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每日一谈,何为16世纪意大利牧歌中折射出的人文主义精神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但丁,彼特拉克和黎恩济被合称为三位人文思想的开创者。意大利民族独立和引领欧洲的文化自觉觉醒,其根源在于人文精神的萌芽。“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这两个字眼变成了一个可以互换的字眼,这两个字眼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趋势,紧密相连,经常互相影响,有时还互相融合。他们都将“远古”看作是“文明的”,并将“远古”看作是“新纪元”的“过去”。

“人文主义”通常被用来描述经典的教育,而“文艺复兴”通常被用来描述那个时代的一切,或者说那个时代的全部生活,这两者都是一个整体。

一、艺术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精神强调“人”,重视“人”,提倡个人自由,提倡人的理智,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反对以神为本的宗教思想,反对随之而来的来世论和苦行僧,但是,人文精神仅仅是为中产阶级而存在的。有些历史学家把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看作是对法国宗教与爵士文化的一次完全的解脱。米什莱的观点是:“发现宇宙,发现人类”,这就是发现的真意。

文艺复兴和人文关怀都是建立在对一个新时代的深深向往和热情期盼,植根于对第二春的强烈愿望上的,人文关怀的人们相信,罗马的精神从来没有消亡,也从来没有消亡过。文艺复兴并不是为了打开失落的文化大门,而是为了寻找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对自己的未来的憧憬。

随着希腊时代的来临,其文艺呈现出一种世俗化的趋势,其对经典时代的承袭,成为欧洲文明的又一个高峰。在16世纪达到顶峰,但在13世纪和14世纪的意大利,这种艺术就开始萌芽。16世纪末期的意大利发生了一场新的思潮,新的音乐理论,新的调子,新的和声观念,使歌剧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这种活动的产生和集中在意大利,使它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首先出现在更大的历史舞台上。意大利虽然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国家,但由于其地处地中海地带,加上其海运与商贸活动的频繁,使得其工业与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而在欧洲的经济与金融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还在欧洲取得了举世无双的地位。这种新的文化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由思想的需要而产生的。新思想力图打破封建主义的统治地位,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要想进入欧洲的高级文明,最快的办法就是继承一脉相承古老的文明,而意大利天生就拥有这个方便的条件。首先,从古罗马的角度来看,意大利国家的文明与古罗马文明有着密切联系,意大利语起源于拉丁语。其次,从远古时代起,意大利就是希腊领土的一份子,因此,从远古时代起,就受到了希腊文明的影响。自从伊斯兰教在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城并将其摧毁后,大量希腊文人携带藏书前往意大利避难,因此,意大利人对于希腊经典的学习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二、人文主义对16世纪牧歌的影响

16世纪的意大利牧歌促进了国家以后的音乐繁荣,是一种用非常高水准的诗歌来谱复调子的,与14世纪的牧歌没有联系。大多数歌曲都是单独的段落,节奏不紧不慢。牧歌的乐曲十分重视细节的表现,其乐曲的结构和技巧既有主调式也有复调式,既有叙事性的,也有装饰性的,这些都是随著牧歌的发展而不断充实的。

田园诗的出现是和彼特拉克的革命相联系的。诗中使用的元音和声母,启发了乐手们在对位法中模拟这种音效。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活动,通过音乐来反映,是一种间接的。而其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和音、词与曲的结合。

“文艺复兴”是一种形式的标志,我们不能再用这种形式的概念,而应该把这看作是一种形式的趋势,一种对自然、比例和结构的重新感觉,以便从远古时代的源头获得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创造的理想。这一思想的产生,标志着意大利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也预示着其在欧洲中的领导地位开始觉醒。西班牙人巴托洛梅奥·拉莫斯·德·帕雷哈曾在萨拉曼卡,博洛尼亚,罗马等地活动,他是最早详细地考察了大、小三个音阶的数学特性,并宣布三个音阶为一种自然规律,由此建立起近代的音阶原则。

奇普里阿诺·德·罗勒(1550-1580)的田园诗最初是从维拉尔特那里学来的,但是不久就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探求。他通常选择一些庄重的词曲,注意这些词曲,注意每一首诗的音符和意义,同时使用多音符和多音符,寻找一种大胆的、不协调的和声,他的作品是意大利佛兰德斯的一首著名的田园歌曲,这首歌曲对后来的田园歌曲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写的《田园诗》,于1577年以“乐谱”的形式发表,可谓是史无前例。

在16世纪后半段,他也引领了田园诗歌的走向。他在半音阶上下了很大功夫,以“半音之父”著称。他与他的追随者们,为使歌曲的感情表现得栩栩如生,他们运用了勇敢的和声,例如:将两个根音相差三个度数的和弦(例如:《给我平静,哦我的思绪纷乱》中26-27小节),使用一般不允许的B到降B半音(例如:55-56小节),或者,在数个小节中,骤然改变旋律,使声音达到最远处的一段,从而使乐曲的调性发生变化。

