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浅谈林洪《 山家清供 》的饮食文化及历史内涵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前言:

在饮食文化中,宋朝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代,毕竟在农业和食物方面,宋朝起着关键的定性作用,咱们如今的烹调法也产生自宋朝。

《山家清供》就记载有其中的场景。它是宋人林洪专为记述饮食做的笔记,其中涉及到的菜名,有半数都由林洪命名。这些名称都非常有意境,彰显了宋人清雅的审美趣味。

与此同时,林洪还采用诗歌体,对诗句进行阐述,再度充实了饮诗书写的内涵,体现了宋代文人的价值追求和个性。

《山家清供》对饮食的描述,也充满了文学气息,这让整体价值超越了史料中的记载,与宋代有关的其他文学样式区别不大,成为“宋韵”的一种象征。

美学生活的演变是文学史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整个饮食文化史上,宋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经济的繁荣促使宫廷和民间饮食更加细化,另一方面,饮食发展也使得饮食书写更加多样化。

先秦时代,关于饮食的记录在经书和其他著作中,汉代后期,词赋这种擅长铺排状物的文体给饮食书写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唐代的繁荣盛世,培育出李白、王维、孟浩然等词作家写下不少描写的诗作。

直到宋代,大量描绘饮食的作品在诗文集、笔记中。呈现出多元化的形式,纵观整个有关饮食的“小抄”中,也出现了众多有关饮食的专辑,例如《山家清供》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本。

一、《山家清供》的由来与作者概述

林洪,字仲蕴,洪州人。以贡士试明经科,赐进士出身。因病归,入都不遇。朱光庭荐以诗赋,光庭不识其才而未用。

这是《宋史》对他的记载:

洪性疏放,好读佛书,无所求焉。

其他书中描述洪喜谈佛理。当然朱光庭在《再与林洪相见序》称其“极引世务”,由此可见。林洪与朱光庭是同道之人。

《山家清供》一共 104 篇,基本上一篇记述一种美食。这些美食的命名有两种情形。大部分是前人没有提到的,但是在诗中有体现的,这种就是待发掘的菜肴。

另一种是从未命名,很少见人的美食,林洪发现后,用文艺优雅的名字提升了美食的档次。其中还有一些流传至今的佳肴。

二、林洪对饮食与诗歌的追求

美食固然很好,但是要想起一个诗意的名字就很难。其中《山家清供》就曾记述道,这些名字的由来,大多是采用前人的词作,甚至是林洪本人的话,这样对于他来讲就省去很多麻烦。

笔记中引用诗句那是家常便饭,但用多了不免有些反感,本来字数就不够,大部分都是抄的这怎么能行呢,但是这就突出了这本书的特点。

最后这些诗句不仅充实了《山家清供》的内容,还丰富了美食的文化底蕴,真是一举两得。

倘若一道名菜的典故来自一句诗或者是前人的话,依据也是诗词的原话,林洪就直接拿来用了。

三、各种美食的文学叙述

《山家清供》每一则文字,除了必要的引用词语外,还有很多记叙的内容。它一共分为两项,一个是美食的制作过程,另一个是美食周边的风俗习惯。

毕竟当林洪描述做菜的过程中,措辞非常简洁明了,如“山煮羊”和“菊苗煎”,它对烹制方法的讲解,非常客观简洁,绝没有任何杂糅部分。

与美食相关的奇闻轶事,则是作者费笔墨大力修饰的地方。更有甚者,整篇介绍一道菜的周边故事,例如对《真汤饼》的记述,其实“真汤饼”就是开水泡烧饼,本身毫无烹调技巧可言。

但林洪还是非常精细的将翁卷去凝远居士串门的新鲜事记了下来,这就是借汤饼的前身,也是宋朝人民最爱吃的面食。这些面食没有任何腥气,属于完全的素食,保证了粮食的鲜美,这也就是“真汤饼”名字的由来。

但是你知道吗?在翁卷拜访凝远居士的事件中,林洪本人并不在场,不过他的诗作也没有透露出任何主观倾向,他的价值基本都是借助居士的言论讲解给读者的。林洪本身相当于隐身一般的存在,这不禁联想起莫泊桑小说的评价:

“好像他根本不在那,因为他没有做什么分明需要评判的事儿,他一点也不会使我们想起他是在场的。他在我们背后, 我们看不见他,也想不到他:故事使我们全神贯注,但见活动着的场景,别的什么也没有看见。”

单纯就美食角度来看,这种“真汤饼”其实完全没必要,但这对林洪来讲,“真汤饼”这种食物正好是真正饮食文化的缩影,如果不记录下来就会少了很多趣味。

你会想到吗?林洪有时在叙述了美食后,还会自己去言语。自己调侃命名的菜系也是别有一番风趣。

四、美食的通俗命名

蔊菜是一种十字花科的草本植物,它的叶片边缘有锯齿,它开出来的花是紫色的,它有一个别名叫做紫罗兰菜。这种菜不仅可以食用,而且还可以入药,据了解这种菜又叫做十字花科植物的变种。

