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深度剖析虞集诗歌的宗唐主张探析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虞集是元中叶文学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虞集是元诗派四大家之首,对其诗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虞集“归唐”的诗学主张,引领了元中叶诗学的发展方向,消除了宋末诗学的弊病,确立了“复古”和“厚重”的基调,为元中叶诗学的发展奠定了“诗”的基础。

一、虞集生平与诗学思想的形成

虞集(一二七二年-一三四年),字伯生,号道园,因自用书室邵庵,被称为“邵庵”。他的祖籍是成都的仁寿(今天四川省眉山市的仁寿县),临川崇仁(今天江西省的抚州市的崇仁县)人,是南宋时期的左丞相虞允文的第五代孙子,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人物。虞集,幼时随吴澄学习,在元成宗大德初,被推荐到大德路上讲学,后历任辅佐、博士,元仁宗登基后,升为集贤编修,元文宗时,又升为奎章阁的侍书郎,通奉大夫。

元宁宗病逝,归隐临川,元顺帝于正八年(1348年)病逝。虞集是元中叶最有影响的一位文学家,也是元中叶最著名的一位诗人。虞集,杨载,范梈,揭奚斯被称为&34;,人们普遍将虞集列为&34;,而杨载在&34;之后,则是范梈和揭奚斯。

元杂剧四家都是以古诗和歌行为长处,但于集诸种文体皆有之,尤甚于前三家,是元杂剧中的佼佼者。元诗从元末四家开始,一改江西诗派的颓势,进入了一个繁荣的发展阶段。虞集在诗作上进行了多次尝试,因此,他是当时最负盛名的诗人,为同时代的许多文人所推崇,影响甚大。因为出身名门,虞集的心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儒学思想。

虞氏一族虽历经了数十代的盛衰,但是虞集对先祖荣光的眷恋却是极深的,自幼所受的良好教养,牢记先祖遗训,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虞集的性格和思想,让他继承了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思想。

显耀的家世背景,造就了虞集比较鲜明的儒学入世思潮,但也形成了其思想中的悖论性。在南宋灭亡的时候,虞集还很年轻,他在元朝的时候就已经长大了,并且在元朝中担任了很高的职务,在汉族士大夫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

虞集虽然不是“前朝遗民”,但他是抗金国名将虞允文的后人,在先人的忠孝传统影响下,他已经具备了“家”这个概念,所以,他虽然不是“遗民”,但在他的诗词中,也不乏对祖国的怀念和对“遗民”的哀叹。

比如《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就隐晦地表达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江山虽好,却不在我的土地上,我在外漂泊了近百年。山中有坟,水里有坟,梦里听杜鹃花。”这种古老而又繁复的思维方式,使虞集的诗作具有了强烈的个性,这也是他诗作“宗唐”的根本所在。

二、余集诗词中的唐风

元人对唐诗的研究,虽以盛唐为宗,但也有不少诗作与中晚唐诗作相似,这是因为汉族士大夫因其社会地位、生存环境等原因,往往心怀怨恨,所以他们的诗作更容易与中晚唐诗作相似。虞集的“师唐”思想贯穿于其诗词、随笔之中,他的“仿古”并非单纯的“仿唐”,他把唐人的作诗方式与自己的创作理念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元曲”。

虞集创作的诗词很多,流传的诗词也很多,而且质量都很高。在虞集的诗词中,他对元廷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他写了许多应征的诗词,虽然都是应征的,但是不难发现,这些诗词并不都是为了应征,而是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说明虞集的思想中,有一种儒学融入社会的倾向,他对自己所效忠的元朝充满了希望,同时也为自己的国力感到骄傲。

同时,由于元代对汉族士大夫的排挤,作为南方士大夫的虞集,经常能够清楚地感觉到汉族士大夫在中央政治体系中的边缘地位,从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甘和愤怒,这种不甘和愤怒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流露出来。

