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深度剖析影视艺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学生个体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学习能力、思想素质的提高和人生价值的实现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新媒体传播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大学生普遍出现了“空心病”,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针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和新问题,本项目组以武汉轻工业大学美术和传媒学院为例,对包括他们在内的五个专业的大学生开展了一项调查,试图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把影视艺术融入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去。

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通过影视艺术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而建立起一种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全方位的改善。

一、调查方法和调查步骤

本研究将本学院2018届的大一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由美术设计,汉语言,行政管理四个班级的学生120人,男12人,女108人;控制组以动画、美术设计和文化产业管理三系学生共120人为研究对象,包括14位男性和106位女性。

两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的课时、教材和导师都是一样的,不同之处是,在实验组的课堂上加入了电影欣赏,并将电影欣赏运用到了8节课上:《心理访谈》中的《我的大学系列》;《快乐的大脚》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我的黄金时代》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失恋33天》是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的情感活动;《都挺好》是一篇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文章。

研究工具为《简明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健康版)》,该表由认知质量、人格质量和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的36个问题构成。人格品质包括自信、自控和乐观三个因素,共9个项目。

其中自信程度使用逆向评分法;适应性包括职业、社交、人际关系、情感、学习、生理等6个维度共18个维度,其中社交、学习、情感的适应性采用逆向评分法,按照“非常不符合”至“非常符合”的等级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说明个体的心理品质发展水平越高。

二、调查成果分析

在进行了期初的前测之后,我们发现,两组学生的心理素质总体表现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之处:与非艺术类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在整体心理素质与适应能力方面较高、认知品质较弱。与女生相比,男生具有较高的心理品质和认知品质,但较低的适应性,而在人格品质方面,男女学生没有显著差异。

经过一年的实验,发现两个研究组在后测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发现,在经过一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后,两组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都得到了提高。但是,实验组的总体效果非常显著,特别是艺术类学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在三个维度上,个体质量和适应能力的提高幅度以认知质量为最大;就性别而言,女生的学习成绩明显好于男生。

可以看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把电影和电影等艺术元素融入其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质量、人格质量和适应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质量,这就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的“育人”作用。

三、探讨与反思

经过数据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试图将影视艺术引入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可以显著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为什么它对艺术类同学产生了最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影视艺术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等综合性艺术融合在一起。

因此,艺术类学生自然地很容易接受和被吸引,并且还会表现出特殊的兴趣,他们愿意在课堂中主动、开放地探索和发展自己。

为什么会对女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影视艺术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女生更容易调动语言功能,愿意与他人分享,在影视艺术与现实情境营造的丰富世界中,觉察、关照、反思自我与生命。

从整体对比的角度来看,为什么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这三个维度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其中,最明显的是认知品质,这可能是因为认知品质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我们试图把影视艺术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传统被动灌输的教学方式。

更多地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采取以互动沟通为主的体验学习形式,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与思考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利用影视艺术来创设情境、表达情绪、进行觉察反思。

师生在课堂上坦诚、开放、平等地展开讨论和思考,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图反映客观事物、改变认知的过程,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认知质量产生了影响。

其次,变化最大的是性格,这可能是因为性格的变化体现在个人的坚持、独立、责任感等方面,因为我们选取的电影和艺术片断,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传统的心理学理论课相比,更有趣味,更有艺术性,内容也更多地聚焦于当前的问题和对生活的反思,更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他们可以通过观看电影、与别人的交谈和讨论,重新认识、表达和修复自己过去被忽略的生活经验,重拾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唤醒自尊、自爱和自我实现的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看待事情,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梦想,并且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环境,改善社会,以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创造生活的社会价值。

但是,人格品质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必须要用行动来巩固,因此,要提高影视艺术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就必须要构建一种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性教育机制,让学生在课余的实践和体验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自我的探索和价值的实现中,不断地调整自己对不断变化的时代和新生事物的看法,寻找新的方法和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自控力和乐观性。