“考亭联席”之名,则有朱熹与友人于考亭山的经历、朱熹自己写的诗文就有提到。另外,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还专门为“考亭通”作了一条注:

“盖古之通考者,若秦时称车为通衢,则‘通’字作‘邮’也。自是以后,凡四方之邮,皆通于亭矣。”

由此可知,朱熹所说的“通衢”就是指“通”,即来往各地的邮驿。对于古代通衢的命名方法与方式而言,“亭通”显然不属于后人所谓的附会、牵强之列。

后世所传“东坡肉”也与其黄州时期所作的《食猪 肉诗》有关。但这里所述“东坡豆腐”及其做法,并未见于苏轼自己的记载,它可能创自苏轼,也可能为世间所传。林洪甚至没有援引文献为据,甚至连道听途说的苏轼与“东坡豆腐”的关系都没有说明,就直接给此种豆腐美食冠以“东坡”之名。

除了借重朱熹、苏轼等名人之外,林洪对美食的命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给它们起一个充满诗意 的优雅名字,通过这样的命名,食材普通、滋味清淡的美食便被赋予了特有的韵味。

例如“山海兜”原是宫中厨师创制。可以想象,这道美食兼有笋、蕨、鱼、虾的鲜嫩, 加上粉皮滑爽的口感,一定极为鲜美。但它原先的名称是“虾鱼笋蕨兜”,这样直白地用食材来命名, 实在是大煞风景,毫无诗意。

还有一道菜叫“煿金煮玉”。《说文解字》对玉字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这里的“石”指美石,即“美玉”,指可以入药、制作玉器的美石。

汉代人用美石作药入药的事例非常多。如《汉书·主父偃传》记载:“武帝好方术,吏民有能治方五斤及能为方百里者,赏赐千金。”这句话是说有人用五斤重的美石研细成粉,在里面加上各种药材熬煮成汤剂治疗疑难杂症。

此种命名方式,达到一种神奇的效果:读者看了这些肴馔的名称, 还没有看林洪的介绍,就急不可待地去猜想,这对让林洪变成了众人的追捧对象。

不过谈到林洪对宋代美食的记载,还要对宋代各类人的饮食习惯进行全方位了解,才能加深对《山家清供》的了解。

五、宋代各阶层生活中的饮食现象

皇室阶层的素食现象大部分情况下与礼制的规定有关。

其一,祈福食素。皇室阶层的祈福食素,往往与天降灾异有关。

在霖雨时节,皇帝会以身作则,通过食用蔬食的方法来祈晴。庆历八年(1048)六月,因为春夏时节多雨,仁宗想要通过自身的蔬食行为来向上天祈祷。

宋代的士大夫在饮食上,尤爱素食。其中涌现出了大量咏唱素食的作品,力赞蔬食之美。

庶民阶层在饮食上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无选择地的被动的素食状态。

当然这跟佛教推崇的素食主义有关,由于他们宣扬的是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理论。但凡与肉食相关,就会有杀生的现象产生,这就有可能带来一定的厄运。

当然士大夫和庶民都有自己的应对方式,他们会举行放生或者素食活动,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敬意。

结语:

《山家清洪》即便被认为是专门记述饮食的书籍,但它具备的研究价值也非常高,正因有了这本书的记录,我们对宋朝饮食文化才有自身的见解,不再局限于表面。

因为这本书记录的风趣内容,还有日常生活民俗的体现,都是那么具有风土人情,看似文风非常随意,实际却是当时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当我们细品《山家清供》就会得知,这种精致不仅停留在饮食,而是当时的文化的体现。

【参考文献】

[ 1 ]尤金 ·N . 安德森 . 中国食物[ M ] . 马孆,刘东译 .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54.

[ 2 ]丁福保 . 历代诗话续编[ M ] .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568.

[ 3 ]林洪 . 山家清供[ M ]王云五,主编 . 丛书集成初编 ·本心斋蔬食谱及其他二种 .. 北京:中华书局, 1985.

[ 4 ]贾思勰 . 齐民要术校释[ M ] . 缪启愉,校释 .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2 :626.

[ 5 ]黄钺 . 壹斋集[ M ] . 合肥:黄山书社, 1999 :528.

[ 6 ]余文章,邓小虎,主编 . 臧否饕餮: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饮食书写[ M ] . 刘紫云,等,译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17. [ 7 ]李昉,等,编 . 太平广记[ M ] . 北京:中华书局, 1961 :4059.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