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什么是娱乐圈及各种圈的历史虚无主义,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最近几年,历史虚无主义有着花样翻新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的传播手法,它仍在大众文化、社会舆论、学术研究、思想政治等多个领域中进行渗透和钻营。

它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逃避主流舆论的抵制和批评,另一方面也想尽一切办法扰乱人们的思想、蛊惑人心。

一、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依然在多个领域渗透钻营1.“娱乐历史”在通俗文化中的失范

在通俗文化中,历史虚无主义曾经以历史为娱乐,以历史为消费对象的消费历史现象相当猖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上曾经发生过的有人对经典的调侃,以及对英雄的调侃。一些营销号、段子手等,在片面追求关注度和阅读量的同时,采取调侃、戏说甚至恶搞、丑化等方式,对经典作品进行篡改,编排英模事迹等,目的只是为了制造出更新颖、更吸睛的包袱或笑料。再比如“抗日神剧”,被人骂得狗血淋头,荒唐的故事情节,粗制滥造的电影,将一部正儿八经的历史,变成了一场“闹剧”。这种行为,在舆论的谴责、相关部门的打击和法律的保护下,已经没有了存在的余地。

近年来,“生硬篡改”的做法已经丧失了“市场”,但是“娱乐历史”这一歪风并没有因此而消退,反而以“精致包装”的方法重新崛起。例如,以“偶像明星”的方式来对历史进行包装,这是一种在通俗文化中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形式的改变。一些历史电影,为了满足一般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口味,忽略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加入了青春、流行、时尚的元素,将“青春偶像”、“明星秀场”等元素,让八路军住在别墅里,涂着发胶,让日军在战场上抽着雪茄,喝着咖啡,以优美的画面,优美的环境,欢快的剧情,取代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痛苦,将艰苦的战斗,变成了一种安逸的享受,将英勇的牺牲,转变成了一种阴谋诡计的消磨,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迎合青春偶像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对年轻人的一种迷惑和荼毒。

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法更隐蔽,更具有迷惑性,它不但掩盖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且使历史的严肃和沉重消失,极易使人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和错误。尤其是大部分的青少年群体,他们的判断与辨别能力还不够成熟,在这样的掩盖与扭曲下,他们无法体会到历史的伤痛、英烈的艰辛和民族的苦难,也就很难对抗战英雄产生敬意,对国家民族产生责任感。长期下去,必然会导致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和价值观产生偏差,进而导致理想信念和精神信仰的丧失。

2.“歪曲历史”的迷雾在社会舆论的迷雾中

具有民俗性、共鸣性和导向性的社会舆论,一直以来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垂涎之地”。在社会舆论方面,历史虚无主义会利用各种机会,在新闻舆论和网络媒体中对历史类的话题进行炒作,并对其进行大量的歪曲、否定历史的观点、言论,极力营造出带有倾向性的社会热点和舆论导向,刻意地将人们的判断和认识引向偏差。

近年来,在社会舆论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也出现了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的舆论场中,它利用一些新媒体平台和社交圈群,采用以假乱真、鱼龙混杂的方式来虚构历史、歪曲历史,从而产生了很强的蛊惑性和诱导性。有些人打着文化交流、艺术互鉴的幌子,将一些文化界和媒体界的团体或个人吸引过来,资助他们进行考察访问、著书发文,为他们的作品营销、炒作人气,利用他们在社会公共舆论场中的影响力,将一些非主流的、外来的思想文化和历史人文等进行夸大美化、虚构渲染,并在各种文章著述、对话访谈中,夹带着毫无文化价值、消解历史意义的各类观点和言论。

也有一些人,以“传播知识”、“科普历史”为幌子,以“业内专家”、“资深学者”的名义,在网络上开设直播课堂,在网上发表文章,为民众普及历史,散布歪曲事实、抹黑历史的谬论,为反面人物鸣不平,为殖民者、侵略者伸张正义,试图通过舆论的力量,来洗刷或改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历史叙述。

随着真实的社会舆论和虚拟的社会舆论的日益交融和交融,历史的虚无主义也就“变本加厉”了。在社会舆论场中的历史虚无主义,与当前的热点问题以及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形成了呼应,再配合上花言巧语的说辞、以假乱真的套路以及冠冕堂皇的伪装等,就可以轻易地躲过公众的批评目光和辨析思维。再加上网络舆情场的虚拟环境和海量信息的掩盖,使其更加呈现出一种潜隐、眩晕的渲染和传播状态。这种“迷雾”,不仅会造成混乱,让人混淆,让人的精神世界变得模糊不清,还会掩盖历史,掩盖真相,让人失去对历史的全部记忆。

3.“篡改历史”的逆潮流暗流在学术研究中的激荡

“历史虚无主义”最初是一种产生于意识形态、理论界的错误思潮。长久以来,一些以“学术研究”面目出现于历史学界的学者,往往以“学术自由”、“学术创新”等名义,通过“续写”、“重评”、“再读”等手段,颠覆和篡改历史,并以“新观点”、“新角度”、“新发现”等名义,进行扭曲、否定、解构历史的活动,将“探求历史”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转化为“篡改历史”的居心叵测。其中最典型的一种,就是试图通过改变研究范式来“重写历史”,在研究方法、论述方法、评价标准上“偷梁换柱”,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史学范式”,以此来改变我们观察历史、研究历史的方法和角度。