虞集的诗作,语言简练,不饰浮华,颇有几分唐人之风。比如《题画古木》“洞庭高秋树影无人,岳阳南城夜风不绝”。此诗语言苍劲有力,意境宏大,颇有盛唐之风。

由于元朝疆域广大,士大夫的视野相对开阔,因此,其诗词的意境也相对较高,在这一点上,元朝诗歌和唐宋诗歌有许多相同之处。这首诗写得既有气势,又有粗犷,言简意赅,可见虞集在这方面的造诣。

虞集的诗词虽不是完全照搬前人,但在某些诗词中,也有照搬、改写唐人诗词的词句,比如《次韵张蔡国公淡庵青山寺诗》“学宫南直闭元阴,假居唯愁双墙。”一首明镜前旧事,三年运筹帷幄,微臣之心。”银河归来,夜空渐近,秋日露水渐浓。珍重乡,人居巷以北,可往来而鸣。

这首诗显然是借用了杜甫的《蜀相》中的一句话“三年来,我一直在想,两个朝代,我都在想。”这首诗继承了杜的体裁,既厚重又刚劲,又有杜甫的忧伤和抑扬顿挫之美。虽然这首诗的重点是模仿,但是从整体上看,它一气呵成,字句工整,风格朴实无华,没有宋、金两代以来的矫饰之弊。

很明显,虞集并没有从唐人那里学到全部的东西,因为他所处的时代与唐朝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元诗虽然更接近于唐诗,但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虽然虞集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远不及唐人,但在元诗的复兴上,虞集的努力也是功不可没的。

三、余集诗文的内容与思想意蕴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虞集现存的诗歌数量很多,在他的作品中,所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庞杂,题材形式也比较丰富,包括了应制诗、写景诗、赠答诗、题画诗、抒情诗等多种类型。在这些诗中,最能反映出虞集宗对唐诗的主张的,就是他对现实生活的追求。

在虞集的作品中,有许多与其他文人进行的馈赠与酬唱,这些馈唱大多是与当时著名的诗人、高官们进行的“歌舞升平”虽是元杂剧的共性,但“歌舞升平”也是元杂剧中诗人相互交流和表达自我的一种重要途径。

当时的诗人们都以能够与虞集酬歌而感到荣幸,所以虞集也有不少酬歌的作品。从这一点上说,虞集酬唱作品较多,说明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为当时的士人所推崇。尽管虞集的“答谢歌”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创作,但是其“答谢歌”也并不缺少文学价值。

比如《次韵马伯庸少监四首》“臣之多愁善感,向杜鹃花唱。”开崖路通楼阁,水里放舟。凄凉的冰原上,积雪铺满大地。看青青草木,年年青青。虞集长于写景,此诗写的是他在上京时看到的景色,以凄凉的景象来表达北国的萧瑟与凄清,其意境宏大,衬托出路途之远,显示出他的疲劳与疲倦。

这是一首咏叹调,但却不显得生硬,反而很有诗意。虞集也有不少抒发思乡之情和对国家的忧伤,这一部分抒发的情感更为真实,也更为强烈,体现了他身为汉族士大夫、世家子弟,在元廷的凄凉心情。

早期的虞集和其他士大夫们一样,都抱着积极入世,为国为民的理想。然而,随着他在宦海中的沉浮,他已经厌倦了仕途,因此,他开始向往隐居,希望回到清静的生活中去,在其诗词中也体现出了这种思想趋向。

虞集的许多诗作都不设题目,而以小序作为题目,或以较长的题目充当小序。这首诗也只有短短的一段,短段则详细说明了这首诗的来意,原来是虞集来到吴中,看到了从兄德观的墨迹,想起了亡国的悲愤,所以才以遗民的口气,续写这首残篇,抒发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以及对自己身世的感伤。

他留下了大量抒发乡情的诗篇,也有不少描写自然景物、田园生活的诗篇,这些诗篇显示出他在仕隐间的徘徊,折射出他内心的变化。比如《听雨》,就是这样写的“屏风旁坐,红烛摇曳,暮色朦胧。”

