坂发生大地震之后,许多人还是亲眼见证了大自然的伟力,有时候,是人力所不能战胜的。这里的高架已经完全坍塌,水泥柱也被砍得千疮百孔。

日本人说,这次地震造成的破坏,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但中国人并不以力破巧,而是以柔破刚,如中国应县木塔和蓟县独乐寺的观音楼,都是木制的高楼,在七、八次强烈的地震中,仍能保持完整。木屋的计算方式和钢屋的计算方式是不同的,这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但遗憾的是,这年头,很多学校都不会教授木屋的计算方式了。

这一事例充分表明,维护中国的古迹,就是要让后人认识到,前人的文明是何等的伟大!

二、保护与再利用的现实矛盾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既需要保护,又需要更新。

与欧洲其他城市相比,中国城市并没有出现过衰退的情况。在大部分的城市,即便是在快速发展的新的区域,旧的区域仍然是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和人口密集的区域。所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老城也就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的热土。

很多城市都是从土地的级差效应入手,想要将老旧地区的住宅等功能,转变成商业、办公、娱乐等功能,将原本的土地价格转变成更高的土地价格,增加经济收入。这让老城区的环境得到了改善,可是老城区的建筑数量大增,人口多了,车流量大了,基础设施承受不住,最终不得不对老城区进行改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古老的城市也逐渐消失原貌了。

另外,中国古代城市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如文化遗址、历史街区等,通常都位于城市的中央,是人们聚集的地方。这也造成了商业等第三产业在这一区域聚集,但因为对历史名城的保护,必然会提出对该区域及其周边环境的各种建设限制,从而使土地收益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里,大部分都保存着一批又一批的传统民居,有些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需要特殊保护的。然而,怎样才能长久地保持其原有的特色,并使其能够持续地被人们所利用,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大部分的民宅都是用砖砌的,到了现在,大部分的居民都已经破败不堪,所以他们迫切的想要得到更好的生活。此外,传统的居住环境已不能满足当代年轻人的需求,市民更渴望现代的生活设备与环境。老城区普遍缺乏现代基础设施,要想提高生活质量,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技术投入。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因素,使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更新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地产开发商由于利润不高一般都不愿意在维护的情况下进行更新;而政府也没有能力提供充分的经费来进行全面的保护;居民自行改建,多数不愿意保持传统的形态。因此,必须要有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体系,以缓解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矛盾。

为了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对其进行理性的改造,我们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认知理念。很多人都把“旧城”看成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烂摊子,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必须“破旧立新”,才能使之焕然一新。因此,中国很多城市都会进行大规模的房屋拆迁,将所有的老房子都拆掉,在一片平坦的土地上重建。这种做法,工作简便,项目开工速度快,策划和设计都比较好做。但如此一来,就把城市原本的社会结构,文化遗产,特色,都给抹去了,也就是说,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都被抹去了。

在一些城市,只注重对旧城区的开发和利用,一味地追求高额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杭州西湖,三面环湖,一面环城,保存完好,自唐代至宋代,保存完好。而西湖附近,却出现了很多高楼大厦,这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不错,西湖边的高楼有很大的视野,开窗就能看到西湖,风景秀丽,所以价格也就贵了。但是,在你望着西湖的时候,回头望着西高楼大厦,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在一些城市,老城区变成了危房、简易房、棚户区,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因为人口众多,土地狭小,拆迁费用高,地产商无心投资,旧城无法得到改善,再加上人口密集,基本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有些城市,为了体现自己的城市特征,大规模地拆毁了一些传统的建筑物,使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比如沈阳市,曾被誉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但原本环绕着沈阳故宫的古色古香的建筑,已经全部被拆除,现在沈阳故宫隐藏在一片高大的水泥建筑森林中。也有一些城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对古迹建筑进行了保护,却忽略了古迹周边的历史环境。例如,福州市原计划在“三坊七巷”一带,投入三十五亿元,建设四十四万一千平米的高层住宅楼、六栋高档写字楼、五栋大型商业、休闲娱乐设施。因此,尽管39座当地的古建筑群得到了保存和修缮,但是这一片的历史街区却不能完整的展现给后世。

值得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在处理城市保护、利用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方面,这些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成功案例。苏州市曾在1986年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拆迁。当时,南京大学匡亚明校长致函中央,请求“救救苏州”,随后,上级马上作出指示,不让苏州随便拆。所以苏州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不会在城市里修建任何大型的建筑,也不会在城市里修建超过二十四米的新建筑,还会把所有的工厂都搬走。苏州古都的历史风貌,基本上得以保存。