至于为什么适应力在三个方面都有提高,而变异最少,其原因可能是适应力是以前两个方面为基础,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习惯的行为趋势,涉及到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态系统”。

影视艺术因为它特有的思想性、审美性与娱乐性,可以将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机制充分地激发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直在积极倡导无条件支持与关注,因此,学生们可以放下他们的心理防御,在积极的觉察、体验、情感交流与思想探讨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获得正面的情绪和自我发展体验。

这种开放、平等的氛围,进而也促进了大集体的净化与提升。因此,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之前从未体验过的温暖、信任与支持,他们的社会适应、人际适应、情绪适应等都能得到有效的改善与提升。

同时,大学生的适应性属于心理素质维度中,更容易受到成长和发展环境的影响。虽然影视艺术在课堂上,通过设置情景,尽可能地创设气氛,为学生们营造出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但是,这与现实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学生们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充分的发挥。

因此,我们建议还应构建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训练的长效机制,除了构建课内课外教育一体化,还应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无缝对接,让学生既有对过往经历的觉察、反思与表达,更有机会获得未来应对变化与不确定性的能力,建构不断调整的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基于上述分析,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影视艺术对大学生的“育人”功能,我们需要做如下工作和探索:

1.整合资源,突出心理卫生潜质课程的深层功能。

传统的诸如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讲座之类的显性课程,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却不能让受教育者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和发展,也不能对受教育者进行全面、持续、深刻的影响

但是,心理健康隐性课程不但能够打破单一专业课程的限制,还能够对多方人力物力资源进行整合和协调,从多角度、多环节对心理健康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实现全过程、全角度、全员育人的效果。

首先,以高校“美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隐性课程的“物质层面”为切入点,挖掘其中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乐观等正能量因素的“人文景观”,使其从“无形”的“教育价值”转变为“精神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例如,利用校园宣传视频这样的文化品牌,不仅可以塑造校园形象,传播校园精神,提高校园影响力,还可以对学生的认知产生无形的影响,提高学生对美、对美的感知能力,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潜移默化课程的一个重要载体,日常课程教育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把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纳入到日常课程的教学目标中,这样就能突破仅仅依赖于专业的心理健康课程来引导和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从而使“课程思政”真正起到了教育者的作用,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

把重点放在构建一种新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上,创造一种人人平等、人人尊敬的良好气氛,对同学们进行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把正面的情感和乐观的心态传播出去,通过立德树人和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同学们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同学们能够形成一个好的心态。

2. 重视发掘,使审美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何从被动接受教育的状况转变到激发学生的内在生机和紧张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难点。

审美教育是一种有趣、有趣的教育,它可以把深邃的哲学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使大学生在一种放松的、愉快的心情中去感受生活,去感受情感,去感悟生活,去感悟人生,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人际关系、自我意识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感受美、认识美、表达美的过程中,培养和塑造了大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3.要有创造性,使新媒体更好地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在积极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新手段的同时,更要充分挖掘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等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通过创新一批具有艺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对“学生成长手册”进行设计与应用,运用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等方法,将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作为主要内容,对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与进步进行重视,最终构建出与发展性评价相融合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在此基础上,将评估过程延伸至毕业生,并对其进行终生追踪,从而形成一个闭环,使大学课堂育人的方式与方式得到不断的修正与完善。

我们可以利用教师自身的个人生命成长,对其进行耳濡目染的影响,并用行动来推动,来取代纯粹的道德说教,这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命状态,提高他们的能力品质的关键。

进一步扩大高校教师的参与,让更多的高校教师受益,让更多的高校学生受益,是我们今后的工作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戴维·谢弗.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第 5 版[M].陈会昌,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王鑫强,张大均,张雪琪.简明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健康版)的修编及信效度检验[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8):126-132.

[3]王鑫强,谢倩,张大均,等.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大学生及其心理素质中的有效性研究[J].心理研究,2016,39(6):1296-1301.

[4]肖芳.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7(1):59-61.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