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音乐独特性:与京剧相结合的钢琴曲《皮黄》的艺术特点和演奏风格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一、钢琴作品《皮黄》的创作背景(一)对作曲家生活的概述

张朝,出生于云南,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他出身于音乐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在音乐方面有着卓越的天分。

从小就热爱音乐,曾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及作曲,并对古今中外各种音乐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在创作上,他坚持“用音乐表达感情”的原则,创作出多部优秀作品,涵盖交响乐、钢琴曲和室内乐。在创作中,他始终坚持以音乐讲述生活,抒发情感,并融入现代元素,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个性化,其代表作《皮黄》就是这样一首作品。

近年来,他的创作重心逐渐转向钢琴方面,先后出版了《古风》、《儿童》、《土风》等六部钢琴作品。

除了创作上的卓越成就,张朝还积极投身于音乐教育与宣传,曾担任多个音乐团体的领导职务,并多次参与国内、国际的音乐活动。

他的音乐才华与领导才能得到乐坛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与赞誉。张朝以其超凡的音乐才能和真挚的创作态度,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堪称中国音乐界的杰出代表。

(二)创作环境

《皮黄》始于1995年,历经十余年的反复推敲与修改,终于在2005年定稿。这一时期,中国音乐文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与融合的时期,传统戏剧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对钢琴演奏、作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结合了传统的京剧元素和西方的作曲技巧,创造了一种新的音乐表现形式。

就作品内容而言,它既是作者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又是作者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与爱国之情。一方面,这首曲子描述了作曲家青年时代在云南滇池旁的生活情景,融入了少年时代对自然的好奇心,以及离家后的新鲜体验,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以及对青春岁月的怀念。

另一方面,他在创作上又受到他幼年时代所读文学作品中英雄人物的影响,表现了对英雄气概的崇敬和对遭遇不公平事件的愤慨。

特别是“尾声”段,在歌颂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的同时,也表达了这样一个英雄人物被奸人陷害的悲愤。

(三)作品译本的改变

《皮黄》的官方版本有两个,分别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帕拉天奴”杯2007年作曲大赛获奖钢琴作品》、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以下简称“2008年版”、“2015年版”)。

从两个版本的比较可以看出,作者对作品的主体结构没有改变,只是对过渡句的长短、节奏和音型作了细微的调整,并对个别的弹奏符号进行了优化。主要有三个变化:

一是将“流水”结尾的过渡句由原来的两个小节增加到了三个小节,为以后的铺垫做了充分的铺垫。

二是将“快三眼”中的第80-81小节,从一个半小节增加到了两个小节,同时对后面两个小节的节奏和音型进行了微调,在左手的低音上增加了重音,让低音变得更重,和声也更完整。

三是在“剁板”段的237~238小节中,加入了重音和中弱音,使强弱对比更加鲜明,乐曲的情绪过渡更为自然。

虽是细微之处,却折射出作者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与追求。而这些细微之处,正是演奏者、研究者及学习者应仔细研读并着重注意的乐谱内容。

二、《皮黄》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一)利用京剧的板式结构来表现音乐的情绪变化

京剧是一门重要的传统艺术,它不仅具有自己的音乐语言,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音乐结构。

京剧的板式有其鲜明的特色,它的表演方式、表现手法也有其独特之处。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和伴奏乐队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使每一种板式紧密相连,才能构成一部完整的乐曲。

同时,板式结构在京剧表演中也被广泛运用于舞台布置,颜色搭配,人物造型等方面,使整个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皮黄》借鉴京剧的板式结构,由九段加一段“尾声”构成,但在整体构图上,借鉴西方奏鸣曲的“快-慢-快”三乐章结构,在整体构图上有所突破。

其中,第一部分由“二六”、“流水”和“三眼”三部分组成,其结构与“第一乐章”基本相同。第二部份是慢板,相当于第二个乐章。“快板”、“摇板”和“叠板”为“第三乐章”,属于奏鸣曲类型的“第三乐章”。最后,以“尾声”段对主题的再现,将整部作品推向了高潮。

(二)突出京剧唱腔中的主音

表现京剧的唱腔风格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曲调一直是最重要的一环。

很多作曲家都是以民间艺术为基础,根据民间艺术的旋律进行改编,在吸收原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皮黄》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深入研究京剧之后,作曲家将三个核心音 G、 bB和 C融入到整首曲子中,并在西皮和二黄的音调基础上,运用解构与重构的方法,使作品在保留了传统京剧的音色音调的同时,又不失去其特有的魅力,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京剧唱腔中加入“主音”,可以充分体现京剧唱腔的特色,体现京剧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模仿京剧伴奏乐器

形成一种中国式的美学范例作品以钢琴模仿京剧常用的伴奏乐器,生动地表现出了京剧的韵味。

其中,尤其是“二六”、“导板”、“快三眼”、“摇板”等形象最生动。

“导板”段的震音、倚音,如清晨鸟鸣、虫鸣,清脆悦耳,是对京胡的完美模仿。这首曲子不仅是一首短腔的奏鸣曲,更是将听者带入云南晨光明媚的景致,描绘出一副水墨般的“听觉”画卷。

在“二六”段里,左手模仿板鼓。板鼓的鼓面较小,共振较短,声音富于弹性,“快三眼”用“月琴”和“三弦”来模拟弹拨类乐器,展现出了一种豪放的美感。

“摇板”与“紧拉慢唱”相结合,形成高、低声的立体感。高音部分模仿演唱,节奏紧凑,曲调优美。中声部则以曲调上的细微变化来表现京胡的音色与音色。低音部分模仿板鼓,与高音部分形成强烈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张力。

