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对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进行分析,以名曲《四季》为例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前言:

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对世界音乐的贡献被普遍认为是无可争议的。他的音乐风格多样,作品涵盖了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芭蕾舞以及钢琴曲等多种音乐流派。

其中,最为著名和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是他的钢琴套曲《四季》。《四季》是一部由12首独立的钢琴小品组成的作品,每首小品都代表一年中的一个月份。每首小品都以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音乐形式描绘了不同季节的景色、气氛和情感。

一、作曲家介绍和作品创作背景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最具代表性的著名音乐家。他的作品将西欧的古典音乐和俄罗斯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对俄罗斯甚至世界的音乐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十九世纪后半期,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盛行,圣彼得堡一家“小说家”杂志请柴可夫斯基创作12首钢琴曲目,和12首俄罗斯诗人的诗歌一起出版。一八八二年,这套别具一格的钢琴曲集正式出版,取名“四季”。整首曲子的音调比较忧伤,也比较抒情,能让听者感受到隐藏在每一个音符中的淡淡的忧伤。

作品《一月——壁炉旁》为柴可夫斯基创作的《四季》的第一部作品,大家都认为这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首诗的作者,普希金,就是以一月的火炉为题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了一个冬夜,一群人围着火炉,静静地休息,沉思的温馨景象。柴可夫斯基还运用了音乐特有的语言表现手法,以优美的旋律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幅宁静安逸的图景。《一月——壁炉旁》一问世,它的声望之高,甚至盖过了一位诗人所写的那首诗,毫无疑问,这首歌是钢琴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二、作品的音乐特色(一)静谧的艺术氛围

《一月——壁炉旁》这首钢琴曲是柴可夫斯基写给普希金的一首短诗:“在一个宁静而舒适的角落里,黑夜变得昏暗了。壁炉里的火焰渐渐熄灭了,蜡烛还在眨着眼睛……”这首钢琴曲是围绕着诗中那个宁静的冬夜展开的,充满了神秘的想象。

(二)浪漫主义风格与俄罗斯传统音乐的紧密融合

要欣赏一部音乐作品,必须先了解其内容及创作背景。柴可夫斯基在创作《四季》时,把俄罗斯传统的优美乐曲与浪漫主义乐曲紧密结合,把浪漫主义乐曲所蕴含的诗情画意同俄罗斯民族文化相结合,使俄罗斯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独特的美学价值,在优美的乐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不管是哪一种音乐形式,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对审美本质的需求上来。从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作品中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抒情与戏剧性,既保留了俄罗斯音乐特有的特质,又巧妙地将更广泛的西方音乐艺术趣味融为一体。柴可夫斯基的《四季》以抒情的旋律线向听众展示了“意境美”,十二首钢琴曲都有鲜明的主旋律,旋律线悠扬起伏不定,音调平和,充满了俄罗斯民族的情感。

《四季》的首曲《一月——壁炉旁》,是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中“情”与“景”的结合,是其表现民族音乐风格的重要途径。柴可夫斯基将俄罗斯民乐的优美旋律和优美的旋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柴可夫斯基的演奏使这段优美的旋律变得更加自然和纯真。

从这些简单的旋律中,我们感受到了柴可夫斯基对于俄罗斯劳动人民的热爱,以及对农村温暖生活的向往,他用音乐的语言,真实而生动地描绘出了俄罗斯人民的日常生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俄罗斯一个普通的冬天夜晚,一个平民围着火炉取暖的温暖景象。

(三)极具个性的民族性色彩

柴可夫斯基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其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股强烈的民族情怀。他对俄罗斯民间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与此同时,他又从西欧快速发展的音乐历程中吸取了许多优秀的东西,通过学习西欧音乐的作曲技巧、作曲思想等,把国外成熟的作曲手法融入到俄罗斯民族音乐之中,使俄罗斯本土的音乐走向世界,让俄罗斯民族的音乐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

从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尽管柴可夫斯基大量采用了俄罗斯民谣作为音乐创作的题材,但是他并没有刻意地去迎合民谣语言,所以,他并非一个单纯的民族乐派作曲家。从而使我们能够从他的音乐创作中,认识和检视俄罗斯民族的民族性,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三、作品评析(一)弧形构造

这是一个带有结尾的复三部曲风格。它的第一部是再现的单三部曲类型.第一部分非正方形,由两个乐句组成,乐句采用4+6的结构,以 D— T形式结束。第二部分也是由两首曲子组成的非正方形乐段,并以D2-T6的开篇结束。乐句由8个小节组成,在D7和弦上以开放的方式结束,这是为了准备后面的复现部分。

这首作品的插曲结构很复杂,就像是四个音乐片段的集合,而在插曲的结尾,则是用b3D/DVII7-T和一段短短的连线来表现整个作品。这首曲子的复现部分一开始的旋律和和声结构与第一部分完全相同,但是到第87小节的时候有所改变,以D7-T结束。结尾部分由96小节开始,并在最后由主和弦连结而成,以最微弱的力量,平稳而完整的收尾。