意大利米兰的G·凯摩(GioseppeCaimo1545-1584)是16世纪后半期进行半音化创作的一位作曲家,他在《牧人之哀歌》中使用了半音化,以表达“哭泣”的情感,并将半音化作为一种符号。

16世纪50年代,为了还原希腊半音与同音的乐曲,许多作曲家在诗歌与田园诗中进行了尝试,并对其进行了尝试。在维拉尔特的弟子中,森蒂诺是半音学派的创始人,他在1555年发表了一篇名为《适用于现代实践的古代音乐》的文章,该文章为恢复希腊音乐提供了一个大纲,即半音的形式,同时也为半音和微分音作了理论上的探索。

在《田园诗》后期(1580年至1620年),音乐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罗马,曼图亚,费拉拉。在卢卡·马伦齐奥杰苏阿尔多的作品中,这种不和谐的感觉越来越明显了。过度的半音处理往往会产生一种张力。在杰苏阿尔多看来,半音并不是一种矫揉造作,它更像是一种曲调,一种深沉的反差。16世纪后期,由一位作曲家尝试使用的半音调与非调和音,具有其独特的含义,已不能看作是依附于协和音的一种过渡性声调。

而蒙泰·威尔第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其可读性,其作品中包含了一种以贝司为背景的二重奏,在即兴演奏中使用了一种装饰性的不协调音,在乐曲中加入了一种装饰性的声音,这些都是17世纪的一种新形式。他运用的半音进行和骤然的变调,对乐曲的抒情性,戏剧性的表达,都是难以匹敌的。

这一时期人文思想的介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歌词在声乐创作中的地位与意义。虽然人文精神常常表现为与神职人员的对立,但是神职人员又普遍认同人文精神的各种理念,因此,神职人员对于古典文艺的鉴赏与尊重并不为神职人员所排斥。

从16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诗歌”和“作诗”的诞生,又有了一系列关于音乐朗诵的著作和教材, 要求作曲家学习重音规则和数量原则。是否懂得这些是他们和“老派作曲家”的区别。

赫尔曼·芬克的《音乐实践》(1566年)中说:“如果说老派作曲家以运用艰涩的有量音乐技法著称,那么新派作曲家在和谐优美方面则比他们高明,新派作曲家特别注重音符同歌词相配,力求传达歌词的意义和意境,清晰明白。”这些作品试图寻找一个深奥的答案来解释音乐的存在。

乐师们很想把古老的曲子重新写出来,但是没有一首好曲子能找到,而对于古老的曲子,他们更看重的是词。这些诗歌大多出自彼特拉克,本博,桑纳扎罗,阿里奥斯托之手。在这首《啊,美丽的容貌在哪里》中,雅各布·阿卡德尔特以充满感情的“我最珍贵的宝贝”为基础,从基础C级大和弦变成了持续的C级大和弦。这个和弦并不属于音乐的调,它与之前的和音交错在一起,使得气氛更加热烈。从这支歌里,我们还可以看出,作者很快就会放弃他那深刻的赋格性,改为用来表达情感的音乐。

焦塞弗·扎里诺(1558年)《和声规范》第三册第三十一章:“……关于如何将一个自然而略带尖刻的六度调与一首曲子的谱曲:13度调在唱段的最低点之上,应当在最低点之上4度或11度留音,缓慢地进行,在第七度调中也可以留下7度调……”

在阿德里昂·维拉尔特创作的《痛苦的心和粗暴残酷的愿望》中,彼特拉克的四行体诗歌开创了一种新的趋势,即通过背诵来表达对歌曲的忠诚,并使歌曲变得生动。他为这首诗在两个诗句中的两个诗句设定了相同的曲调,并按照词句来描述它所处的环境。

在罗勤那首名为《给我平静,哦我的思绪纷乱》的田园诗歌里,所有的曲调都是按照彼特拉克十四行诗里的意境来写的。第一行中,虔诚的平静与令人心烦意乱的忧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首诗的开头部分与结尾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开头部分采用了“给我平静”这首诗,开头部分采用了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三拍,而结尾部分则采用了“我的思绪混乱”这首诗,结尾部分则采用凄凉的mi la和fa la和弦来做终止。

笔者结语:

意大利的田园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而且兴盛到了一定程度,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说明了人文因素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六世纪的意大利民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这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

田园诗既是一种类型,又是一种过渡性类型,这就决定了其重要性。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文艺复兴并非巧合,意大利田园诗的产生亦有它自己的原因,而从二者的相互联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时期的文化氛围,以及这个时期的音乐,都是从这个时期时代背景的展现。

意大利著名高音演唱家帕瓦罗蒂

参考文献:

[1]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美]唐纳德·杰·格劳特等善启璋等译《西方音乐史》[M1.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美1保罗·利·朗顾连理等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4]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修海林、李吉提《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著、顾译《简明牛津音乐史》[M1.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8][法]保·朗多尔米著朱少坤等译《西方音乐史M1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