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窝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以下关于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财经。
前几天,乌鸦有朋友哀叹:“血亏,如今阳光玫瑰都成了白菜价了!”
但乌鸦心里却是喜不自胜。
一来,乌鸦终于可以尝尝这款曾一度卖到上百块,被誉为“葡萄中的爱马仕”究竟是个啥味道;二来,这葡萄本不该卖到如此天价,如今十几块的价格其实不过是“回归本位”罢了。
阳光玫瑰葡萄引自日本,其品种名为Shine Muscat,其中最名贵的一类为日本冈山出品的“晴王”。
目前,“晴王”在海外的售价是折合400人民币/串(700克左右),在引入中国初期价格价格则在100-200之间,算是第一次价格“跳水”。
可在日本,比“晴王”更狠的奢侈水果多了去了。
1
比如在另一种葡萄“浪漫红宝石”面前,“晴王”都显得“亲民”了。
这种葡萄是日本石川县开发出的一个高级葡萄品牌,得名于其外皮的红宝石色,其个头硕大,单粒重量约半两左右,果肉多汁,甜度惊人,价格自然也令人咋舌:最低档的售价折合人民币3500元/串(700克)!
而其中的上品售价更是远超同等重量的纯金!
最夸张的一次是在2019年7月9日,日本中部金泽市中央批发市场的拍卖会上,
据悉,该葡萄的果实直径均超过3.1厘米,甜度达到18,这相当于一杯全糖的珍珠奶茶了!
更离谱的是,这串葡萄吸引了日本40家葡萄产商竞拍。
听起来很夸张,但在日本只是常规操作罢了。
除了葡萄外,各种瓜在日本更是极致夸张,那可真是“瓜皮、瓜粒子都是金子做的”!
在一些顶级米其林评级的日料餐厅,通常会给客人提供一种奢华的餐后水果:夕张蜜瓜。
这种瓜产自北海道夕张市,因其灰绿色果皮覆盖细绳状的均一网纹,也被俗称为“网纹瓜”,外形匀称,一般单果重1.6—1.5公斤,甜度也超过16。
单果平均价格超过1000人民币,顶级瓜单果价动辄万元!
目前最高成交价为2018年5月22日在札幌市中央批发市场以320万日元(一对)的天价成交,折合人民币要8万块一个。
除了蜜瓜外,日本的西瓜更是会让华强连呼“what’s up”。
同样还是北海道出产的田助西瓜,以其黑色外皮著称,同时也具备一种特殊的甜味,口感爽脆,肉质饱满。
一公斤均价大约1500人民币,平均单果价格高达5000块人民币,超过夕张蜜瓜。
不过,其上等品的拍卖价倒是“便宜”一点,平均成交价均在50万日元(2.5万人民币)左右,最高纪录是2008年的65万日元(3.2万人民币)。
日本西瓜还有各种“异形果”,比如香川县特产方形西瓜,呈正方体,单果价格1万日元起(500块人民币)。
除此之外,还有心型西瓜、金字塔型号,单价则超过2万日元(1000块人民币)。
不过这些西瓜都是在透明的塑料容器中培育而成,味道普遍寡淡无味,可谓“强扭的瓜不甜”,所以,这些瓜大多数时候用于店面的装饰或者送礼。
另外,日本还有诸多令人咋舌的奢华水果:20万日元(1万人民币)一对的宫崎县“太阳之子”芒果、单果高达3000日元(150人民币)的佐贺县唐津白色草莓!
或许你会以为上述那些不过是特例,中国不也有像一斤上千,单颗均价超过100的挂绿荔枝吗?
但是,看看日本超市里的水果均价,也实在不亲民,比如普通西瓜也折合人民币170一个;橘子10个35;香瓜一个要60,苹果、桃子、梨一个均要12。
当然一定会有人说:“在日本赚日元,花日元了,你折合成人民币就没意思啦!”
