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深度剖析美学研究从“文学艺术”到“美学艺术”的发展进程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近年来,艺术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这是一种因学科设置而产生的制度动力,也是研究人员蜂拥进入的结果。一些原先从事美学研究的学者,开始进入艺术学研究,掀起了一股新的走出美学的热潮,一些原先从事美术史论研究的人,结成了艺术学研究的旗号,也有许多文章,试图阐述这方面的理论。

但是,学术研究不能按照固定的主题来讨论。要以学术为本,应该是学术决定学科,而不是学科决定学术。学科的发展,是为了促进学术的繁荣与发展,而不是首先确立一个学科,然后再创造出一个学术理论来解释与证明该学科,并且按照当前的学科状态对过去的学术资料进行裁剪。

学术研究要直面问题,要有结果,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一种行政决策;而不是在做出了一个决定之后,再去证明它是否正确。

一、审美与艺术之联系

追根究底,可以看到,某些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往往有“兼类性”的特征。举例来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同时是一位哲学家,一位美学家,一位艺术学家,一位教育家,一位心理学家,一位政治学家,还是一位自然科学家。

任何一种学科,当撰写一部学科史的时候,都必须从他们写起。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孔子是一个哲学家、伦理学家、美学家和艺术学家,从他的一生来看,他是一个政治家和政治学家,他是一位万世之师,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历史、心理学、社会学,都可以追溯到他身上。

孟,荀,老庄,庄子等人,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著作,是后世各种学说的发源地。在所谓的“轴心时代”里,有很多学者都是博览群书的人,几乎什么都知道。

从那时起,一直到欧洲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这种情况一直持续着。中国宋明理学,亦是各学科历史的承前启后之作。

每一个时期,都有该时期的伟大思想家,追根溯源,都能从这些伟大思想家身上发现其发展的蛛丝马迹。古代思想家之所以具有“全知”的特征,是由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很多随后而来的学科都还没有形成。

在古希腊,没有专门的美学,伦理学,更没有专门的艺术,心理学,政治科学,法律科学。即使他们有哲学(希腊文中的“Philosophy”,由 Philo “爱”+ Sophia “知识”组成),它也是一种包含了一切的知识和知识的东西,这一点与随后出现的哲学大不相同。

在那个时候,知识是一棵大树的主干,而之后,各种不同的学科则是从这棵大树上长出的枝条。我们写一门学科的历史,必须追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正如枝条追寻树干,一直追寻到树根。

不过,这样的追踪方式,也是有限制的。在他们那里,学问与知识,思想与智慧是一体的,后来者只不过是在它们之间找到某种表达方式,然后在新的语境中加以诠释。脱离了这一原始的整体性,错误的理解往往就会出现。

就拿树干和枝条来说,想要找到枝条的本源,就必须要从树干上砍下一小段,才能说这是一棵树,硬把某一个树枝与某一根树根相对应,这样的做法是不合适的。但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却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除此,近代人文科学中,各部份间,亦有兼类性之特征。康德、黑格尔作为哲学家、伦理学家、美学家,在众多的艺术论著中都有他们的身影。

此外,弗洛伊德等精神科医生的研究,不但对心理学的研究,而且对哲学、美学、文艺等领域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影响力;而索绪尔等语言学者,则对20世纪的哲学,美学,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有很多的文坛巨匠,更别提维特根斯坦,杜威,海德格尔,阿多诺等哲人了,他们的思想已经渗入了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

对于人文学界的兼类性,也有如此的特征:人文界中的某些学科,仅仅是对某一方面或一种表现形式的研究。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些都是从不同的视角对人进行研究,而被研究的人自身,是具有整体性的,因此,研究者们也要通过兼类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他们认为,通过对人类各方面的考察,他们就能更接近人类自己。这样的认识是合理的,但是它在当今社会也是有局限性的。

二、美是以艺术为中心的

按照人们对“美”和“艺术”的普遍认识,“美”就是一种“艺术”。二者并非并行不悖,而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

如前所述,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门新的艺术,这门艺术是美学学科。在这个阶段,美术从最初的手工活动中脱离出来,取得了自己的独立性。这种对美的追求,其实是美学观产生的基本动因。

近代以来,美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要追溯到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鲍姆加登将 Aesthetica这一拉丁词汇与希腊单词 Asthetikos结合在一起,意思是“感觉的”,意思是“感性的科学”。

鲍姆加登最初把它用于诗歌研究,并在他的《对诗的哲学沉思》(1735年)和《美学》(1750年)中,尝试“确立一种(主要涉及诗歌,但也可以推广到其它艺术)美学的理论”(1)。

他在《诗经》里谈到了美,说美是“感性知识的完美化”,但其最终目标仍然是要说明各种艺术。只是因为受了笛卡尔的唯理哲学思想的影响,他才想把各种艺术从概念上加以考察,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美学。