近年来,在学术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也得到了更新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理论理性形态,实证史学、微观史学和比较史学中都有其“身影”。其中,以“实证史学研究”为标榜的历史虚无主义,自诩为“中立考证”、“实据佐证”,以“史料证据”作为“创新”的依据,将历史分解为支离破碎的片段,描绘为大大小小的事件的偶然聚集和杂乱堆积,用案例研究、证据研究和线索研究来代替全面的、客观的、整体性的历史研究。

例如,专门挑选领袖生平中的某些失误进行大做文章,故意盯着历史事件的某个侧面来堆砌史料,通过孤立分析、片面考证等方法,得出一些大相径庭的认识和结论,从而对历史主流观点产生冲击和颠覆。这种“实证研究”,表面上看起来是史由证出,理论由史而论,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建立在预先设定好的结论和目标之上,它们滥用、误用了史料和史证,对事例和证据的应用范围进行了任意的调整,有些时候,它们甚至会用孤证、伪证来进行推理,用偶然性、随机性的因素来进行佐证,因此,它们所得到的结果,一定会以主观取代客观,以细节取代整体,以臆想取代史实,违背了历史研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一旦让这股历史虚无主义的逆流在史学研究中肆意奔腾,破坏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扰乱了历史思辨的深刻内涵和内在逻辑,遮蔽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客观规律,史学研究必然会落入唯心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窠臼。这种“学术研究”当然是在历史上胡闹,列宁曾经说过:

“没有从整体上,没有从各种关系中,没有把各种事实统统抓在手里,没有把这些事实拣得七零八落,胡乱挑选,那就是孩子气,甚至还不如孩子气。”

4.“颠覆历史”余波在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的复苏

最近几年,由于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外部风险越来越多,历史虚无主义也越来越活跃,它们会抓住每一个机会兴风作浪。从2019年6月发生在香港的“修例风暴”中的骚乱来看,香港的教育界、舆论界、文化界,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之地。通识教科书对历史进行了粗暴的删减、篡改,剥夺了民族、爱国主义教育的史学基础;不良的新闻媒介有意歪曲事实,扭曲事实,发表偏颇和片面的报导,在青年中煽动他们做不好的事情;此外,有些思想文化工作者,亦带着“殖民记忆”,固守着“奴才思维”,传播着“历史遗毒”,与英美友好,向西方屈服,这一切,都损害了公众对自己国家的历史认知,损害了他们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

在思想政治方面,历史虚无主义通常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勾结在一起,它竭尽所能地否定并否定社会主义政党和国家的历史,其目标就是要通过攻击党的历史,否定国家历史,抹黑党和社会主义的历史传统与文化血脉,从历史基础与历史渊源层面,将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精神信念肢解、抽空,将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打乱,煽动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与发展道路产生怀疑和反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历史虚无主义所滋生的并不只是历史文化问题,它还属于思想政治问题。它从否定文化、颠覆历史入手,将整个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都给破坏掉,从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安全与政权安全造成威胁。

二、近几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趋向和倾向上出现了几个新的变化特点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的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到这一现象的本质。从近几年来的演变趋势和趋向来看,历史虚无主义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与特点。

1.空洞的内容变得更细碎,更广泛

历史虚无主义所强调的“虚无”,主要指的是历史人物、事件、现象,而这些虚无的内容则是历史真相的湮灭,历史意义的消解。最近几年,历史虚无主义显然已经没有了对历史内容的全面否定和整体歪曲的空间,所以逐渐转向了更加详细和零碎的方面。

一种倾向是,从宏观的角度去发掘更多的细枝末节。从宏观全局的历史叙事到微观微小的历史视角,深入挖掘、搜寻资料素材中的个人观点和细节案例等,在分析推理中注重以一些零星线索和琐碎情节来做实证或作为依据,用微观层面的史料细节来解释与说明宏观层面的历史现象,营造出一种用细节小故事描绘宏观大历史的视角转换和逻辑迷局。

另一方面,则有将一部完整的历史分割为许多细枝末节的倾向。通过将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分割为更多的碎片,更多的碎片,从而扰乱了整个历史的脉络和逻辑的连续性。他们将那些零零散散的历史碎片拼凑起来,以此为支撑点,以“预先设定的想象”为基础,将那些零零散散的碎片,通过“排列组合”,编织出一个“真相”。

在此之前,历史虚无主义经常盘踞在一些具有很高政治敏感性的领域,比如近代史、党史、国史,在受到了集中抵抗之后,它已经很难再轻易地被触及,于是,它开始向更长远、更广阔的历史领域发展。从近代到古代史,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视作一种空洞的客体,对中国的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进行否定,对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文化血脉进行冲击和抹杀,从而旨在消解中华民族在现代社会中独立自主、自尊自强的历史根源和精神遗产。

