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深刻认识克里斯托弗·希尔对英国内战的研究,及其对现代史观影响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克里斯托弗·希尔是一位以17世纪英国历史为主题,有着自己独到研究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学家。他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他为英国南北战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希尔以前,英国历史学家们主要是以“辉格学派”为代表的,特别是以17世纪英国为代表的。英国的南北战争,或者说是一次为争取自由所作的战争,在法律上被认为是一次政治上或者是一次宗教上的战争。

20世纪40年代之后,克里斯托弗·希尔的历史观使辉格学派对英国南北战争的诠释成为主导,从而使历史学界出现了两个并列的学术流派——辉格史观和唯物史观。因此,凯伊认为希尔是英语世界20世纪最杰出的一位史学家。40余年来,希尔创作了一批高品质的历史学著作,其中有1964年的《革命前英国的社会和清教主义》,1965年的《英国革命的思想起因》,1975年的《颠倒的世界 :英国革命期间的激进思想》,1979年的《米尔顿和英国革命》等等。

克里斯托弗·希尔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马克思的指导下提出了英国南北战争的理论。追溯到19世纪,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场以争取经济与社会主导为目标的阶级斗争,而这种斗争必然导致两个主要阶层的产生:资本主义者与劳工者。尽管马克思自己并没有对英国国内战争作任何评论,但希尔却把阶级战争作为他对英国国内战争的一个根本原则,用来说明它。

希尔把英国的南北战争看作是一次阶级战争、一次资本主义革命,但是后者并没有取得胜利。在他看来,在这场阶级斗争中,查理一世的统治得到了教廷和封建贵族的拥护。国会能够战胜君王,靠的是工商阶级、自耕农和先进的贵族阶级,还有更多的民众,他们用自由的辩论来了解这场斗争。

一九四九年,他和埃德蒙·戴尔一起写了一本关于英国革命的著作。本书序言中说:“我们的主题是:一种阶级是怎样被另外一种阶级逐出政治舞台的,适用于一种阶级的政治形态是怎样被适用于二种阶级的政治形态所代替”。第一个阶层,即17世纪头二十年间统治着英国的统治阶级)是半封建的有地的领主,……第二个阶层,这是一个新的阶层,它从英国的封建制度中冒出来,……这个新的阶层代表了商业企业家、企业家和领主(他们把自己的领地看成是赚钱的源泉,而不是维持封建制度的工具)。

希尔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也深受韦伯的启发,20世纪初,希尔对韦伯关于新宗教的崛起与资本主义发展的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希尔相信,清教的宗旨是要重视个体的选择以及自由,比如,不要被国王或者教宗所束缚,该原则被正在崛起的工商业阶层所采纳。

这个阶层产生于16世纪,他们工作很努力,很节俭,将收益重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并视其为神的恩赐。该派别视查理一世为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查理一世在位11年,其统治下的船舶税收等政策对其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他们还在国会里物色代表,以确保自己的自由。英国南北战争的发生,是清教徒反王权斗争的顶峰。

但是,英国历史学家们经过深入的调查,发现希尔关于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战争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因此,希尔在1960年和1970年对“资本主义”这一概念进行了修正。他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观点是对英国革命最有用的诠释,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个由资产阶级发动 的革命。没有一个有意识的资产阶级(计划和进行一场革命)。但是,英国革命被认为是一场“资本主义”的革命,其后果却不容忽视。

像一切革命那样,英国的革命也是因为旧社会的瓦解才引起的:这场革命并非出于资产阶级或长久的国会领导人的意愿。但是,这一政策所创造的环境却远远超过了1640年之前,这一政策所创造的环境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这一政策所创造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为英国首次工业革命所创造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也促成了两个主要的阶层:清教的商人所创造的资本家和在资本家所创造的工人所创造的阶层。希尔所谓英国的革命,是指为加快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它不仅是指政治上的、经济上的,也是指法律上的、或者是宗教上的,而且是指一切形式上的,它涉及到社会的一切形式上的变革。

“英国革命”是英国历史学家对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转型所进行的一场辩论的主要内容。希尔提出的这场辩论是以此为中心的。关于希尔“英国革命”的争议,不但存在于英国马克思历史学家关于资本主义崛起的论述中,也存在于整个英国史学界。克里斯托弗·希尔等人把英国南北战争称作“英国革命”,并把它看作是一场“革命”。希尔毕生致力于让人确信,英国的革命是一件重要的大事,它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直到南北战争结束

就“圈地”而言,他认为,圈地以前用作家畜饲养、砍伐树木、烧柴等用途的公共土地,曾令很多贫苦的农夫及手工业者,不再靠薪水维持生计。因为这场圈地活动,即把被集体控制的公共土地变成了私人的土地,因此,它受到了民众的强烈抗议。在这场革命之初,民众期望国会能够与圈地斗争,期望领导者能够给予他们以帮助。然而,这场革命并未使农民资本家停滞不前,而是使其在这场革命中改变了标准:即从公共利益到偏向私人利益。