诚然,日本人均工资是超过中国,可要是你看看和日本收入相近的其他发达国家,就会发现日本水果价格在其中也是鹤立鸡群般的存在。
而且,日本特殊的文化及国情也注定了水果本身没办法太亲民。
日本的国土面积虽然说不算太小(37.8万平方公里),但其中超过71%是山地丘陵地区,平原不到30%,可利用的耕地就更少了,加上其数倍于中国的人口密度和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也让日本自古以来水果种植面积、种类少得可怜。
因此,对于日本人来说,水果古时候就和“高端奢侈”挂等号。
在江户幕府时期,水果就被作为怀石料理(高端日料)中“水物”(即餐后甜点),也是贵族、武士阶层之间的赠礼,平民阶层别说吃了,可能一辈子都不能闻一下。
可以说,日本的水果已经是阶级划分的重要标签,赠送水果之举在日本属于一种贵族文化现象,水果=奢侈品在日本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日本的单个水果礼盒)
此外,日本还有许多专门的奢侈水果店,里边卖的是水果一个赛一个稀有,售价比许多奢侈品店还奢侈,这种现象在其他国家很难看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奢侈水果店当属千疋(yǎ)屋,这家开办自1843年的老字号的创始人就是一个武士阶层。
千疋屋很早就将自己的目标用户定为贵族、富豪,并在日本刚刚向欧美开放之初,就想方设法从欧美引进更多高端水果以取代本土水果,并开发出了世界最早的“礼品水果”概念。
他们设计出了许多看着高端奢华的包装盒,以应对诸如婚礼、葬礼、探病等不同的送礼需求,强调“礼重情义才能深”。
这一系列操作让富人阶层们十分受用,千疋屋慢慢地培养出了一批忠实顾客。
等到二战后,欧美奢侈品文化风靡日本,千疋屋立刻效仿爱马仕、LV等品牌的导购精英,每卖一个水果,店员就会用兼备恭敬的态度询问客人各位问题:您具体哪一天,哪个时间段吃?喜好什么口味?食用者的大致年龄、性别等等?适用于什么场合?
在得到相应的答案后,店员们会细心地按照客人的要求做相应的包装,并会详细告知各种保存、食用方法,比如什么在哪一时刻打开,能够达到果品的最佳赏味之类的。
千疋屋还从西餐中的水果装饰里发现灵感,在1887年创立了日本第一家“水果餐厅”,店内只供应各种鲜榨果汁和切片水果,算是世界上第一个把果盘玩出花样的。
如今,千疋屋在日本也只开了11家店,而且每开一家都要对开店者进行重重考核,其苛刻程度堪比《寿司之神》里小野二郎的水准。
诸位,看到这儿是不是有一种熟悉且冲鼻的味道,没错,这就是“匠人精神”呀,把吃水果和吃高端料理一样,放眼全球,好像只有日本人做到了,而且成功了。
更诡异的是,曾经许多日料都是不亲民的,包括肉食、白米饭之类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普及全民,但唯独水果,其身上的那种阶级划分属性至今没有完全散去。
按如今日本人的平均薪资水平来说,当然买得起水果,但若加上其他日常开销以及其独特的文化,水果便不会成为多数人的日常必需品,这也是为什么在日本,我们很难看到捧着半个大西瓜大快朵颐的场面。
普通的日本人买水果就和我们买甜点一样,按个来买。
更关键的一点是,日本各地搞出的所谓“水果拍卖”本质上和商品买卖关系不大了,而是作为“日本农业研究和发展成果的象征”,政治意味明显。
此外,就是这些高端水果在种植过程中,进行的旨在“提高成本”的干预,是的,你没看错,专门为了提高成本而提高成本。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上文提及的“浪漫红宝石”葡萄,它的是日本石川县农业综合研究中心从1996年开始,历经14年心血,花费了巨大的成本培育出来的。
为了这个葡萄,研究中心先种植了400粒“藤稔”葡萄品种,到最后,只有4棵结出了红色果实,经过反复调研,其中色香味俱佳,且最易栽培的一棵被选中,后来就变成了今天市场中出现的“浪漫红宝石”。
而那些昂贵的西瓜也是每一个都专门套上相应的模具,并做了专门的编号,种植是怎么麻烦怎么来,这样人工成本上去了,水果自然不会便宜。
另外,日本农林水产省还建立了世界上最完善的“水果品质评级系统”,这其中包括了“G-class、秀、特秀、PREMIUM”等多个不同等级,而“浪漫红宝石”便是最顶级的 PREMIUM 一档。
说白了,这水果这么奢侈可是国家权威认证的,你卖便宜了那是不合规的。
但是,上述依然无法解释为什么日本水果普遍都贵,压根不存在“亲民”的便宜货,因为其他种类的日料既有各种XX之神的“匠心之作”,可也能买到比中国价格都低的便宜产品,唯独水果就是不肯接地气,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就得说造成如今日本的畸形农业模式的始作俑者——日本农业协会(简称“日本农协”或JA)。
2
日本农协最早可追溯到德川政府刚刚倒台的1870年代。
彼时的日本学习德国的信用组合制度,在农村积极推进建立协同组织(即合作社)。
这种“同业组合”主要存在于茶叶、蚕丝业,由农民和手工业者自发组织,从事产品和生产资料的销售、购买以及生产资金的相互融通。
在1898年,日本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合作社的法律——《产业组合法》,对合作组织予以扶持和鼓励,其宗旨即:在生产生活中本着互相帮助的精神,将各农户、团体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建造更美好的社区。