还有人从中国史扩展到了世界史,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社会主义的发展史、社会主义的国家的历史,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者提出了质疑,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歪曲,将攻击的对象从本国扩展到了海外,企图从历史的源头上否认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正确的,从历史的比较上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和道路是不是必然的。

2.战略手段更隐蔽,更迂回

历史虚无主义曾经肆意歪曲历史,污蔑英雄,否定成就,肆意破坏,恶意制造麻烦,被认为是“社会公敌”,被人轻易揭穿。在这一过程中,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出由“明面”走向“暗地”,由“显性”走向“隐性”的趋势。有些则是用一种看似温和的手段,将错误的观点和错误的判断,用一种“伪装”的方法,通过“障眼法”的手段,将自己的观点变成“合情合理”的表象,渗透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扰乱他们的心神。

也有一些人,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方式,以含糊不清的史实来“描述”历史,以含糊不清的话语来“诉说”历史,将政治、文学、学术、网络等多个意识层面的因素,以感性、抽象、中性等方式来进行评判,刻意营造出一种混乱的局面,让历史变得更加模糊不清,扰乱了人们对历史真相的客观认识。

而在实践上,它又转向了“以退为进”,采取了更为委婉和迂回的策略,具有引导性“诱导”的暗示。它把“空洞的历史”的观念设定在所提供的信息的表面意义上,并把“痕迹”或者“线索”的选取作为诱导性的、启发性的,让人“自主”地联想与推理,使人产生一种自己对“弦外之音”了解的错觉,从而对其深信不疑。

“反差”是指故意从历史过程的某个片段,某个历史事件的某个具体现象,某个历史人物的某个特点,与一个整体的、客观的历史决议、历史结论等相比较,或者干脆用某些拼凑、嫁接的幻象或者凭空想象来做参考,从而产生出很强的“反差”和“对比”效果。还有一些“低级红、高级黑”类型的“圈套”,以刻意夸大、过分吹捧来展现历史,以一本正经的“态度”,以“论调”来讲述,以巧舌如簧、含沙射影来扭曲、抹黑,将“义正言辞”地将历史简单化、庸俗化,提高成一项更有策略、更有技术含量的“工程”,使历史在“变形走样”。

3.更深入、更广泛的扩散

在技术条件、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历史虚无主义在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话语和传播效果上都有了新的改变,呈现出更多的渗透和蔓延的特点。

首先是,沟通方式的多样化。历史虚无主义对多元化、多类别的传播渠道进行了大力投入,从书籍、报刊、影视等传统媒体拓展到了网络、手机、触摸视窗等新兴媒体,充分发挥了各种传播渠道的优势和特点,创造出了更加多向、交叉的信息流,最终形成了点多面广的辐射渗透,这给信息的管控与清除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其次呢,宣传对象的普及性;它积极地向学术、文学、教育和舆论等各个方面扩展和扩展,其传播空间由上层的“学术圈”扩展到了下层的“生活圈”,其受众也由上层的知识分子向一般民众扩展,其影响的面越来越广。

第三,传播话语的系统化;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历史虚无主义不断地更新并变换着各种不同的叙述方式和表达手法,有学术型的概念与断言,有通俗型的表达与诉说,有网络型的语言与符号,也有时尚型的色彩与元素,它们一起组成了历史虚无主义话语表达的迭代与进化,也形成了一个越来越规模化、类型化的话语体系。最后,就是将传播效应放大。

历史虚无主义利用不同的媒介,针对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播,有些是“学术创新”,有些是“理性反思”,有些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有些则是为了蛊惑人心,引导人们上当受骗,随着不同的媒介平台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也在不断的叠加和叠加,最终形成了一种大范围、多维度的错误意识形态的传播。

4.政治方向更加清晰和迫切

历史虚无主义在上层建筑的思想体系中所做的一切,其基本目的都是直指现实社会中的政治制度与权力根基。

它发端于史学领域,延伸至意识形态领域,但指向的是我们的伟大祖国。企图通过抹黑、否认党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歪曲、抹黑党带领人民所创造的抗争史、建设史、奋斗史,从而推翻人们对党的历史记忆,将党的领导的历史逻辑与事实基础,从根本上抹杀。通过刻意夸大党和国家建设发展历史中的曲折与失误,将党史、国史的个别情况与现实问题进行了恶意的联系,并进行了炒作,对党和国家的历史成果进行了极力的抹黑、诋毁。

我们可以通过“发现历史”、“重评历史”等方法,将近代中国特有的历史命运与基本国情割裂开来,改变中国发展、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从而从历史根源上否认正确的路径与必然性,从而阻碍实现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复兴。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迅速崛起感觉到了不适应,从而并加大了对中国的遏制和围堵力度。

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也明显加速了他们的反扑回潮,他们更加心急、更加迫切地把否定历史转变成否定现实,把颠覆思想转化为颠覆政权。它的要害、目标很清楚,就是要对马列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怀疑、否定,要对科学真理的指导性地位产生怀疑;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抨击、诽谤、否认其对中国的领导、颠覆其对党的领导、对其人民政权的正当性、正当性;这是对社会主义的诋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否定,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根基、精神信念的一种破坏。

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能让那些居心叵测的家伙给带跑偏了!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