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浅析战略视角下满族民俗文化的承袭与发展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前言

满族民俗文化是文化发展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从系统化的视角出发,对发展道路的思路进行系统地设计和结构化分析,为民族的全面振兴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满族民俗文化承袭与发展的价值回归

满族民俗文化因其特有的魅力而闪耀于社会的变化之中,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有些内容、特点有所减弱,有些文化符号与存在方式也渐渐丧失了原本的意义。

而满族民间文化却没有完全消失,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更新,形成了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满族民俗文化是满族世代相传的“白山黑水”,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地域性表现和资源性内质。

满族民俗文化遗产分布在13个省,其中主要分布于东北区域,以辽宁省最多。

根据国家标准,满族民俗文化遗产共有l4种,满族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内涵。

它既能充分反映民族特色,又能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又能对周围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满族民俗文化的物质、精神、社会民俗,在多元的文化背景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对其内涵与形态进行了重塑。

满族民俗文化在对环境的选择与适应上,表现出了更强的时代意识与使命感,以一种张力的方式建构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并与主流文化融合,形成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出满族民俗文化的核心文化价值观。

满族民俗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浩大的工程。

当今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对满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任务进行科学合理的认识,科学地设计发展路径,合理规划发展模式,有效地推动发展进程,以确保满族民俗文化更加富有活力、源远流长。

满族民俗文化承袭与发展的结构重塑

1.承袭与发展的理念

在当今的经济和社会大背景下,发展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物质文明,注重发展的方式和手段不断的进行加强,但在文化建设方面,却在文化建设方面上投人相去甚远。

因此,这就造成了许多地区的文化建设比较薄弱,也就造成了一种不平衡的发展方式,进而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出于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不仅是构建满族建设和发展经济、发展资源的基础,更是一个系统的环境、生态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它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约束与规范。

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依托,共同发展的共存模式对国家的振兴具有积极作用。

满族民俗文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观念,深刻地认识到在当今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满族民俗文化的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方式较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较为单一。

自治县、乡、村屯层次满族聚居区的文化发展比较滞后,没有被纳入到整个文化建设项目中,特别是急功近利,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满族聚居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较弱的竞争力、没有形成品牌、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强大的市场冲击力、发展的不平衡等特征,根本的原因是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模式没有有效的结合。

满族民俗文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战略观念,构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文化发展模式,确保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建立一个战略发展指导委员会,二是满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整合,第三,满族民俗文化的品牌塑造与标志符号体系的塑造。

第四,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监管体系,系统化设计,结构化开发,综合性表现,是满族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也是满族民间文化在区域经济建设、社会价值取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支撑。

2.承袭与发展的内容和形式

有着数百年传承的满族民俗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服饰、饮食、建筑、宗教、婚嫁、节庆文化等多个方面。

满族的民族服装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衣介、旗头、花盆底鞋、长袍马褂,无不透露着满族风情。满族服装民俗的传承,在继承本民族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满族饮食因其区域特征而具有其独特的民俗特征。

喜欢吃猪肉,酸汤子,馓子,“酸豆汁”,芝麻茶,面茶,萨琪玛,豌豆黄,驴打滚,艾窝窝,桂花糕,牛舌饼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在发展和使用中,会产生不同的经济价值和作用,对文化传承是一种很好的文化意义。

满族民居由于位于东北地区,气候较冷,因此,形成了“万字炕、口袋屋”的格局。

火炕不仅是歇息之所,更是满族人的生活之所,满族人自幼便坐在火炕上,听长辈们讲满族的盛衰、世世代代的故事,所以满族人的文化都是在火炕上流传下来的。

在炕上还可以玩嘎拉哈,孩子们围着泥炉,等待着炉火里神奇的烤制食品,炊烟从大烟斗中升起,勾勒出满族数百年来的历史文化。

当然,满族的建筑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封建社会之后,他们的建筑风格和造型也是一种不容小觑的财富。

萨满教、藏传佛教是满族宗教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萨满教起源于满族民族的自然图腾崇拜,通过一种特殊的形式来固化的宗教,比如清朝皇帝向祖先祈祷,祈求风调雨顺。

清朝一直提倡满蒙通婚,蒙古人一直是佛教的信徒。于是,藏传佛教迅速地传播到了满族。

清朝入关后, 建造了雍和宫、承德避暑山庄等与宗教有关的建筑,还建造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并大量兴建了喇嘛庙,这些都是珍贵的满族文化历史遗存。

满族的婚嫁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其它民族的某些内容,形成了特有的习俗,包括通媒、小定、拜嫁、下茶、剪、摘他哈、迎娶、坐帐、分大小、回门、住对月等。