(二)作品调性布局

《一月——壁炉旁》是一首较为复杂的乐曲,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乐曲。作品的主调是 A大调,中间出现了多个转调,如属关系调、下属关系调、远关系调等,最后在全曲的结尾处,又回到了主调 A大调上,以主调结束了全曲。

作品呈现部从主调 A大调开始,到了第六小节,经过同和弦的转换,转到了属关系调 E大调。在第十五小节,作品由 E大调进入了 BA大调,然后迅速地进入了 C大调。在第十八小节中,作品由 C大调调转至 B大调进入呈现。

在演奏部分的最后一小节,作曲家将大调和小调交替,用与大调平行的D7和弦,从 E大调转入 e小调,然后进入作品的插曲部分。作品进入第37小节时,又一次从 e小节进入 bA大调,在叙述了九个小节之后,进入了 c小节,并且以 c小节继续,直到作品的第46小节,再进入 e小节。在第52小节,曲子进入 B大调子,结束于 B大调子。这首曲子的再现部分在调性排版上与这首曲子的表现部分完全一致。

(三)作品旋律与节奏

柴可夫斯基的乐曲具有鲜明的主题,俄罗斯民族民乐的特征十分明显。同时,他在音乐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这首曲子的旋律既有歌唱性又有抒情性,曲调优美婉转,给人以温馨宁静之感。

这首曲子的主题是一首动人的曲调,在第六小节中,曲子的转折,使人耳目一新。这一地位的处理使得主旋律在保留了强烈而丰富的俄罗斯民族特色的同时,也赋予了主旋律更多的绚丽色彩。舒展部的旋律采用了较弱,中速的琶音,描绘了一个安静的冬夜,坐在温暖的壁炉边沉思的人。

作品中的插曲表现出了柴可夫斯基鲜明的创作特色,在旋律部分大量采用了五个音符的下拉方式,这是柴可夫斯基最喜欢的作曲方式。重现部的主题完整地再现了重现部的主题,再次呈现出一幅冬日里,一位沉思之人围坐在火炉边取暖的温馨图景。在结尾处,作品的旋律也采用了五音下行的方式,带有插曲材料的影子,最后以最微弱的力度,平稳而完整地收尾。

从音乐的节奏上来看,柴可夫斯基采用了前八、后十六的节奏,这种节奏在作品的展示部分和再现部分都有出现,与主旋律相结合,使得作品的主题充满了俄罗斯民歌的朴实、热情。在这首曲子中,柴可夫斯基用旋律和节奏,将季节的更替与人生的盛衰荣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让听众感受到了冬夜的寒冷,感受到了坐在火堆旁的寂静。

(四)作品织体

该作品在呈示部和再现部中大量使用了和声织体,使作品具有一种沉稳厚重的音色。在插曲部分,多采用分解和弦的方法,使旋律变得流畅,与表现部和再现部的声音形成强烈对比。

全曲以离调和弦,变格进行,偶然进行等和弦织体为主要特征,浪漫主义色彩浓厚,俄罗斯民族主义色彩强烈,复杂多变,显示了柴可夫斯基高超的作曲技巧,为听众描绘了一幅细致饱满的壁炉图景。

四、结语:

柴可夫斯基《一月——壁炉旁》是他在《小说家》杂志上首次创作的钢琴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高超的演奏技巧,带给观众一场耳目一新的听觉盛宴。柴可夫斯基通过对强弱对比的合理安排,使作品在情绪上多有起伏,从而使听者体会到音乐中微妙的情感变化。无论是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设置,还是连续的十六分三连音的跑动,都通过其强弱、快慢的对比,带给听众一种时而在聆听流水、时而又在宁静呼吸的情绪变化。

从曲式、调性、旋律和织体等方面进行分析,使我们对柴可夫斯基精湛的作曲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无论是增六和弦的大量运用,还是转调的大量运用,如主从关系调、同主音大小调等,都显示了作者巧妙而严密的构思。

他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听众感受到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魅力。柴可夫斯基深受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既继承了古典主义的风格,又对其进行了探索与创新。这一尝试对钢琴音乐从古典走向浪漫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汪亚睿.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集《<四季>作品分析——以<一月——壁炉旁>为例》[J].戏剧之家,2021,(29):82-83.

[2]薛亚奇.柴可夫斯基《一月——壁炉边》音乐分析[J].艺术科技,2019,32(03):133+135.

[3]杨孜.钢琴套曲《<四季>之<一月>演奏分析》[J].当代音乐,2021,(03):133-135.

[4]李艺.对钢琴曲《一月——壁炉旁的和声浅析》[J].大舞台,2011,(04):57-58.

[5]刘笑笑.柴可夫斯基《四季》中一月的作品分析[J].通俗歌曲,2015,(04):12.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