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一代雄主秦始皇在古代咏史诗中的形象,简直让人泪目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历来是一个颇具争论的话题,大众对他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在古代,不少文人都对秦始皇进行了探讨,咱们来总结一下,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一.焚书坑儒的暴君?

《史记》中记载,秦始皇曾经焚烧过大量的文人墨客的作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改为“焚书坑儒”,这种情况,在很多诗篇中都有发生。

唐朝大诗人章碣有一首《焚书坑》:“垂竹烟消云散,关河空藏祖龙。”山东大乱,刘项不识字。&34;秦始皇不想让人识字,对不对?所以,刘邦、项羽两个叛变的人,竟然都是文盲?“这首词的作者,分明就是在嘲笑秦始皇的愚蠢行为。罗隐在《焚书坑》中写道:“千百年来,只为一位旅人,路旁农夫多愁善感。祖龙未卜先知,以诗为人生。”

宋代大诗人杨亿在《始皇》中写道:“阴山未冷,绿雾犹在。”萧游在《读秦纪》中写道:“六国荒芜,尘土飞扬。”南宋诗人陆游曾经登上鹅鼻山山顶,寻觅刻石,见到一块块杂乱的石碑,在茫茫天地间,大有一种前世兴旺的感觉:景色仍在,秦国安然无恙,这让诗人感到秦刻被野火焚烧,仿佛是上天对先帝烧毁书籍的惩罚,于是作了一篇古文;“蛇乱垂首,鬼谷苦修神先。”“秦王马连散青苔,似铁非铁。断石之火熊熊燃烧,天地万物似乎都在燃烧它!百姓皆不在,姻海浮天犹若昨日。”

明朝的一位诗人袁宏道的著作中写道:“诸儒坑尽一身余,始觉秦家网目珠。在把六经灰火底,桥边犹有未烧书。”这句话好像还有别的意思:不管你怎么狠,书籍永远不会被烧毁,学者永远不会被杀死。一千多年过去了,依然有人在这里念书,这个世界不会因为某个人的一把剑,一把火,就能把这个世界给烧了。

这样有意无意地对历史进行“曲解”的情况,绝不会只存在于上古时期。秦始皇“得罪”了文人,这是一件非常错误的事情,毕竟,历史是由知识分子撰写,文人墨客们更是爱在民间传颂,他们的影响力,可以“改写”历史!因此,秦始皇的错误是非常有必要进行检讨的。

二.不务政事,寻仙求道的昏君

秦始皇本应是个勤于政事的帝王,起码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如此。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弱,又或许是因为他的成就太大,他想要更好的生活。虽然这个想法在我们今天听起来有些可笑,但作为一个一统大陆之后,想要将自己的子嗣延续到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甚至更久的皇帝,却又是可以理解的。

李白在《怀古》中写到:“皇朝二代覆灭,欲求长生”,这几乎是将二代覆灭和秦始皇对长生的追寻相结合。张九龄在《和黄门卢监望秦始座陵》中写道:&34;寒山所著《诗三百三首(其一)》;“都说大汉皇帝最喜欢的就是秦始皇。他们都喜欢长生不老的法门,却用理智来否认长生不老的可笑。

《秦望山二首》是由南宋诗人曾峰写的:“雄心杂帝初入仙门,与鸡狗同上青天。”谁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六国之战,既已落幕,又何必奢求真正踏鹤而行,当真是辜负了大秦皇帝的野心。”这些文章均以批判不能成仙之事来暗示秦王朝覆灭的缘由,其思索更为深刻。

求仙问道并不是只有秦始皇做过,汉武帝同样做的惊天动地,但是,能够渡东海、跨蓬莱的始皇帝是第一个,可以说是始皇帝开了先例。如此费尽心力,最终却是秘不发丧,用咸鱼来掩盖尸臭的结果,这就是世人争相用诗歌来夸大求仙,讽刺结果悲惨的原因,或许还有向古代帝王建议的意味吧。

三、劳民伤财,修建陵幕、长城的暴君

现在,这座大山还屹立在那里,里面的美景,我们只是从历史上的记载中可以推测出来,而这些被挖掘出来的陶俑,绝对会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撼,这座大山曾经修建过的长城,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后人修建的这座长城,却是一个奇迹。这两个项目真是浪费人力物力。尽管从考古学家的角度看,它是一个很大的珍宝,但我们还是不能赞同它的做法。秦始皇修筑长城,就是为了抵挡外敌,但最终也没能阻止国内的战争。

李白《怀古》中有一句话:“劳苦百姓几十万,筑长城,筑边境。”《古风》第三句:“劳苦百姓七十万,筑土骊山之巅。”《古风》第四十八句:“日出之时,河东之地,河西之地,河西之地。征兵空九重天,作桥一道千夫所指。&34;群龙盘旋,群山耸立,群山倒悬。一片青翠,一片秋日绿,汉文陵的行人,都在膜拜。”