而在宗教上,查理一世想要将英伦三岛上的所有宗教联合起来,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发生,其中一个很大的后果就是,在1660年以后,这场战争并没有重新开始。人们在反对统治阶层的斗争中,取得了对宗教的自由。

革命之前的封建税在革命期间也被取消,即使在斯图亚特王朝重建的1660年也没有被恢复。克伦威尔占领爱尔兰以后,爱尔兰的新教土地所有者就代替了天主教土地所有者,这种情况即使在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下也不会发生。

在这场战争中,黑人劳工进入了英国的殖民地,出现了贩卖奴隶的活动,同时,在这场战争中,白人的优越性也被建立起来,并且在这场战争中他们的优越感又进一步增强了。在南北战争与革命时期,国会发动的海上力量与赋税被王室所接受,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壮大,使得英国从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强大的欧洲国家。

另外,他对英国南北战争的后果也有一定的个人理解。希尔认为,英国南北战争是公会与专营权结束的主要原因,同时也阐述了理性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些学者对希尔所说的英国南北战争所产生的效果表示怀疑。他们相信,英国和以前相比,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一切都不是希尔所预言的那样,而是一场战争以前就出现过的,例如,公会的瓦解。彼得·爱德华从他对马业的调查中发现,在革命之前,公会就已瓦解了。又例如,惠勒相信,在查理一世实行船舶税收制度的时候,这种现象就已经存在了。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改变可能有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虽然这些因素彼此间的交互作用是十分复杂的。一些学者更是反问,这种改变是否真的要以“革命”二字来诠释?

希尔主张从多个视角来考察内战,并认为自己并不只是对英国南北战争的经济模型有兴趣。他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从经济决定的观点中解放出来,并拒绝一种“粗糙的”观点,即只有物质的矛盾才有必要进行严肃的研究,他说,马克思从来没有把人类的思维看作只是一种对于经济需求的微弱的反射。他补充了马克思学派中的“经济决定论”的不足之处,并主张以综合的方式来看待历史。

他注意到,不管是否接受,托尼以及其它受到马克思学派影响的史学家,都或多或少地牵扯到了英国南北战争中的物质利益之争。英国南北战争的历史,不能仅从政治、经济或宗教的某个方面作一种单独的分析,而必须从整体上作全面的分析。比如,希尔在讨论英国南北战争的时候,就对他所说的“思想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把它视为“革命”的必要组成部分。人是无法割断自己的历史的,要想对那些公认的常规准则发起冲击,就得有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没有革命的观念,就没有大革命。所以,要有一场革命,就必须有一种观念的转变。

又比如,希尔通过对政治、宗教、经济三个方面错综复杂的联系的阐述,阐述了独立派、长老派、平均主义等不同派别的差异,宗教背景下的经济与经济差异,货币与武力的相互影响,宗教与外交的相互影响等等。

比如,在他看来,整个教会的“清教计划”都与“管理变革”有关,对英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列举了一些例子,比如取消了大祭司一职和把大祭司从议会中剔除出来,从而终结了“教堂依靠王权”和教堂作为国王的重要支撑的情况。还有,他在《英国新近经济史》一书中说,他始终坚持,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并不认为这两者中的哪一个是好的。政治变革具有一定的经济动因,它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

希尔对文学史、法律史、科学史、宗教史、经济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克里斯托弗希尔在他的《革命世纪:1603--1714》中,谈到了17世纪英国的一些重大历史,同时还谈到了一些有关政治、经济、社会、宪法和思想方面的问题。

希尔把这个时代分为四个时期,首先是斯图亚特王室成立至1640年间的这一时期;第二个时期为南北战争至“大空白”;第三个时期是斯图亚特王室在1660年的复兴至1688年的“荣耀革命”时期;第四个时期是一六八八年至一七一四年。每个时期都被划分成四章来讨论,而且在讲完每个历史事件后,都对其从政治、经济、宗教和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评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克里斯托弗·希尔的史学理论中,希尔和一般的马克思历史学家都提倡“自下而上”的史学方法。他认为,在他那个年代,对于历史观点的最大的改变,就是“从下往上看历史”,即承认一般人也有自己的历史。他们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不管是改变的,还是继承的,都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

他将对英国社会的关注从贵族,绅士,商人,牧师,转移到了农民,手工艺者,以及贫民身上,并强调了平民在这场革命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希尔从不赞成将“历史局部化”,也不赞成将其分割为政治史,经济史,宗教史,文学史,妇女史,人民史等单独的部分!

参考文献 :

【1】克里斯托弗 ·希尔.沈汉,译.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吗?.世界史研究动态,【J】1986(10):34

【2】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钱乘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3】转引自Alan Johnson,&34;,Solidarity,3/21,29 May 2003.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