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对李斯特钢琴曲的改编手法和艺术特色进行研究,以《弄臣》为例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弄臣》的创作思想、选材角度、音乐素材的处理方法、个性语汇的运用极为精致,因此李斯特的创作手法以及李斯特在音乐创作上所表现出来的音乐特点进行了概括。

希望大家能更好地了解李斯特的音乐创作特点,从而能了解李斯特的音乐创作思想和音乐创作的精髓,掌握这位伟大的诗人的音乐个性和音乐的思想内容。

一、改编手法

李斯特1859年根据威尔第的歌剧《弄臣》所改编的钢琴曲,选取了歌剧中第四幕中著名的四重唱《赞美,你爱情的女神》作为其改编素材,在忠实表现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里戈莱托对女儿说:“你现在知道他是个花花公子了吧!”吉尔达听见了公爵说着那些曾经在自,己面前说过的花言巧语,伤心欲绝。公爵见到美丽的姑娘,心花怒放,大献殷情,所唱的是情歌。这一段旋律优美流畅,富于歌唱。

杀手的妹妹,玛达莱娜是一个情场老手,对于公爵这种表白见得多了,知道他是逢场作戏,花言巧语,所以态度是不屑一顾的讥笑。

这段主要旋律都是由跳音组成的,一方面表现了她活泼开朗的性格,一方面表现,了她轻蔑的态度。吉尔达在窗外听到了自己深爱着的人对着别的女人献媚,才明白自己受了欺骗。她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所唱的是哭泣、愤怒、伤心、失望的歌曲。

老父亲里戈莱托在自己的心肝宝贝被公爵玩弄之后,胸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发出阴冷的复仇誓言。他希望女儿尽快醒悟。里戈莱托所唱的声部低沉,主要是由重复音构成。

我们可以看出这时公爵的声部与吉尔达和里戈莱托的声部又形成了冲突,在这个冲突的场面中揭示出了四个人物四种不同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动作,充分显示了每个角色的性格特征。李斯特倾向于喜爱鲜明的对比色彩、诗意的形象、紧张富于变化的戏剧性,所以他一定很欣赏这段四重唱,以至于他在为歌剧《弄臣》创作钢琴改编曲的时候唯独选择了这段素材。

为了演奏者弄清主体部分音乐所代表的不同角色,从而把握演奏时的音色控制、情绪表达,现把曲中出现的不同角色的唱段进行划分。

在进行这个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逐步看清哪些部分属于原作,李斯特改编时是如何创作的。这样做的目的决不是机械地将其分开,恰恰相反,是为了帮助我们看到这两个部分是如,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从中领略李斯特钢琴艺术的特色和魅力,感受李斯特过人的改编才华。

2、4小节最后落在G音上的自由延长,5、6小节的,右手旋律是从E—F—G~G的半音级进,7、8小节的低音都是G,ll小节的左手低音线条:G一高八度,的G(A),12至14小节也是围绕A音构成的,15小节是下行的A音上的属七和弦的分解,16小节构成也在A上,后从c下行到A。可以看出作者紧紧抓住的核心音就是G(A),无论是乐句的落音,和弦的低音,还是分解和弦的构成都是围绕这个音来做的文章,这使得前奏部分相当紧凑,并且也明确指出了调性的倾向。

9—15小节之间的插入部分是类似幻想的灵感闪烁,这是李斯特喜欢的那种天马行空、挥洒自如的即兴风格。快速的分解和弦如疾风骤雨、珠落玉盘。假如抽掉这一部分,前奏部分虽然依然成立,但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斯特对于改编曲所持的态度:即一定要在技巧上有提高。它体现出李斯特钢琴艺术的华丽风格。

这段前奏在歌剧中是没有的,从前奏所概括的音乐形象来看,李斯特的着眼点在于戏剧化的夸张表情和辉煌的激情上。这段音乐从而具有了李斯特鲜明的个性特征。

原作中的管弦乐伴奏音型:浓缩为分散和弦,这在一方面削弱了“为旋律配伴奏”的感觉,增强了作为器乐独奏曲的整体融合性,另一方面为Rubato提供了更利于把握的演奏方式。

第23、24小节,原作的这一句是没有连断音标记的,在这里李斯特标记的指法是很特别的,连续使用了3指弹奏五个音(从A下行至E),这一特殊处理手法是李斯特的钢琴艺术中的组成部分,是他惯用的运指法的一种。这里所造成的艺术效果绝非legato所能企及,它表现出一种欲断还连、欲罢不能的细微表情,,显然更加丰富了旋律。

第27、29小节类型的对旋律的装饰性加工这有些类似肖邦夜曲中对旋律的装饰手法,也可以看作是,演唱者对旋律的花腔润饰。45、46小节对情绪的进一步宣泄,半音下行的双手交替小六度处理,体现了李斯特钢琴艺术的辉煌技巧和他极富特色的“双手轮流敲击式弹奏法”。

47小节开始加入了快速的装饰性音群,仿佛是吉尔达飘忽不定的心情。54—58是对里戈莱托动机的补充。

66小节继续强调65小节的素材,利用D大调的降六级七和弦等于大调的属七和弦造成I临时到D大调的游移。这里我们才看出前面旋律中将原作中的属音改为降六级音的另一层深意:显然这儿的处理呼应了前面一再出现的降六级音,给了我们另一种解释,给了乐曲新的色彩。

