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问题

大家好今天来介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数据》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问题的相关问题,小编就来给你解答一下,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我国留守儿童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对策

我国留守儿童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对策:

问题:

(一)人身安全存在隐患

青少年主要是在家庭与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只有双方相互配合,他们才能获得一个相对健康的成长环境。由于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较低且大多胆小孤僻,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安全防护能力有限,加之父母远在他乡,学校监管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于是社会上的“混混”常把他们作为猎物,有的伺机敲诈钱物(大多为吸毒者所为),有的教唆甚至逼迫他们寻衅滋事,还有的社会青年对留守女童实施性骚扰,性侵犯的事件发生在留守女童身上的并不是少数。同时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溺水、中毒、车祸、等意外事故的相关报道比比皆是。

(二)学习成绩不理想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者仅占10%,绝大多数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

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本来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留守儿童出现学习观念淡薄,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些留守儿童因学习成绩差被老师忽视或被同学讥笑,由此倍感受到冷落和打击,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对学习感到厌恶和害怕,经常逃学,被老师和同学批评后更加不喜欢学习,由此形成恶性循环。部分留守儿童甚至出现早恋、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现象,“双差生”绝大部分产生在留守儿童中。

(三)不良习性易沾染

留守儿童在成长发育、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得不到积极有效的指引,受年龄因素、社会经验的影响,对于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判断,非常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和被不法分子利用,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对于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诱惑,一些原来学习、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还不错的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由于在我国农村地区,社会文化相对单一和落后,孩子缺少必要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及公共设施,有些留守儿童开始沉溺于网络,沾染了不良习性,以致道德和纪律意识滑坡,严重的会影响他们人格的正常发展,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四)与监护人的情感交流沟通存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情感交流沟通很少。监护人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密切联系者,自身也受到了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的诸多困扰 且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与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年龄相差的悬殊,使得他们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认识和心理代沟。祖辈监护人对后辈的心理和思想观念不理解,后辈也不愿意跟老人沟通和交流。有调查表明,83%的留守孩子与祖辈监护人关系紧张有时候甚至顶撞祖辈、我行我素。[2]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很难在亲朋家中产生归属感,感觉总是寄人篱下,与亲友监护人存在着巨大的心理距离。更多的儿童都是从同龄伙伴处寻求安慰,部分儿童选择封闭自己,造成了性格上的孤僻或心理上的压抑。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有心事时不太愿意与监护人诉说,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监护人不能理解自己,另一方面是因为监护人忙于家务,无瑕顾及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五)日常生活质量下降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

首先表现在饮食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及其节俭。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吃好是不敢奢求的,只求填饱肚子,营养搭配往往跟不上。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

其次表现在身体健康方面,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通常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导致病情加重。同时,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的卫生状况也令人堪忧,笔者在实习期间发现,多数留守儿童不注意个人卫生,不勤洗澡换衣服,蓬头垢面。这些都给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埋下巨大的隐患 。

再次,家务负担变重。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六)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和社会环境使得留守儿童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留守儿童所处的经济、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制约直接导致其接受教育的水平普遍不高。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导致打工收人偏低,父母收入水平低致使子女教育投入不足,最终不利于子女享受教育机会和资源。社会和学校教育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投入不足,难以对其家庭教育缺失形成有效补充和替代,导致留守儿童群体的低教育水平结构。由此,“低教育水平”在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内部形成代际恶性循环。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对外界新事物基本没有接触机会。同时在打工文化盛行的山区充斥的“读书无用论”使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没有长辈或老师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抱有中断学业与父母走上打二道路的想法。山区的农村学校受限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水平等因素,难以针对留守儿童群体提供有成效的教育和特别关爱,难以补足留守儿童学业发展的条件缺陷。因此,在农村地区学校流失的学生中间,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在外打工的占很大比例。

对策:

1、把孩子带在身边共同生活。如果家庭条件允许,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共同生话。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和谐家庭的氛围可以最大限度的弥补孩子曾受伤的心灵,父母的阅历直接影响孩子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因而,作为父母要对自己的责任有充分的认识,同时也要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要进最大的可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有自己的爸爸妈妈的属于自己的家。把曾留守的孩子带在身边生活,让他们时刻都能感受到来自于父母的关心与照顾,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弥补孩子受伤的心灵,也能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波动,纠正孩子不正确的行为倾向,把孩子的不良行为扼杀在摇篮之中。

