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深度剖析现代琵琶群像的塑造——记第一次“国乐之春”琵琶夜游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22年7月3日晚上,“国乐之春”琵琶之夜的特设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拉开了序幕。本次演出为“国乐之春”活动画上了句号,也为庆祝中国民族交响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20周年而献唱。

吴玉霞,陈音,杨靖,张强,章红艳,樊薇,赵聪等57名琵琶演奏者,以及刘沙,以及中央民族乐团,将以重奏,齐奏,协奏,演奏的方式,演奏的11部古典琵琶作品,并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对于当代琵琶及民族器乐发展来说,这场以“展示琵琶守正创新成果、展示琵琶人传承精神、创新魄力和艺术风采”为立意的音乐会,实际上是一场属于琵琶与民乐人的集体盛典。

一、汇集现代琵琶发展的骨干力量

本次演出汇集了来自当代舞台、表演队和专业院校的众多中青年琵琶大师。就现代琵琶的发展而言,在“中流砥柱”和“新生力量”这两个方面,几代人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在“传统”和“现代”的交汇点上成长起来的中生代演奏家,他们都是从传统的琵琶流派中学到的,同时也接受了现代的专业训练,他们的演奏风格、技巧和风格,都是建立在对传统和流派音乐风格、技巧和风格的继承上的。

他们把二千多年来凝聚而成的“海纳百川”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博采众长”地改造、吸收传统,使传统与现代化的光芒在他们的手上交织,使他们“承前启后”,同时又是“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桥梁。

除了作为“演奏家”的本职,许多著名音乐家还兼任着专业剧团和社会团体的重要职务,他们在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也调动和团结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共同推进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从学科建设、艺术普及、文化传播等方面,实现这一艺术的“塔基”与“塔尖”两极建设,是当代琵琶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中生代音乐家多元身份的融合,则是实现这一发展要求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是,新一代琵琶演奏者,在与西方乐器演奏技术水平相匹配的基础上,打破了“以曲代功”的传统,从指法、功能和美感三个方面,建立起了一套专门的培训体系,锤炼出了一套精湛的技艺。

与此同时,更加多样化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社会文化交流,媒体传播方式,都给年轻的音乐家们带来了丰厚的时代机遇,因此,内外环境的相互融合,形成了他们作为一支重要的后备力量的基础。

本次演奏会,琵琶艺人们齐聚一堂,折射出了琵琶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核心路线,也就是由“人”向“人”的延续,同时,也用一支强大的演出队伍,展示了琵琶文化传承的坚实根基。

因此,中国民族交响乐协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就是要把这些人集中起来,为琵琶的现代发展做出贡献。在这一宏愿中,音乐会的定位已经超出了演奏艺术的单纯呈现,它要彰显的不仅仅是演奏者的荣耀和风采,更是琵琶当代发展的群像,是琵琶人对于一件乐器辉煌发展史的缔造。

二、展示了几代琵琶人对音乐的探索

这次的音乐会,从众多的琵琶曲目中,选出了11首有代表意义的琵琶,从这些曲目的创作、编排和演奏,我们可以窥见几代琵琶人在继承过去、革故鼎新的双重维度上所进行的共同探索。

这种探寻的过程大致有两条:

一是对传统曲式和调式的重新演绎

“新”字则是指以不同形态的琵琶为基础,对古调进行延伸,比如杨靖琵琶室乐队的《惜惜盐》,就是将《五弦琵琶谱》中的《惜惜盐》这首古代曲目纳入其中,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了新旧六种琵琶,分别是南音、五弦、中音、中音、低音、四弦,音色丰富,音域广阔,展现了几千年来外来的音乐基因,表现了古代与现代的融合。

另一种是通过多种表演形式来重新塑造古代音乐,比如张宏彦老师的《十面埋伏》,它突破了传统的表演形式,采用了独奏和协奏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在这首曲目的编排上,演奏家以利用音乐厅的自然声响为起点,尝试通过位于舞台不同点位的琵琶相互呼应的演绎,以更具环绕感的立体音响来诠释这首传统古曲。

另一些则是以“琵琶化”的方式,对民谣进行了改造,如《柳青娘》,最初是一首潮州弦诗乐,后来被刘德海用琵琶作了改写,表现了他晚年对传统音乐的回归。这首曲子是由“先生”的六名高足合奏而成,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力求保留潮州音乐的原汁原味,体现了“固本”的思想。

《天山之春》最初是一首“热瓦普独奏曲”,后来经过王范地的改写,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在改写过程中,他充分发挥自己对传统乐器的广度、深度的吸收,并把新疆民族音乐与琵琶弹奏技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本次演出中,包括王超慧和奉朝红在内的35名演奏家,用“众声归一”的艺术追求,重新演绎了这一经典之作。