比较完善的婚姻习俗,具有较高的民间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满族的服装民俗和日常生活习俗。

满族在入关以后受到了汉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满族人在节庆时要进行一些具有很强的表演性质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蹴鞠、溜冰、冰舞等。

二月二日人们在院子里洒灰引龙,以求丰年。清明节的时候,要把“佛朵”放在祖坟上。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相继举行了“金元文化节”、“满族风情节”、“清文化国际旅游节”等活动。

满族民俗文化承袭与发展的生态系统

当前,各地政府和民间团体都在大力开展满族民间文化的保护。

满族文化遗产共有149个,包括世界级文化遗产流l0个、国家级28个、39个省级重点保护和51个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地主要分布在北京、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区。

目前,世界上已有上千种珍贵的满文古籍,例如辽宁省满族的发祥地,辽宁省图书馆、大连图书馆分别收藏了18本国家经典名册和25本省级经典名册。

此外,到目前为止,有关辽宁省满族文化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已逐步增加,如《兴京旗人档案史料》、《辽宁省图书馆满文古籍图书综录》、《盛京皇宫和关外三陵档案》、《大清全书》、《满文老档》等,都在逐步增加。

此外,全国各地满族的各种文献、材料也十分丰富。辽宁省满族自治县积极开展满族民间传说、歌谣等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对满族民间口头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保护。

而具有满族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也被植入了影视作品中,还原了满族最早的历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和珍藏满族民俗文化,从而使其得以流传。

然而,满族民俗文化保护在战略上仍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没有建立起一个合理的保护平台,也没有能够有效地促进其生存的生态环境。

随着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不断重组,满族民俗文化的战略保护任重而道远。

完善满族民俗文化的法律和法规保护。

通过对文化传承的立法保护,使其制度更加健全,行为更加规范和合理,从而促进民俗文化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结构化、标准化和典章化。

如今中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民俗文化进行了严格的保护,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大多侧重于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却很少。

近几年,广西、云南、贵州等省相继出台了一些地方规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对民俗民俗文化的整体回应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所以,加强对满族民俗文化的法律规制与制约,是当务之急的事情。

特别是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市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比较集中的区域,要制定相应的法规,而立法过程比较繁琐,在制定之前,可以参考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的有关规定,制定地方规章或保护条例,以达到对民俗文化的战略性保护。

满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可以借鉴比较成熟的模式,并借助立法保护、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搭建一个能够有效保障满族民俗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满族民俗文化承袭与发展的实践模式

满族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与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相协调,必须不断地向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内容和新的诠释,才能使满族民俗文化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以确保其可接受性与继承发展的兼容性,从而最大限度的保留满族民俗文化的价值。

因此,文化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和方式,便可以促使满族民俗文化在可以持续发展中寻求传承和发展的生态方式。

把民族文化与文化产业作为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深化企业经营的方式,以产业化带动经济发展,进而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

这一政府性战略模式的调整,为满族民俗文化发展提供了大好机会,也是促进满族民俗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战略整合开发格局

第一要有一个精确的位置。满族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明确其目标、任务、使命,明确其社会价值与作用,才能为其提供切实的战略指引。

当前,满族民俗文化是我国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引导当地人民对其进行科学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从而使其重新发挥其经济和社会作用。

第二点是战略规划布局。利用已有的资源布局对满族民俗文化进行系统化、结构化改造,其核心是优化资源配置,并通过优化资源格局,深入挖掘其内涵与价值。

对满族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空间集聚,使其发展方式与效果最大化,可以将满族民俗文化优势地区作为重点进行试点。

第三是实施“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对于政府、旅游者、开发商、满族民俗文化“四位一体”的规划,在经济上使各方利益最大化。

从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满族民俗文化,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与监督作用,对满族民俗文化拥有群体的尊重,对满族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群体进行制度规范,对其进行“四位一体”建设,构建满族民俗文化情结,培育民族文化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最终推动满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第四要科学地培育专业人才。满族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的培育与发展。

要充分认识到职业人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人的职业精神、道德信仰,从而确保民俗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满族民俗文化事业由专业人员经营、科学管理、有效开发和合理使用,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功能。

所以,培养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目前的培养机制和机构有限,中国社科院与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在满族语言与文化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训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以确保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更加有效。

结语

满族民俗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与表达方式,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改变,它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吸引力,它必然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产业,并为国家的复兴提供强大的支持。

满族民俗文化在多元化、多层次的完善下,其内涵必将更加突出,从可持续的战略视野中传承与沿袭,以产业化为基础,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宏刚.《满族民俗文化论》

2.杨晓桐.《满族民俗文化》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