2、增强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与反馈的过程,沟通的目的在于寻求思想和情感的通畅。[10]农村的家庭安装电话后,会给父母提供更多的与孩子沟通的机会,使父母在有限的条件内对孩子有更多的了解。同时父母也可以选择书信的形式与孩子沟通。有些话、有些想法孩子在电话中可能无法说出口,但他们可以借助书信的形式表达。书信可以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可以锻炼孩子的语文写作能力、也可以缓解孩子内心的焦虑,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应对策略。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切忌每次只关心孩子的学习,要了解孩

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提供说出内心想法与愿望的机会,正确的指引、教育孩了的思想,把不良行为的种子扼杀在摇篮里,要把分离带给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3、创造与孩子团聚的机会。美满的家庭对留守儿童来说是最渴望得到的。作为父母应尽力创造和孩子团聚的机会。父母中的双方或单方可以利用法定的节假日回家与孩子团聚,可以和孩子共同庆生,也可以在寒暑假时把孩子接到城里生活。这样可以减少与孩子长期分离的时间,减少孩子的被抛弃感,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提前感受城市里的生活。

4、可以多寄些礼物给孩子,但不要给孩子寄太多的钱。 调查发现,77.3%的孩子希望在过生日时收到来自父母的礼物,[11]说明他们内心最渴望来自父母的关爱,所以,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给他们买件礼物, 孩子会体会到父母的浓浓思念之情, 当然就不会有被遗弃感。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不少家长为了在感情上补偿小孩,只知道给小孩寄很多零花钱,他们中很多错误地认为只要给孩子寄更多的钱, 让孩子生活得更好, 就是对孩子负责相反, 这种做法会养成小孩好逸恶劳, 大手大脚花钱的不良习惯, 这对小孩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

5、寻找合格的“代理家长”。有的父母可能由于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必需两人同时出外。这时候,父母不要图省力、省心,甩给老人照顾了事,父母应该就孩子的托养问题认真仔细地考虑,因为这可能关系到孩子将来的命运前途,一定要慎重!建议在自己的亲戚中,可以将家庭和睦温馨,托养家庭的孩子性格良好,学习上进,家庭中成员能辅导孩子的作业的家庭作为首选对象。条件好的也可以寻找孩子的老师为代理家长。父母要定期(最好一周内一至两次)与托养家庭及孩子联系,询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让孩子真切地体会到来自远方父母的关心。同时。父母要适时对托养家庭表示感谢,及时将孩子的生活费寄给托养家庭。

6、在孩子的幼小阶段和发展关键期,父母尽可能不要长期外出,或者至少留一方照顾抚育孩子。因为年龄越小越需要父母的呵护,对父母的依恋越强烈。虽然年龄很小的孩子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愿望,但更能感觉到父母远离后的亲情缺失,更容易因此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而且儿时的痛苦经验会影响其以后的成长,这种伤痛甚至会伴其终生。处于一些发展关键期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关怀,比如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由小学到中学的过渡阶段,孩子即将参加高考等这些关键时期,父母应尽可能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共同起去面对人生的重要转折。

7、父母应增强自身的教育责任感和教育意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根本对策,就是要给他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即建立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这个作用其他人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还是要从留守儿童的父母身上入手。要转变留守儿童的父母的教育观念,让他们知道教育不单单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家长也是教育的责任人,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互相配合形成合力。要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教育责任感和教育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必须在防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上起主要作用。

申诉已通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对策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对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迅速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为了增加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户口、住房、上学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从而出现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些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怎样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当前社会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乡间的差距也渐渐拉大,越来越多的农民青壮年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来到城市打工,而把他们的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随之而来,在广大农村也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因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一些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据调查,这个群体的人数在不断壮大,并且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人代为抚养以及自我监护的,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孩子。”进一步细化为“年龄在6~16周岁,寄留时间累积超过6个月的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近三成留守儿童的家长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以上。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79.7%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儿童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一、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

