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华夏的始祖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古华胥,有熊、有蜿,“炎帝”和“黄帝”,其中以“炎黄二帝”是华夏人文始祖的说法是最有说服力的,也是古今中外公认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炎帝和黄帝的后裔最多,分布很广,影响力也很大,是黄河和长江两大部族中公认的领袖。
炎帝部落在黄帝部落之前500多年就已建立,经考究,俗称始祠为炎帝神农氏。炎帝一脉,在黄帝一脉崛起之前,就已经开始向四面八方扩散,与黄帝一脉、东方少昊一脉结合,组成了牟夏族团,这就是华夏一脉,有着深远的影响。
华夏这个名字,与华胥氏族和中原地区的地理位置有关,从上古到现在,原始社会及以后至今日所说之华夏,名称相同,而融合的部族或民族则不同,“成分愈扩而愈第。”今天咱们着重研究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以及他的后裔,在先秦时代的迁移与融合。
一、炎帝神农氏部落自宝鸡市向西、向北迁移的历史沿革炎帝与神农氏,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关于此事,众说纷纭。有“儒士”说,神农氏在前,炎帝在后,或者说,是“时代”上的先后观念;也有人觉得,炎帝一脉,只是一个传说。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认为炎帝神农氏为氏族首领(即人九代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繁荣阶段)大约在五六千年前。在小编看来,炎帝(也被称为赤帝),和其他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一样,也有自己的封号,“炎帝”是他们的名字,“神农氏”则是他们的封号。
关于神农氏的出生地,虽然有甘青说、宝鸡市说、中辰说、曲阜说、随州说等,但宝鸡市的南江流域是最有可能出现的地方。虽然它的起源有羌族和中原氏族的说法,但是,它的起源是由中原的有熊氏(包括河南的新郑)和有蝴氏(从洛阳到华山)之西迁裔支部族(包括今天的甘肃的天水和今天的宝鸡的渭水以南)组成的。
这两个部族大约与古代华胥部落和燧人部落同时存在,大约在七八千年前,也就是“前仰韶文化”。徐旭生在《中用审史的传说时代》中写道:
“有熊氏族的一支曾茜笠乂工邦(冬天京市北)。”
甘肃秦安之地的“文华关”,是一处七八千年前人类活动的遗址,主要在渭水中下游地区,与古籍中关于“有熊氏”的记载不谋而合。蓝帝氏族起源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宝鸡市南神农乡),“疆域”逐步扩展到渭水南北两岸,并以有娇裔族为主,成为了关中地区最大的部落。
炎声部落的“陆氏”分支向西迁移。炎帝的神农部族在逐浙扩张之后,他们的一支队伍沿着渭水向东,一直延伸到今天的甘肃,进入了土著的疆域(后来被称为羌人)。炎帝氏族与华胥氏、有熊氏等土著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形成了姜姓部族中有土著人,土著人中有姜姓的民族。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有人说,姜姓炎帝,来自于羌人,也有人说,戎人来自于炎人。
《太炎先生文录续编》卷六云:
“姜姓出于西羌,非西羌出于姜姓。”
《后汉书•西羌履》有“西美之本”,“姜姓之别也。”《续汉书》有“西羌之本、三苗之异也”之说。其实,在“西戎”一词之前,西羌是甘肃和青海地区的一个土著氏族,并不是“神农氏”的后裔。
“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蜿氏女,(安)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又火德王,故号炎帝。”