到1920年代后,全球大萧条重创日本农业,日本政府为应对世界性经济大萧条引发的农业恐慌,开始通过行政干预和指导,得以实现产业组合。
1933年,出现了“全国稻米销售购买组合联合会”、“全国产业组合制丝联合会”和“大日本柑秸销售联合会”等行业组织,这些组织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期合并为“农业会”,积极为侵华日军筹集大量物资,为日本的侵略扩张事业助阵。
日本战败后,“农业会”被取缔,而彼时日本爆发饥荒,粮食储量大幅度下降,价格上涨,许多人饿死。
新成立的日本政府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地主与农民之间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1946年制定《农地改革法》,政府从地主手中收买土地,再以较低价格卖给佃农,从而确立了战后日本农业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
此外,当时的吉田茂政府还意识到,传统的家庭大农场也是阻碍日本农业现代化的顽疾,必须进行改革。
(吉田茂和麦大帅)
在此背景下,日本于1947年7月制定了专门法律——《农业协同组合法》,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农协,简称JA。
农协的运作实施会员制,分为“正式会员”和“准会员”,农民可以加入,非农民也可以按照农协规则缴纳投资金加入。
日本农协的宗旨是:农民出资、农民管理、农民利用、农民享受。
这对于受了千百年压迫的日本农民阶级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纷纷踊跃加入。
截至1950年,已有超过99%的日本农民加入农协。
客观来说,农协的建立初期,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极大缓和了社会矛盾,并有效保护了小农和小工商业者的经济利益,同时还加强了广大中小产业者自立互助的产业组合。
对于日本农民来说,农协解决了诸多难题,自己只需要负责种东西就行。
而农协将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收集起来,进行集中贩卖。在销售过程中,为了调整供需和提高附加值,农协还要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筛选。
此外,农协还提供包括肥料、农药、饲料、农机具,甚至食品、日用杂品、耐久性消费品等生活、生产资料,这些东西的售价都很优惠,唯一需要农民回报的就是“只能通过唯一的农协渠道购买”,并“接受农协的指导”。
也就是这两个要求,开始衍生出诸多问题。
因为日本农协基本100%垄断了日本农业的话语权,如果讲良心还好,一旦想动点歪心思,农民毫无还手之力。
首先就是在销售渠道和定价权上,农协从最初“顺从”农民,逐渐开始指手画脚,到了最后,农产品卖多少钱,具体种什么,种多少完全是农协说了算。
农协的干预导致日本农产品进入了一个违背市场规律的“高价状态”。比如,在粮价上,日本大米价格是泰国的9.5倍。
这让无数民众怨声载道,哪怕是许多坚信“生土不二”的理念的日本人都开始去买外国米了。
于是,日本农协想方设法推动政府提高对进口大米的关税,并拒绝向美国、中国、东南亚等地完全开放农产品市场,也消极对待相关自由贸易协定。
这番操作很快让进口大米的价格也上涨到与日本国产大米一样,来保护日本农民的“权益”,至于上涨的成本只能靠普通消费者买单了。
但日本农民得到利益了吗?不见得。
从80年代开始,日本农协对于农民生产资料逐渐开始低价采购、高价卖出。
日本水果的上市过程十分繁琐:首先是果农卖给农协,并在进入批发市场之后,经过拍卖销售给经纪批发商、零售商、中间商、超市餐厅等大宗消费场所进行销售。而经纪批发商可将水果销售给水果加工企业得到加工产品如饮料、罐头后再销售给超市与饭店等,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
等产品到了消费者手中时,已经远远超出采购价,假若农民想直接委托批发商进入批发市场则会受到打压,最终不得不妥协。
更憋屈的是,日本农民连具体的种植计划都没有任何话语权。
打个比方,前边说的那个“阳光玫瑰”之所以在中国价格大跳水,就是因为在两年时间内国内疯狂种植,产量大幅度上升,价格也从100元/斤跌到了10元/斤。这就是市场效应,没有人为干预。
为了维持“高级感”,农协不断洗脑农民,打出所谓的“减产提质”口号,不但严苛限制种植量,甚至还出台多种规则,派出“专家”核验,如果有不符合标准的,一律勒令烂在地里,不准在市场流通,甚至不准随便赠送给亲友。
(日本农协连煮饭方法都要制定严苛规则)
这些规则极为苛刻,使得果农种植的多半作物最终都白白损耗。
就这样,日本水果产业在农协的强力介入下,越来越畸形。
至于进口水果则被农协压得死死的,一直到1980年代末,进口率都不足20%,即便在新千年后大幅度增加,也一直在50%左右徘徊,这对于一个本土生产条件先天不足的国家来说实在是不可思议。
可农协这种行为,日本政府却听之任之,除了其中巨大的利益纠葛外,就是选票了!
