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深度剖析炎黄学的文献依据,以先秦和秦汉时的古籍为例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炎黄二帝是中国人文始祖,炎黄文化就是中国人的祖先文化,而炎黄学则是探索和弘扬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的一门寻根、溯源和铸魂的学问。

近年来,关于炎黄文化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学者们在对炎黄资料的整理、对炎黄文化的梳理、对炎黄精神的阐释等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对于炎黄文献的系统梳理,特别是对炎黄文学的深度研究,却还远远不够,这直接影响着炎黄学的理论根基。

散落在古代典籍中的《易经》信息,是我们对易经进行研究的重要基础。从类型上看,炎黄学的经典文献可分为三大类:典籍、碑铭和诗文。

从可信程度上看,先秦文献的可信程度是最高的,其次是秦汉以来的文献。从先秦、秦汉以来,对两位帝王的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对两位帝王的形象进行了阐释,从而揭示了两位帝王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两位帝王的文化价值。

一、先秦典籍中的炎黄子孙

先秦典籍是炎黄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炎黄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对炎黄二帝研究和评价的依据。

在先秦文献中,《逸周书》、《左传》、《国语》、《周易》、《竹书纪年》、《世本》、《山海经》、《穆天子传》、《大戴礼记》、《商君书》、《尸子》、《管子》、《孟子》、《庄子》、《孙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等,都提到了黄帝。除了以上所列的文献,还发现了战国齐器陈侯因敦的铭文和战国楚简上博简的《容成氏》等一批考古资料。

关于“黄帝”的先秦文献,包括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竹书纪年》等历史著作,以及《管子》、《孟子》、《庄子》、《尸子》、《孙子》、《文子》、《韩非子》、《商君书》、《吕氏春秋》、《大戴礼记》等学术著作,以及《世本》等历史文献,以及《山海经》等学术著作。

各类先秦文献,足以证实“黄帝”是真实存在的,是毋庸置疑的,而不是什么善男信女胡编乱造。

关于黄帝和蚩尤的最早记载是《逸周书·尝麦解》,其年代约在西周。《逸周书·尝麦解》说:&34;黄帝受天命,有祥云,所以用祥云作政事&34;黄帝有祥云,所以用祥云作政事,用祥云作官职;炎帝有火瑞,所以用火来记载历史,用火来任命官员。”

杨伯峻先生认为,在元朝之后,没有天瑞的情况下,云、鸟、火、水都不能成为官员的名字,所以,他选择了附近的百姓作为官员的名字。根据王震中的说法,“火师”指的是“火”,而“以火纪”指的是“火历”,也就是根据天象的变化来确定季节的时间。

至于为何在春秋时代,有云,有鸟,有火,有水,有黄帝氏,有炎帝氏,有太皞氏,有少皞氏,有共工氏,这些都是上古时代各大部落的族长的名字。

《周易·系辞》中说:“包牺氏死了,神农氏活了,他将一块木头掰成了一块一块的铁片,用来教导世人。神农氏死后,黄帝,尧,舜氏,都在创造新的文明,所以人们才会有新的文明,所以人们才会有新的文明。黄帝,尧,舜垂下衣冠,普度众生。”

由此,勾勒出中国文明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的发展脉络,歌颂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的伟大功绩。上博简的《容成氏》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古代历史,记载了轩辕氏,神农氏,赫胥氏,仓颉氏,以及其他二十多个古代君王。

《庄子·杂篇·盗跖》中说:“在神农氏的时代,人在地上躺着,在地上爬着;人在地上,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在哪里,与鹿同在,耕田吃饭,织布衣服,不互相伤害,是为德。但黄帝不能无视九黎族的威胁,于是在涿鹿之地与蚩尤大战,百里血流。

庄子虽偏爱“小国寡民”的神农氏时代,却也认为“天下之大,莫如黄帝”。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人民崇尚黄帝的表现。

按《陈侯因敦铭》中的文字记载:“甲午六月癸未,陈侯因曰:“武桓公,皇考孝龚哉!”那就是大慕克成。其惟有以皇考、绍熏、高祖黄帝、屎嗣桓文、封侯爵、合扬阙德。诸国夤荐吉金,作为祭品。以蒸以食,以保齐邦,世万子孙,万代长存。”[4]

张光远先生解释道:“六月乙未,齐威王陈侯因,写下了一句话:“桓公,我的孝武之父,田午,陈侯午,你的治国之策终于成功了,我很佩服你!我想要继承黄帝的衣钵,学习齐桓公、小白、晋文公等人的功绩,所以才召集诸国,向诸国展示先祖的功绩。

诸侯们献上了最好的青铜,用来给他的父亲桓公,也就是孝敬他的父亲,为他打造了一个用来吃饭的陶罐。这张兽皮可作为秋后祭祀之用,祈求列祖列宗保佑我齐国强盛,让我的子孙都以这张兽皮为榜样。”[5]115