西域的羌族,对此很熟悉。文献中关于他们“互出”的记录,也反映了神农氏向西迁移,并与羌人融为一体的事实。这也是为什么,“姜”和“羌”两个字,代表着“羊”的意思。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
“两国之间,有互为表里的国家。炎帝的孙子,名为灵思,灵思与万物相辅相成,可上可下。”
“十巫,灵山,巫咸,巫翼,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只,巫榭,巫罗十巫,自上而升,百药爰,皆在。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
这是炎帝神农的第四代氏族,现居住在甘肃灵台县,因擅长炼药和治疗疾病而闻名,被称为“十巫”。巫咸和巫彭被认为是中医的鼻祖。西安半坡文化遗址的晚期墓主,亦是互人氏族成员之一。
灵山十巫
“十巫”氏族不断发展,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的东部和东北部;姬是一个部落的人,姜姓,是炎帝后裔的一个分支。《世本》云:
“纪氏,姜姓,炎帝之后,封纪,为齐所灭,以国为氏。”《路史•国名纪戊》云:纪在“今繰氏,故纪县。”
繰氏位于今天河南偃师市以南,其始祖地位于今天甘肃秦安县以北三十余里(汉朝时有成纪县),到唐尧时期,纪家族向东迁移;炎帝的后裔从宝鸡西部迁至今的甘肃肃文县古羊汤河畔,并与其下的样羌人组成了一个名为“凤祥”的部落。《水经注》中说:
“洋汤水岀西北阴平北界汤溪,东合羌水。今名五渡河。因与羌族相近,故有羊图腾之俗,詳字即其义;炎帝裔支丁氏族西迁于今甘肃东南成县西北的丁令溪水。”
《世本》上有一句话:“炎-帝的后人,封氏。”西迁至今甘肃的临潭县(隋代封德县),后迁至今。其中,“炎帝后裔”一支有“王氏”,向西迁徙至今天甘肃东部和今天青海贵德县的“王氏后裔”;炎帝后裔梅氏向西迁移至甘肃静远县东北部的麦田镇,后迁移至天水市东南方的麦积山麓和庆阳的麦传寨;炎帝裔支牟氏族,源于“来”、“厘”、“麦”等同出一源,从西边迁徙到今天的甘肃岷县夏牟山上,以驯养野牛和种植牟麦而得名;炎帝后裔列山氏族的一部分,从西千大陆迁移到今天的甘肃,后来迁移到了青甘边境。
因为炎帝及其后裔向西迁移,所以才有了今天甘肃和陕西两个地区的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距今已有六七千年之久的远古人类活动遗迹,以河南涌池仰韶村为名(注:应为有蜿氏的后代部落),其分布范围很广,以中原为主,而甘肃境内,多见于甘肃东部、东北泾渭盆地;马家窑,也被称为甘肃的“仰韶文化”。它的拥有者,应该是有熊部落,华胥裔族,以及互人部落和土著部落。
《山海经•海内经》中有记载:
“炎帝神农氏后裔“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生氐羌,氐羌乞姓。”
太岳,西岳,四岳各有不同的名字,但名字却各不相同。据我所知,炎帝后裔,最初定居于吴山(也叫岳山,位于陕西陇县以北),被称为“西岳”,也被称为“吴岳氏”,后来发展成“四岳”,分布在更大的地区。
有一支在今天甘肃的祁连山和岐水之间,与后来被称为“先龙”的氐羌人混居在一起。位于甘肃和青海交界处的玛河和渭水流域的马家窑遗址,可能与西岳和四岳部落的西移有一定的联系。《水经•河水注》引述荣氏对《遁甲开山图》的注解:
“天皇兄弟十二人,分五方为十二部,法五部之迹,行无为之化,治天柱昆仑山上。”
他还引用了东方朔的《神异经》中的一句话:
“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影视剧东方朔
《艺文类聚》卷七引用《龙鱼河图》中的一句话:
“昆仑山,天中柱也。”
昆仑山上,是天帝的下城。“天帝”就是“炎帝柱”的意思。《路史•炎帝纪下》中说:“炎帝之母,为神农之子,其所生之母,即为黄帝之母。”七岁有德行,辅神农。是指为耕种而建的大木桩。柱氏部族的一支人马向西迁徙,迁徙到昆仑山的东部(从现在的祁连山到黄河的东部);炎帝后裔“圭氏族”的后裔,从今天的甘肃天水向西部的庄浪迁移。