3
日本的选举制度在 1994 年改革以前,采用的是介于大选区和小选区之间的中选区制。
随着日本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使得日本人口分布呈现大城市高度集中的特点。在中选区制下,城市与农村的选民人数相差很大,同样一张选票在不同选区所代表的价值也就不同,这就是所谓的“一票的格差”。
(安倍生前和农协官员会晤)
简单说就是农村的选票能够选出较多的代表,农村的选票价值高于城市选票。在 1994年选举法改革之前,农村的 1 张选票平均相当于城市的 5 张左右,农民选票的价值在选举中占据重要分量。
为了解决“一票的格差”问题,1994 年日本进行了选举制度改革,从原来的中选区制改为小选区和比例代表制相结合的混合选举制; 但即使改革后农民选票权重优势缩小,城市选票和农村选票的价值差仍然很明显,平均 1 张农村选票还相当于城市的 3 张左右。
也就是说,当前日本选举制度仍然有利于农村选区,也导致哪个执政党上台,都会把重心放在农村,而作为战后独大的自民党更加与农村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而日本农协长期以来客观上形成了对农村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全面垄断控制,以及基层农协自下而上服从组织的指导和监督的原则,使得农协在完全掌控了日本农村的话语权,并让农村保持高度稳定性,无论日本国内外发生什么巨变,日本农村“群体性治安事件”,维稳成本几乎为0。
而农协仗着自己是农村唯一垄断组织的优势,可以堂而皇之打着“维护农民利益”的幌子获取政策优惠。
可对于广大日本农民来说,如果农协损害自己的利益,该去找谁说理呢?
没有!他们只能任由农协摆布,亦如他们的祖辈被武士阶层压迫上千年一样,再度进入轮回。
日本农协用什么“匠人精神”把水果纷纷“匠心化”,杜绝了物美价廉的水果流向日本普通消费者,导致整个水果产业都呈现出极为畸形的“高价化”。
要知道,一个合理的产业应该是多元化的、分层次的、面向不同消费人群的。
(被称为“寿司之神”的小野二郎给安倍和奥巴马做寿司)
西瓜应该有低价位的西瓜,也应该有中价位的西瓜,也应该有高价位的西瓜。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来提供相应的“产品”。这样才是合理的产业发展模式。
水果不是奢侈品,是农产品,把水果完全奢侈品化,这不是畸形是什么?
可就是这种畸形制度早就的畸形产物,这些年依然有大量人吹捧,我们的确该“反思”一下了!
温铁军 侯宏伟 计晗:《日本高米价背后的农协垄断及其政党联系》
知乎:狼天行VVL、吴兴威VVL
B站:赛博供销社
雷安琪:《日本天价水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珍荷:《探秘日本天价水果拍卖》
耿艺,叶童,高琦,胡桂娟,薛友林:《从日本水果流通中得到的启示》
周圆圆:《日本水果有多贵》、
商智库:《日本最贵水果店:像卖珠宝一样卖水果》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3000日元等于多少人民币的相关解读》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ccv168.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