鲍姆加登活着的时候,他的作品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事实上,他在美学的历史中的位置,是在之后才得到确认的。从他对康德和其他哲学家的影响,我们可以逆向推论他在美学发展史中的位置。

“Aesthetica”一词在英语世界中的影响力,同样来自于19世纪早期,康德的作品被英语学者们所承认。到了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中期,法国与英国的文化地位变得更为突出。法国美学家并不象德国人一样热衷于建立一套系统,而是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发生在艺术实践中的特定问题上。

这一点从“古今之争”和不同类型美术的关系这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古今之争”的论调在法国一再上演,无论是从拉丁语还是法语的论调,还是从艺术风格的论调来看,都是一次又一次的争论。杜博,巴托,狄德罗,以及其他学者对这两种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它们的研究重点是:诗、画、乐三大艺术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围绕着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对“艺术一般”进行思考,并对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进行分析,并加以区别。

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辩论之后,学术界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即每一种艺术都具有相同的特点,但也存在着差异。“美的艺术”是康德关于美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是一种完整的、深入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理论。

罗纳德·赫普本的《当代美学与对自然美的忽视》一文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并被认为是现代自然美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基础。[2]本文以欧洲美学历史为切入点,指出在美学历史中,长期以来有一种偏重艺术、轻视自然的倾向。

诚然,在20世纪末,艾伦、卡尔松、阿诺德和贝林特等人开始把“自然”介绍给审美,并把“自然”摆在了审美的核心位置上。

三、独特的中国审美方式

大约在1900年左右,美学学科由日本传到中国。在此过程中,王国维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从他那里,审美观念和欧洲几位主要美学家的看法被带到中国来。

对于“美学”这一主题,通常是由日本中江兆民先生在译法国美学家家隆先生的著作时,为其取的一个名字。在这之前,有《美妙学说》和其它几种译本。

近几年来,中国学界对这一题目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也出现了大量的论文,但是,总的来说,还没有完全否定中江兆民对这一题目的翻译,使得该题目的译名得以确定这一结论。其后,日本文化部出版的《选题目录》中也使用了这个名字,并在东京大学成立了“美学室”,由此开启了东亚对美学史的研究。

如前所述,鲍姆加登在他的《对诗的哲学沉思》一书中给了这一学科以“感性学”的字面含义,而黑格尔则认为,把这一学科称作“Aesthetica”是不对的,而应当称作“艺术哲学”;反正这个名字很受欢迎,也就顺水推舟了。

“美学”一词的翻译,只不过是翻译人员按照自己的理解,给它起的一个名字罢了。当然,在那个时代,日本学者之所以选择这种译法,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理由,其中也包括了他们对这门课的认识。

中国学者就是以日文为基础,把这一题目的名字直接引进来的。第一个提出这个术语的,未必就是王国维。这一点,也有人研究过。但是,对于日文中文书写来说,谁先把这两个字抄下来,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王国维是第一个将美学知识引入中国学术领域,并将其应用于美学研究的人。王国维以康德、叔本华为代表的西方美学家的美学观,将其与中国文学艺术相结合,力求达到中西文化的衔接,为后来的美学观做出了良好的表率。

他对中国古代诗歌及其它文学艺术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对古代诗歌及其它文学艺术的研究上。其中,以《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最为有影响力。换言之,他在翻译中引入了“美学”一词,却不是以此为主题,而是以此为核心。

其后,以美育为主的蔡元培的美育观念与梁启超的“新民”观念,共同促进了中国美育的发展。朱光潜之后,对文学的研究也从诗歌入手。他本人则认为,《诗论》一书为其时之佳作。他在其最具影响力的著作《文艺心理学》一书中,运用了近代心理学的理论来探讨文学。

到了1930年,“以文学之道,以社会之道,救亡图存之道”,已成为中国审美的最显著特征。这一切表明,当美学史被引入中国时,美学家们并未关注“美”的形而上学性质,而只是关注美学史下的文艺与艺术。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美学才得以蓬勃发展和繁荣。但这一翻译名称却是一个既成事实,人们对它的解读也各不相同。在这一理论被引进到中国的初期,存在着对“美”的普遍认识,并将其延伸到山水、城市、家居陈设等方面,并将其与中国的传统美学联系在一起。

接下来的1978年,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又重新活跃起来,并形成一股全国性的热潮。这对美学重新重视文艺创作与鉴赏的思维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由于“美学”这一学科名称及其内在的惰性,它与文学之间仍然存在着一种矛盾。而从学科归属上看,美学又被纳入了哲学范畴,其运作规则又受制于中国哲学史上既存的思考与经营模式。

结语:

在当今时代,提倡“艺术美学”,不仅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艺术技术上,还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艺术的美上,要把原来的审美观念和西方的审美观念联系起来,要把审美观念从传统思维中发掘出来,这对于促进艺术研究的发展,让艺术在“术”上臻“美”,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诗经》

《对诗的哲学沉思》

《文艺心理学》

《人间词话》

《美妙学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