甘肃天水市
其中一支是炎帝后裔,其部族西迁至今甘肃崇信县,后迁至张掖,是“沮渠”北京国族源之一;另一支则向西迁至甘肃黎县赤土山一带。《路史,国名纪己》中说:
&34;
后迁至今成县西南部赤亭,迁至今武都(今西和县)东北部,魏置赤万县,迁至今天水市西南部,迁至赤城镇,迁至庆阳西南部,迁至玉门市东南部,迁至赤金峡谷(又名赤千山);炎帝后人三居平凉的谷地,在汉朝时期的甘肃建立了乌氏县。
《世纪》中说:“三鸟氏,后有侯国,其姓也。”乌氏戎于春秋时期从宁夏固原到平凉,为秦国所灭,其大部沿着河西走廊向西北迁移,到了祁连山北麓,称为“乌孙”;其中一些炎帝后人为同一部落的西进,迁徙到了同古(今天的甘肃成县);其中一部分炎帝遗民夸父氏族向西迁徙,一部分迁移到了现在甘肃的成纪;其中一支为炎帝后裔,向西迁徙,进入今天新疆,进入中亚大陆;《水经•河水注》说,这条河在东边的一个洼地里流过,流经蒲昌海。
东南方是水积都善县,西南方是龙城。龙城,故为胡人之地。姜姓赖氏,在龙城(今天的罗布泊)建立了一个国家。《山海经•海内南经》中说:“匈奴、开启国、列列国并于西北”,列列国的先祖就是烈山氏族;“林氏族”的一支由“炎帝后人”向西迁徙,分布在今天的甘肃庆阳一带。另外,炎帝后裔厘人也从青海河曲移民到了这里。炎帝部落沿渭水向西迁徙的人很多,所以我也就不多举了。他们加入了一个叫做西戎的部落,一起发展了我国西北的经济。
炎帝氏族和其后裔向北迁移。其中,有一部分炎人的“来”部落向北移到了河北的漆水县,向东北移到了今天吉林拉林河(金时称“断流河”),向辽宁绥中县以北的辽朝“来州”等地迁移;一支炎人与戎人合二为一,称炎人,迁徙至内蒙古和东北部,成为突厥人、女真人和满族的来源;其中,有一部分炎帝遗民“封镇”一族从今天河南北部迁到了河北的获鹿及赵县。
后来,他们向燕山和辽河的下游迁移,并与燕人融合,形成了“镇燕人”;其中一支是炎帝氏族的后裔,曾经迁徙到辽朝北方的咸康县(现在的辽宁北镇县);炎帝的后裔,同人和罗人,迁徙到了北部和东北部,是铁勒和突厥人的起源。
有一部分炎帝遗族,被送往北方。《辽史•国语解》说:
“术人是契丹人从北方迁徙而来的,他们的祖先是迦乞族中的一个大氏族——术律。”
由此可见,术人在回纥人中的影响力有多大。其中,炎帝子嗣“辰”一族,一部分迁居北方,定居在含河北深县东北部辰时镇,另一部分迁居到辰州(现在辽宁盖平县),成为渤海国以后的疆域;其中一支是炎帝后裔,向北迁移到今天河北容城县的午房,再向北迁移到今天河北邢台;炎帝的柱氏部落分布在更大的范围内,“神柱”的图腾受到了很多部落的尊敬,再加上柱子擅长耕土植百谷,被尊称为“稷神”,所以“柱”的影响力很大。
“神柱”是北部和东北部各氏族和后代少数民族的主要图腾;与炎帝后裔同属一族的部分北迁至今天的内蒙古;炎帝后裔,共工部落,后有共,公,工,舌等部落。百氏族迁移到今天陕北,与北方的蛮人融合,形成了一个分支,到了商朝,有鬼房、土房(炎帝后裔北方进入蛮人的分支),分布在今天陕北和晋北及北部,与商朝相争,商朝经常派兵讨伐,到了西周中叶,他们灭亡于周,剩下的人被北方的蛮人吸收到了蛮人部落之中。
根据罗泌的《路枝•后纪四•炎帝纪下》中的记载,他的孙子叫冯伯陵。炎帝之孙曰逢伯陵。“同吴权之妻阿缘妇胤主年,生三子,曰殳,曰鼓&34;榆林和米脂都在沈山,那么延安和榆林就是古沈国了。&39;&34;随县北界有历山,有一洞,云是神农所生处"。
《随州志》说:
“离山,东北一百二十里,黄连村,为炎帝神农氏所出。”
《荆州记》说:
“山间有一洞,为父老乡亲所传,乃为神农所出,故名神农洞天,其上有神农寺。”
又说:“山北有水,是《水经注》中所说的“赐水”。北边是尹家店,古厉乡,也就是所谓的“九井”和“神农”。
后来的神农氏被称为“烈山”。《礼记•祭法篇》中说,厉山氏,就是周朝时期的厉国,而炎帝祖庙中的雕像,则是一尊“人身牛首”的雕像。炎帝的子孙和其它部落都把它当作是稷神。柱的后裔子孙中,有部份再南迁至今湖南炎陵县,并以其领县地。