很多诗人在描写秦始皇豪华的骊山时,都会将其与汉文帝简单的霸陵相比,试图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个国家的子孙后代,必须要有一个和汉文帝同样简单的性格,这样才能让一个国家的子孙后代长盛不衰,以此来说服统治者,让统治者德恭仁俭,爱民如子。这种诗歌,不管是叫它“人民性”,还是叫它为维持封建统治,都是在批判泰始皇等皇帝们为了自己死后的生活而大肆搜刮财富,为自己死后的生活修建奢华的陵寝,消耗了很多的民脂民膏,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宋朝大诗人萧澜在《读类纪》中写到:“千里连天,千里楼台,醉中闻春。”《依韵和唐彦猷华亭十咏·秦始皇驰道》梅尧臣:“秦帝看沧海横流,劳民伤财,岂有此理。”石桥上有彩虹,小径上有鹿。马车已经消失了很长时间,连马迹都没有留下。《华亭百咏·秦皇驰道》中,许尚在《华亭百咏·秦皇驰道》中写道:“吾叹普泰天子,今朝闲云野鹤。大耀路漫漫,叹万古之耻。&34;祖舜宗尧安乐,秦皇何患?你根本就不知道,你根本就是在自讨苦吃,你根本就没有把万里长城放在眼里。”这位诗人觉得,若是能像尧舜一样,让百姓团结一致,那么就没有必要修建这么大的长城了,而且,他修建长城的目的,就是要抵御胡人的入侵,却不知,这才是真正的灾难。传说中,秦始皇听了一首儿歌,唱着“亡秦者胡也”,便派了太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率领大军,修建万里长城,原来灭秦者是胡亥,而不是其他地方的胡人。

这些故事,都是后世看到胡亥灭亡,才编造出来的,长城永远不会是由儿歌造成的。这是千真万确的事,长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筑好,秦朝只是把这些国家的城墙连成了一道。但是,没有足够的内部力量,就算有足够的防御,也不过是万里之内的一座空壳而已。

万里长城不但没有抵挡住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反而在历史上产生了一种较为保守、较为封闭的“长城心态”。除了长城之外,他还收集了世界上所有的武器,铸造了一尊金像,可是这并不能阻止民众造反,正如杨亿所说的那样,“刀锋染雪,空有金铁。”且不说长城对于当今社会的文化和遗产的重要性,就说它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所造成的破坏,就不难看出了。

四、实施苛政,擅用酷刑的暴君

秦国的“依法治国”,早在他还是一个弱小的国家时,他的军队就已经强大起来了。可是,在一个大国,如果只讲法律,能行吗?当然,大部分的儒家修士,也不敢确定。

唐朝大诗人张枯在《经咸阳城》中说:“何事暴成还暴废,祖龙须死项须摧。”显然不赞成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宋朝许尚在《华亭百咏·秦女桐》中写到:“狼太冲严酷治国,其女儿也被冤枉。”王安石在《秦始室》中写到:“天下皆不识易经,唯以刑罚为名。”把秦称为“狼”,虽是一种侮辱,但在古代,“虎狼之国”却是司空见惯的事。

在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儒学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并逐渐变成了统治阶层的一种意识形态,因此,他们对秦始皇“以刑治国”的做法予以否认和痛斥,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些残忍的惩罚,一定会让人起鸡皮疙瘩。所以这样的暴政,绝对不是长久之计。

五、正面形象

在一片怨声载道之中,也夹杂着不少赞美的话。李白在诗歌中也有了秦始泉《古风(其三)》;“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璐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瑞台。”这首诗的上篇,是对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历史性成就的一种肯定。

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意愿与需要,将战争中的国家从分裂的状态,转变为统一与和平,维护人民的权益,史实丰硕,六国统一之后,为更好地巩周统一,这位诗人继续讲述秦始皇的“宏图伟业”:第一,他在二十六年间,收集全世界所有的武器,铸造十二尊金人(青铜),存放在皇宫中;一是为昭告世人而刻石纪功(参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这就是所谓的“东方之门”,世界终于统一了。

《古风(其四十八)》开头将秦始皇的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怀古》:“秦皇今朝犹记,东望虎顾。一日之间,六国覆灭,无人能敌。”“一统天下,逐虎狼。”这样的话,虽然很少,但却有一种矛盾。为何只有寥寥几个人认可?或许,写这首诗的都是书生,而不是皇帝。

笔者结语:

从贾谊《过秦论》以来,历代有关秦史、颂秦史的诗歌、散文,对秦史的评价往往是贬斥多于褒贬。作为一代帝王,他的名字被无数人提起,大多都是不屑一顾,甚至于破口大骂,实在让人费解。

【参考文献】

【1】.《文学教育》

【2】.《过秦论》

【3】.《读秦纪》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