苏州在实行了这一政策之后,其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 GDP位居江苏省的首位。很显然,保存与开发可以实现双赢。当然,历史古城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项目,它要求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在历史古城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着保护资金和人力不足的问题。近年来,一些个人、民间组织、非营利性机构也开始加入到了遗产的保护中,并且,这种公众参与的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方式,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公众参与”是当代城市治理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也是一种“社会民主”的体现。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性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分享的,所以,遗产保护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的管理方式,必然要将公众参与的概念融入其中。

近年来,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相继建立起来,例如:上海阮仪三的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和冯骥才的民间文化基金会。其中,民间的参与方式有:发掘、研究;对城市中的历史建筑进行宣传与呼吁;参加有关文物古迹保护的法规、技术标准的制订工作;对历史建筑物进行修复或参与修复;营利性企业通过对城市中的历史建筑物进行再利用,并对其进行改造;非营利机构对城市中的历史建筑物进行再使用、对老城区进行改造等等。

三、中国古迹保护的四条基本原则

第一点就是真实度。历史古城及其中的文化遗产,经修复后,应当保持原有的历史遗迹和历史风貌。我们对它进行保护和修复,是为了让它变得更接近历史原貌,而不是为了让它变得更好。

这一点很重要。例如,明清两代的建筑,与现在模仿明清两代的建筑,有着天壤之别。模仿或许可以满足“形似古迹”的商业需求,但是失去了文化的意义。江苏省的周庄古城,完全是按照原来的历史风格来重建的,可以说,它保留了明清两代古城的特色。但上海有一座古城,却被推倒了,用现代的材料,用现代的技术,重建了一座“明清风光”的古城。

我把这个叫做“假古董”。我们重建的房屋,都是用钢筋水泥建造的,这是清代所没有的。我们给门上了一道红色的油漆,这是明代都没有的。中国古时的建筑物没有任何装饰。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尽量恢复原状。所谓的历史“真实性”,就是指保存文物的本来面貌,保存文物所保存的一切历史信息。整治修缮要遵循“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修缮要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原样,以求恢复原貌,还其历史原貌。

第二点是完整性。历史和文化,都是和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保护既要对其自身进行保护,也要对其周边的环境进行保护,尤其是对城市、街区、地段、景点等,要对其整体环境进行保护,使其能够反映出历史的风貌。“整体”还包含了构成“整体”内涵的因素,例如,“街区”应包含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环境对象。

第三点就是易读。凡是有历史的事物,都会在其上烙上历史印记,从而使我们能够直接阅读其“历史年轮”。可读,就是要从历史遗迹中解读其历史,就是要认识到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印记,而不能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将其抹去。大规模的拆除,大规模的重建,是违背易读性原则的。就像是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去整容,去染发,去做美容,看起来很美,但却没有任何岁月的痕迹。

淮安有一个巨大的水闸,它是大运河上用来拦截黄河水的,八十年代它还是完好的,如今它也还是原来的样子,不过已经被改造过了。闸门附近的老屋已经被推倒,变成了一片草坪、一片绿意盎然的花圃,看起来很美,但失去了原来的历史风貌。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一旦被改变,不管新的风景多么美丽,它的历史意义都将荡然无存。

第四个特点就是持久性。文物保护是一件长远的事情,不能说今天保住了,明天就丢了,只要我们意识到并确认了,就要无限期地继续保存。有些事情现在还不能解决,可以慢慢来,不要急于一时,也不要等到下一代。如果指望一夜之间就能复原数百年的原始面貌,那一定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我们应该通过强化教育来保证这一工作的持续进行。

例如,我们现在所见的兵马俑全是黑色,可是他们在被挖掘出来的瞬间就变成了五颜六色,而手中所持的物品在被挖掘出来的瞬间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我们目前还不具备保护它的力量。不过,我们也暂时不会去挖,等有了足够的技术和时间,迟早会把它们挖出来,让我们的后人看看,真正的五颜六色的兵马俑!我们一些历史资源雄厚的城市,说要恢复汉、唐的历史风貌,实际上,以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根本不可能实现。

笔者结语: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建筑确实是非常具有艺术性的,具有中国的特点的,而且是非常科学的。中国有那么多的古老城市,需要寻找,挖掘,提炼,升华自身的特点。对于每一座古城,都要提倡、引导、鼓励规划师、建筑师、城市建设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用心钻研,用心设计,不追求时尚,不追求功利,创造出具有自己城市的特色,具有自己区域的特色,具有自己民族的民族特色的新建筑、新景点、新风貌、新城市。争取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二十一世纪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中,中国古城的安全,不仅关系到城市与建筑物的安全,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文化的存续之本。因此,建筑和城市都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我们能否将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呢?我们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城市的记忆吗?对于历史和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永远牢记:维护中国的古城遗迹,就是振兴中国的文明!

【参考文献】

【1】《世界遗产名录》

【2】《遗产旅游概论》

【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