部分人又南迁于今湖南炎陵县以其领县地。烈、列、厉、丽、赖古通用,柱的后裔族又融合不少南蛮土著族,至周代建立厉国,春秋为赖国,后被楚灭,民以赖为姓。《姓氏急就篇》引用《风俗通义》中的“赖氏,国名,以国为氏。”
列山氏是随州的一个大部落,也是随州的一个很大的部落;其中一支是炎帝后人缙云,其南迁至今天浙江缙云山;其中一支炎族与戎族结合,成为戎族,在今天河南临汝县的西南方,后来又向南迁移到今天河南的淅川,靠近楚;顾颉刚《古史辨》第7卷第2卷《九州之戎与戎禹》中说:
“驹支,姜戎氏,炎帝之后,黄帝封其支子于路。路、露古通用,炎帝之后。”
鲁族一支迁徙到今天湖南的炎陵县。《路史•国名纪甲》说:
“参庐之封,茶陵露水乡有露水山。予访炎陵,稽其始封,字亦作潞,盖商间衍于河东北尔。”
有人曾访炎陵,稽其始祖,又名“襄”,在河东北面有商代,故名“襄”,表明该露人是从山西长治迁移过来的;其中一支是炎帝氏族的后裔,曾经从今天山东营县迁往安徽怀远县西北部的龙谷镇;炎帝之后,裔州部份先向东移到今天山东曹县,再向南移到江苏连云港市,东海东面和西面的连绵山脉;吕国亡后,吕民迁居吕王山,坐落在今日湖北南崭州镇崭春县北部7公里处,山下建有吕王城;“赤松子”的后人,曾在今天湖北的襄阳和随州定居,后来又在今天的湖南的炎陵和稀阳定居下来,留下了许多“赤松山”、“赤松水”和“赤水阁”的名字。
其旁系亦有迁至今的慈利县及周边地区;关中地区的“柱氏”后裔从今天河南信阳向南迁徙,迁徙到今天湖北郊西南县南部的羊头河沟,钟祥县东北部的洋梓镇,枝江县南部的洋溪铺,远安县北部的洋坪洪。春秋时样族被楚所迫,被逼迁到了湖南新化的阳溪,在那里定居了下来。
还有宁乡阳泉和其他一些地方。炎帝女儿在春秋时期从湖南迁到贵州,取名“女娃”,后来又分出圭、桂等支系。其中有一支桂人,于商朝初期,进入今天湖南的郴州市(汉代桂阳郡),进入桂阳真河流域,后进入安化县奎坪,又迁入安化县奎坪、吉首市桂岩坡、新晃县圭界及桂袋与桂根、澈浦县及长沙县土峰等地。春秋时期,桂系在楚人的逼迫下,再次迁往广东北边。战国时期,桂人再次迁移到了今天的广西,即桂东北部和桂东地区。
笔者结语: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又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如果仅从猿人来说,它的历史已经超过了两百万年;如果以“三皇”为例,则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在炎帝之前,有古华胥,有熊族,有蜿族,有燧人氏,有巢氏,但最常见的,还是神农氏,后来才是黄帝。
虽然何光岳先生曾说过,炎帝及其后裔的迁移范围还存在争议,但至少可以看出,炎帝及其后裔的迁移范围很广,他们的足迹遍布了整个大陆,影响也很大。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把炎帝视为他们的祖先,或者说他们的民族的“根”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1】《陕西古代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拙著《古史论集•炎黄故地考辨》,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2】江应梁主编:《中国民族史》(上册),民族出版社.1990年。
【3】《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
【4】何光岳:《炎黄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
【5】张筱衡:《召禹鼎考释》,《人文杂志》,1958年第1期。
【6】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岀版社,1990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