二是在新的创造过程中,表现为对传统琵琶演奏技巧和音乐语言的重新扩充和发展。

陈思昂所作的《乐之舞》是吴玉霞委任的琵琶与管弦乐团的作品,是以1958年马圣龙所作《欢乐的日子》为主旋律的,作曲家在作曲时,突破了传统的节拍方式,采用了组合拍子,增加了乐曲的轻快;在此基础上,作者根据自己的演奏经历,在原有的曲调基础上,加上一些较难的曲子,使得琵琶的音乐语言更加丰富。

在这场演唱会上,吴玉霞将带领六位演奏家,包括奉朝红和兰维薇。1990年代,作曲家唐建平创作了《春秋》,这部被列为20世纪华语乐坛经典的作品,经过数年时间的沉淀,终于成为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经典。

在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共同努力下,乐曲利用了抒情的主题旋律、复杂的舞蹈性节拍、大幅的力度变化、充满古韵的泛音段落和一系列高难度的技巧等,使得作品不仅可以表现出对民族精神与气质的赞颂和追溯,还可以将琵琶演奏可以在点线、音色、音韵、力度等层面上实现的丰富音效展现出来。

在这场演出中,张强以其深厚的演奏功底,以其精炼的演奏语言,将这首曲子演绎得淋漓尽致。《梦入江南》由王丹红作曲,《云想花想》是一首回溯江南琵琶文化的发源地,取材于江苏著名民谣《无锡景》,由李晖等八人组成的重奏,展示了琵琶优美的风韵和饱满的节奏感;

后者受李白《清平调》中歌颂杨贵妃之意启发,以琵琶乐曲《月儿高》为题材,改编成一首充满柔情的柔美曲子,陈音则从男人的角度,将这首曲子诠释得既有男子气概,又有温情。“创演合一”的新曲目《天鹅》、《夏》、《绽放》就是在这种形式下孕育而出的。

这三首曲子,是三代人共同创作的,其中刘德海的曲子《天鹅》,是以吉它的弹奏技巧为基础,通过手指和音色的丰富和变化,把琵琶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演唱会上,杨靖为观众带来了杨青改编的《琵琶》和《管弦乐》。

《绽放》是赵聪结合马久越的几首新民间乐曲,在钢琴和小提琴的伴奏下,以一种“时尚化”和“年轻化”的方式,把云南民歌和爵士乐结合起来,用通俗的方式把琵琶的音乐语言融入到了大众的审美观中。

青年作曲家孙晶以新疆民乐为题材,创作了一首琵琶四重奏组曲《人间四季》,该组曲名为《夏》。孙晶从小就在琵琶上学习,在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从这首曲子的排练中,他可以看出,这位作曲家对琵琶的弹奏技巧和弹奏风格的熟悉程度。

这一次,樊薇和她的三名学生,将会为他们带来一场精彩的演出,从音色到语言,都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

从这三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以即兴加花、变奏等为主要创作手法的传统,现代琵琶的创作,既是以演奏者的表演经验为依据,又是以一种贯穿中西方的视角,借鉴了姐妹的艺术和专业的创作手法,对琵琶的语言进行了更为广泛、深入和贴切的观察,这是一种延续和扩展,也是一种对传统“复合”创作手法的延续和扩展。

从历史上的技术改革,如拨弹变指弹、横抱变竖抱等可以看出,随着社会文化进程,以兼容并蓄的方式对琵琶艺术的探索,寻找与时代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发展途径,是每一代琵琶人都需面临的重要课题。

而对于已经经历了现代化转型,处在多元审美选择和传统文化复兴的大势之下的当代琵琶来说,在古今的变迁、中西的博弈、雅俗的对立中,寻找到一种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乐器的文化定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把音乐会全部作品的创、排、演放在一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几代琵琶人共同构建起来的一条探索之路。在这条道路上,琵琶人围绕着“传统的当代演释”“现代的创造性转化”等核心命题,发散式的探寻出了更广泛的音乐主题,以及更加丰富的音乐语汇、演奏形式、演奏技法和审美取向。

并本着“慎思笃行,臻于至善”的精神,将手中的琵琶置于古—今、雅—俗、中—西三对重要关系中,对琵琶进行审思、塑造,表现出了成熟发展期的积极创造力和在矛盾中寻求统一与平衡的辩证式思考。

笔者结语

“国乐之春”是国家大剧院在民族音乐方面的又一个全新的品牌,它以继承民族音乐精华,弘扬新的国乐观念为办学宗旨,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民族音乐展示与交流平台。

这场音乐会是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组成的,在“国乐之春”的背景下,在国家演出中心的支持下,在这个舞台上,继承了琵琶“开放包容”的传统精神,汇聚了世界上最优秀的琵琶人才。

对近几年来琵琶发展的阶段成就进行了展示与归纳,同时也反映了民族音乐发展的蓬勃趋势。同时,这场演唱会所铸造的“人与乐”在琵琶上的宝贵汇聚,也将成为一段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难以忘怀的回忆。

参考文献:

【1】《惜惜盐》

【2】 《柳青娘》

【3】 《夏》

【4】 《绽放》

【5】 《天鹅》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