《皮黄》是一首饱含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钢琴曲,其美学意蕴深刻,独具一格。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审美的平衡,主张美应含蓄含蓄,不能张扬。在对京剧伴奏乐器的模仿上,比起“形似”,更多的是“神似”。

有时空旷深邃,这里的寂静胜过一切。有时热情高涨,珠光宝气;带动了观众的情绪,让观众有一种行走在水墨画里的感觉。

三、关于《皮黄》钢琴曲演奏的探析(一)从宏观上把握力度的变化

以此来达到纵向立体的表现这首作品的力度变化范围很大,除了有不同幅度的渐强、渐弱之外,还存在着相当多的力度要求,如突强、突弱、重音等。因此,要把这首曲子弹奏得很好,必须要从宏观上准确地把握住力道。

“原板”的第一个小节都是以较弱的声音开始的,演奏者要注意控制好开始时的音量,减少手指与按键的距离,减少按键的力度。在高音部分的演奏中,应注意横线的运用及情绪的控制,使乐曲具有抒情性。

在“慢板”段,强弱变化明显,特别要求演奏者掌握好强弱转换的节奏。“垛板”段强调的是“重音”的特征,声调要控制好,沉稳而不炸。

在“尾声”段里,每一个左手的音符都应被看作是重音。这样有助于演奏者对节奏的掌控,使演奏向前推进,从而更好地表现出一种恢弘大气的气势。

(二)从中观角度来把控速度和拍子的变化

使之横向松驰,通观整个曲子,速度和拍子的变化是丰富多彩的。

每一段的速度和节拍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演奏者需要对变化的趋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在维持基本的速度的同时,要注意节拍的变化,并且要与整个音乐的气氛、音量以及音乐语言的连贯性相结合,做出相应的调整。

通过对这些变化的分析,使演奏者能更好地表现出不同板式所蕴含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将其特征与钢琴演奏相结合。

“导板”作为开场白,以一种缓慢而飘忽的方式开始了这本书。“原板”部分,乐曲开始变得越来越流畅,用“西皮”的腔调娓娓道出。“二六”段较轻快,速度略高于“原板”,而“小快板”的快慢则表现出一种天真烂漫、欢快洒脱的情态。

“流水”的速度比“二六”快,顾名思义,就像是一条小溪,潺潺而下。“快三眼”的节奏更快,和声更丰富,更有活力。紧接着,“慢板”变得缓慢,变得空灵,变得悠扬。

紧跟其后的“快板”、“摇板”、“垛板”节拍又回到了快节奏上来,声调一步一步厚实宽广,将整首曲子推向了一个“尾声”的高潮。

(三)从微观角度雕琢作品音色

以体现细节音色“钢琴的京剧声腔化”是十分突出的,演奏者应认真学习和运用京剧唱腔和伴奏的典型技巧。

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低音部分的震音处理,以保证声部的流畅,营造出饱满的和声,从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在弹奏“导板”的时候,要注意表现出“形散而神不散”的意境。

自“二六”段起,乐曲渐渐有了生气。弹奏的时候,手臂要协调,手要灵活准确,声音要集中,要轻柔。随着乐曲情绪的变化,音色也变得越来越浓重。

“慢板”将作品带入一种更复杂更富于表现的新阶段。在此阶段,要注意复调声部的横向运动,把握好节拍,在整个弹奏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清晰。

到了最后,“尾声”一段的气势就变得越来越大了。在这里,西皮音调完全重现,调性又回到 bE,与主题曲相呼应。这个部分,需要用到手臂,甚至是整个身体,才能将两根和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浓烈而绚烂的音色。

高亢的节奏感,富于韵律的震颤,让作品以“共振”的方式,与听者完美收尾。

综上所述,演奏者在演奏这首作品的时候,不仅要有较好的钢琴演奏技巧,还要了解京剧唱腔的特点和伴奏乐器的奏法,从宏观上把握住力度的变化,从而实现纵向立体的呈现。从中观角度把握变速节拍,实现横向松驰适度;细微处精雕细琢,细致入微的音色呈现。

通过对演奏者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的适当处理,将钢琴音乐的本质和京剧的戏剧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有限的音符转化为无限的意境,呈现出一场生动而又令人陶醉的听觉盛宴。

结语:

张朝的《皮黄》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它富于激情,变化多端,表现出高超的创作技巧,独具一格的曲风,深沉的意境,同时也显示出了我国钢琴音乐的独特性。

在钢琴作品中,巧妙地融入了京剧元素,使之具有了更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我们从创作背景,艺术特点,演奏内容三个方面,一是梳理了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二是从作曲家“一度创作”到演奏家“二度创作”,分析了该作品的艺术特点,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了该作品在演奏家对该作品的立体演绎与诠释。

希望通过对以上要点的梳理、分析和研究,能为研究者和演奏者更好地理解和演绎这首曲子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南淞.张朝钢琴曲《皮黄》中京剧种的使用及表现形式.

【2】胡云香.张朝钢琴曲《皮黄》的京剧元素及其表现形式.四川音乐学院,2020.

【3】陈雪瑶.张朝《皮黄》的音乐特点及表现形式.西北师范大学,2019.

【4】李岩玑.《皮黄》的音乐特点及表现形式.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

【5】白敬征.张朝《皮黄》“戏曲性”分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1,40 (3):5.

【6】杨锦.《京剧转瞬即逝》《皮黄》两首钢琴曲的音乐特点.《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35 (4):10.

【7】韩莎 . 钢琴曲〈皮黄〉的“戏曲性”演绎 [D]. 中北大学

【8】童薇.《京剧唱腔与钢琴艺术的完美结合》张朝钢琴曲《皮黄》的音乐特点及表现形式.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03):177-187.

【9】王军艳.张朝《皮黄》的创作特点.音乐时空,2014,(20):64-67.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