齐国权臣田和于公元前386年自称“田氏”,自此,齐国开始了田齐时期。田齐二世国君齐威王铸敦的碑铭中,以“黄帝”自居,隐含田氏代“姜氏”的合理性。陈即田齐,陈侯又叫齐侯,陈侯因之所以被称为“齐威王”,是因为齐威王在登基之前,对他的封号。

《世本》写于战国末期,记载了轩辕氏、炎帝神农氏、黄帝等上古王侯公卿的家世、姓氏、居所、生产情况,其中“帝系篇”和“氏姓篇”对炎黄两族的家世、血脉进行了详细的整理,被誉为“姓氏”的始祖,被誉为“姓氏”的始祖,在《史记》、《汉书》、《风俗通义》、《元和姓纂》、《通志》、《古今姓氏书辩证》、《万姓统谱》等诸多方面都有引用。《世本·帝系》中关于黄帝的记载,可以用下面的图表来表示。

二、秦汉典籍中的炎黄

秦汉文献中关于黄帝的记述已趋向体系化、多样化,特别是《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述,为后人讲述“黄帝”的年代提供了依据。

秦汉文献中提到黄帝的有:《新语》、《新书》、《淮南子》、《史记》、《春秋繁露》、《尚书大传》、《瑟赋》、《说苑》、《新论》《论衡》、《潜夫论》、《吴越春秋》、《越绝书》、《吴越春秋》、《纬书集成》、《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幽通赋》、《东都赋》、《东京赋》、《思玄赋》、《章华赋》、《郊居赋》……

它还包含了《史记》、《汉书》等正式历史,以及《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地方性历史;比如《新语》、《新书》、《尚书大传》、《韩诗外传》、《春秋繁露》等儒学经典,比如《黄帝十六经》、《淮南子》等道家经典;比如《说文解字》之类的文字类书籍,比如《神农本草经》之类的,还有《黄帝内经》之类的打着黄帝名号的文献。

不仅出现了《列仙传》这类仙家著作,而且出现了诸如《纬书集成》这类谶纬著作。陆贾在《新语·道基》中说:

“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人食五谷。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贾谊在《新书·修政语》中说:

“黄帝之道,以德服人,以德治人,以信为先,以德为先。桓宽在《盐铁论·遵道》中说:“从黄帝到三皇五帝,无不明德教、循序渐进、崇仁、义立教。这是一条千秋万代的道路。”

班固编撰的《白虎通·号》说:

“黄帝中和之色,自然之姓,万世不易。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常存,故称黄帝也。”

美者居上,黄者先立律令,成道之路,艰难万世。他的名字叫‘黄帝’,就算是圣人,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白虎通·崩薨》说:“黄帝是祭祀的开始,到尧、舜的结束。”《白虎通》中关于黄帝的描写,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以“阴阳”、“五行”为主要内容的儒学思想所吸纳的结果。

王充在《论衡·验符篇》中说:

“黄为土色,位在中央,故轩辕德优,以黄为号。”

《论衡·自然篇》中有云:

“天地为炉,造化为工,禀气不一,安能皆贤!贤之纯者,黄、老是也。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黄、老之操,身中恬淡,其治无为,正身共己而阴阳自和,无心于为而物自化,无意于生而物自成。”

《论衡·奇怪篇》中说:

“圣人之族,为黄帝,五帝三王皆祖。圣人黄帝,奉陛下旨意,所以他的后代都是皇帝。”

这种观点是由王充提出的,他既反对迷信谶纬,又批判了仙家思想,更显示了在东汉时代,黄帝的地位是何等的崇高。

黄帝将修道与凡间的功德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其地位至高无上。事实上,不管黄帝长什么样子,关键是黄帝确实存在于人民的心里,并且正在慢慢地变成一种将中国人民团结起来的力量。在这个时代,面对神人混杂、多元复杂的“炎黄”意象,我们又该如何抉择呢?

笔者认为,不该有神性,也不该有帝王血脉,而是要有人类的起源,华夏的起源,颂扬作为人文初祖和华夏始祖的炎黄。

笔者结语: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必须通过寻找文化的根源。炎黄是“中华之根”,“中华之源”,“中华之魂”。我们学习、弘扬“炎黄”,就是在“寻根”,“溯源”和“铸魂”。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王震中.炎帝族对于“大火历”的贡献[J]//炎黄文化研究(第五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3]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徐中舒.陈侯四器考释[G]//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4分册).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

[5]张光远.从考古展现黄帝时代的中国文明[G]//“轩辕黄帝与缙云仙都”编辑委员会.轩辕黄帝与缙云仙都.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6]陈宏天,赵福海.昭明文选译注(第2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7]陈宏天,赵福海.昭明文选译注(第1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8]皇甫谧.帝王世纪[M].济南:齐鲁书社,2010.

[9]李学勤,张岂之,徐育民.炎黄汇典·诗歌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10]高平市炎帝文化研究会.炎帝古庙[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11]曲英杰.炎黄汇典·祭祀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