至此可以看出,从54小节到68小节是原作结构中不存在的段落,这里补充了李斯特认为感兴趣的,需要补充、强调、升华的东西。92—100小节是乐曲的结尾,由两种呈现形式的八度组成,再次展现了辉煌的音响。

“李斯特在对原作进行改编时,除了最基本的要求——保留原作的音乐精神外,最重要的是能够使原作,的音乐本体在新的演奏载体上,转换成新的音乐语汇,既能接近原作演奏载体的音响特色,描摹出原作的体,系结构,又能适应新的演奏载体表达的可能性,构建出理想的框架,更好地为音乐精神服务。”

李斯特在改编时所使用的手法可以分类如下:

1.对旋律音的色彩性、装饰性处理,从曲中出现的降六级音的使用以及因此出现的调性游移看出李斯特在对待改编时的慎重态度,即重要,的改动必须有合理的解释。

2.丰富声乐原作的钢琴化、交响化处理,公爵的唱段是贯穿全曲的主线,这一点是与歌剧相同的,然而在听到吉尔达伤心的哭泣、玛达莱娜不屑,一顾的嘲笑和里戈莱托仇恨的声音后,这一段极尽优美的情歌被置于了次要的角色。李斯特在对其进行改编时,对公爵唱段也是没有增加其他内容,只有歌唱的旋律和管弦乐部分的伴奏。在重复这个唱段时加入了大量的分解和弦,舍弃了管弦乐的伴奏部分。

3.对原曲动机的扩展、性格化处理,里戈莱托动机的特征是短促的重复音,在节奏上与玛达莱娜动机有相似之处,但是性格上面却截然不同。我们看到这个动机被重复、分裂、扩展,并且从伴奏部分上升为主旋律,音区也逐渐提高,最终进发出高潮。因此,有理由认为从54小节到58小节的左手部分也是此动机的延伸。

4.冲破原曲束缚的个性化、技巧性处理,这首钢琴曲原名《音乐会自由改编曲》,李斯特在改编时显然并不满足于原样再,现歌剧内容。

至于李斯特独特的钢琴语汇表现在他高难技巧的运用,如大量快速八度、重复音的八度以及包含和弦的八度、快速的双音、双手轮流敲击式音型、远距离音程的快速跳跃、覆盖几乎整个键盘的快速琶音,这些都是李斯特所喜爱的惯用技法。

二、《弄臣》艺术特色

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数量庞大,而歌剧主题的改编是李斯特所有改编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他钢琴改编作品中所占数目最多的一类。

李斯特对钢琴改变曲所持的态度,李斯特并不认为改编其他人的作品会降低他作为作曲家的地位,他认为好的改编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李斯特将钢琴改编曲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将改编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过程。他的改编与演奏旨在推广这些重要的音乐文献,并使听众能有更多地机会欣赏到最好最美的音乐,更多地了解不同作曲家的风格。

显然他认为他所作的努力是对提高当时听众的审美水平大有助益的。李斯特的改编曲绝不是“相片”,而是绘画,是用灵感创造出来的。它一定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改编者对原作的理解能力,而在改编者的创作过程中必然体现出其艺术趣味,创作能力和精神个性。

《弄臣》中透出的李斯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个性,是指在想象力方面远胜于艺术规则限定的音乐、诗歌或绘画作品,它并不是表示一种特别的音乐技巧或结构,而是想入非非、幻想似的、随意的性情或意向。曲中出现的高难技巧是李斯特个性化的语言,通过这些技巧的表面我们看出他的审美趣味的一面。

李斯特的天性中有一种渴望征服的个性,他追求的是一种一呼百应的效果。“李斯特是一片灿烂的阳光,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光芒,他以一种无人可以抵抗的力量征服了听众。”是他把卓越的演奏技巧提到首要的地位,他在演奏时就好像一位统帅率领着大军横扫千军万马一样威武。克服艰深的技巧本身就是一种征服,演奏者通过征服这高难的技巧同时征服了听众。

使技巧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始终做到为音乐服务是他的最高追求,正如前面谈到的李斯特对改编曲所持的态度中提到的技巧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是要通过这些手段,达到他追求的更高境界的。他的钢琴技巧已经完全融入音乐情绪中去了,这是情绪的需要,而不是以炫技为目的的卖弄。

那么,社会就不会把它看作真正存在的作品。“至于说到,真正的艺术作品……贯注着人类心灵的重要本质,它们将能经受住一切革命的考验。”李斯特的改编更注重体现原曲的音乐意蕴,许多改编曲的影响之广甚至超出了原曲。

结语:

李斯特的钢琴音乐的风格是独树一帜的,特色是十分鲜明的——技巧艰深、织体丰富、情绪热烈、效果辉煌。这一切在这首歌剧改编曲中都有明确的体现。

歌剧《弄臣》的钢琴改编曲从创作构思、钢琴语汇、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李斯特钢琴艺术的独特魅力,是李斯特钢琴改编曲中成功的力作,它不仅展示着李斯特辉煌的钢琴技巧和创作才华,亦体现着他对原作及作曲家的艺术评价和美学判断,从中我们更可以体会这位浪漫主义的大师对音乐的执著追求和审美原则。

参考文献:

[1][意]恩里科·福比尼.西方音乐美学史[M].修子建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8,第1版,P.147.

[2]朱晓玲.对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3][俄]亚科夫·米尔什坦.李斯特[M].张玉芝、彭晓平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8,第1版,P.172.

[4]周小静.钢琴之王李斯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1版,P.133.,[5]舒曼.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6,第1版,P.53.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