京中多年来,情意已变,忽然听到江南的春雨。在多年的官场生活中,几经坎坷,诗人对仕途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屏风围坐须?,绛烛摇光照暮酣”将他的这种厌倦仕宦的心情生动地反映了出来。然而,在朝堂上呆了这么多年,他的心态早已今非昔比,看着自己满身的尘埃,他自然有一种想家的冲动,所以才会因为“忽听春雨”这句话,而对江南的怀念,才会有一种想要离开的冲动。

再例如《题郑秀才隐居》中的一句,写的就是“陶翁昔好菊花,无人耕无人耕”。古琴第一次没有琴弦,美酒一次又一次空。虽然生了两三个儿子,却不读书。千百年来,何尝不是一位伟大的将军?还不如鬼谷洞呢,郑子乐多得是呢。

种了一片菊花作自己的田地,田中则是茅屋。良药苦口利于病贾,咏觞赠居诸。五根琴弦,清风拂面。青田鹤来,濠梁鱼儿来。昨夜游京,侯门摇曳。闻言大喜,立即告辞回去。蒲团上的露水,碧水上的琼浆玉液。父亲坐在厅中,孩子抬着篮子。朝游南山边,暮濯清水渠。宴席上,他抚着兰花,房间里,他唱着《关雎》。如此方能长命百岁,何需住在南阳。

其诗歌风格清新、质朴,体现了虞集对“隐居”生活的追求和追求。相比之下,虞集的抒情诗表现出了更多的真情。

虞集的诗歌题材很广,他对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态度的描述也很多,其中也不乏一些记载自己人生与心境的优秀作品,他的诗歌风格新颖而又自然,感情深厚,比起他的应制诗,他的文学价值要高得多。

四、余集诗词的艺术特征

虞集的诗作体裁多样,体裁多样“雅正”是他最显著的特征。与元代许多文人喜欢调侃、滑稽、以俚俗为特征的文学作品不同,虞集的诗歌有着严格的法度,诗句对仗工整,注重炼字,呈现出一种高雅复古的风格。

虞集善于掌握诗词的韵律和韵律,其诗词语言清新自然,质朴苍劲,充满了唐代诗词的韵味。虞集的诗作虽有唐代豪迈豪迈之风,尤以七言诗为甚,但整体上却缺乏了唐代的精神,未能得其精义。

虞集的山水诗作,在山水诗作中具有很高的造诣,并具有宗唐风格。正如《访杜弘道长史不值,道中偶成》下的一句诗“雨浥轻尘道半枯,朝归何处寻花来。”墙东千树垂柳,柳絮纷纷扬扬落到马鞍上。

这首诗行云流水,开头两句写的是自己在归途中看到的景象,虽然也有细雨飘零的感觉,但这首诗的情调却与《送元二使安西》大不相同,这里的雨水清新宜人,冲刷着沿途的灰尘,让花朵显得更加娇艳欲滴。

后两句,描写了杨柳飞舞,一幅春天的景象,让人感到了一种惬意和放松,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上朝之后,偶然看到了春天的景色时,那种欣喜和喜悦的心情。

笔者结语:

虞集是“元四”家之一,其诗词及其文艺思想对元代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对元代中叶诗风的演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其诗词创作在元代俗文盛行的情况下得以延续,成为其最大的功臣。

虞集诗中的“宗唐”思想,既继承了“金元交涉”以后的诗学主张,又体现了其诗歌创作的走向,体现了元中叶诗“复古而不拘泥于古代”的特征,对元中叶诗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镰. 元诗史[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虞集. 虞集全集[M]. 王颋,点校.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3]姚奠中. 元好问全集: 下[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37.

[4]查洪德. 元人诗宗唐观念之演变[J]. 文学与文化,2019( 3) : 18 - 31.

[5]虞集. 道园学古录[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6]顾嗣立. 元诗选: 初集: 中[M]. 北京: 中华书局,1987:919.

[7]高雪. 虞集诗歌研究[D]. 成都: 西南民族大学,2019: 40.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