  1.留守儿童一般生活状况

  留守儿童多产生于中西部地区贫困的农村,由于家中经济困难,在吃、穿方面条件较差。由于缺乏身体所必需的营养,生长发育较慢,个子小、常被同学欺负,因此,易产生自卑心理,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易产生孤独感甚至是被遗弃感。

  2.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摇篮,儿童的成长受父母双亲的直接影响,家长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他们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心理状态、行为方式都是从孩提时养成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品质和生活习惯,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它能保证学校教育的效果并且更能促进个体的发展。学校教育着眼于一个班级的全体,而对个体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家庭教育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关注到个体儿童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见面机会少,父母将他们交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照看,甚至有的儿童长期无人监护。由于父爱母爱缺失、与父母缺乏联系沟通、监护人素质低下且教育方式不良等原因,致使一些留守儿童产生了孤僻、内向、骄纵、霸道等不良心理问题。

  3.学校教育缺乏关注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增长知识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主战线。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他们大多寄宿在学校。如果学校和教师真正关注留守儿童,注重对留守儿童健康身心的引导和培养,就会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反之,若在活动中对他们表现出的勤奋和认真视而不见,则会给儿童的心灵造成一定的伤害。学校和教师能否及时发现并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一些困难,也成了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事实证明,很多教师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情况了解不够、关注不多,使儿童逐渐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在教师那儿得不到表扬也就越来越不自信,再加上学习的压力,他们慢慢变得自卑、易焦虑,影响自身的身体健康并最终影响到自身的生活和学习。

  4.儿童的阶段特征

  艾利克·埃里克森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理论家。他提出了人格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他认为人格的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个体的发展贯穿于人生过程的全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阶段性,而在不同阶段都有特定的环境、目标、任务和冲突,正确地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使个体得到好的发展。埃里克森把人发展的整个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而我们所界定的留守儿童是处于6~16周岁的儿童和少年,对应而言,就是其中的第四个阶段(从六岁到十一、十二岁),也称为学龄初期,和第五个阶段(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也称为青春期。第四阶段学龄初期的重要事件是入学,发展危机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儿童在这个阶段初入学校,由在家庭环境中的日常生活和游戏玩耍转为在学校环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如果他们的努力和学业成绩能受到教师的关注,

  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第五阶段青春期的发展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生理方面快速发育,第二性征显现,但心理方面还不成熟,若不正确引导,自身的好奇心、无知和冲动会带来一些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如果这个阶段发展不健康,就容易产生抵抗社会的心理,甚至犯罪。由此可见学龄期和青春期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至关重要,而留守儿童在最重要的时期如果得不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也没有有效的心理沟通,就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我们从新闻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关于留守儿童犯罪的案例,数据也显示,在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的未成年人案件中,留守儿童的案件占到总数的四成。

  二、对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只是靠外出务工人员或留守儿童单方面就可以解决的,应该由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环境,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方面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农民尽量能在本地就业或打工,能真正的富起来,这是最根本的方法。另外,要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体制,让农民工子女也能在城市上学;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和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成立专门机构关注留守儿童的情况;与学校联手合作,建立留守儿童帮助系统,完善留守儿童的档案,明确监护人,时时加强关注;加强宣传力度,呼吁人们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与有关部门人员共同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2.学校、教师方面

  学校要建立专门的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工作室,发现并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排解他们的忧愁,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积极给予帮助,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自信、自立、自强地面对生活和学习;建立留守儿童帮助系统,完善留守儿童档案,教师要定期家访,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加强与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和联系,让家长在外打工的同时也能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及早发现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要提高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辅导人员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团体辅导,对一些出现心理行为偏差的留守儿童进行个体辅导;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一些孤僻的儿童多发言、多锻炼,使他们融入集体,丰富他们的生活。

  3.家长方面

  父母尽可能有一方留守照顾孩子。外出务工的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有效沟通,多打电话,多回家,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主动询问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给予子女来自父母的关怀;要加强与留守家中的监护人和学校、教师的联系,了解子女近况,共同配合解决问题。

  留守的监护人同样要提高自身素质,多给予留守儿童关心和爱护,而不是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灭,要经常了解他们在学校的近况;加强与学校的配合,对儿童出现的心理或行为问题早发现、早纠正;为留守儿童提供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儿童能安心于学习。

  4.留守儿童自身方面

  留守儿童首先要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增强自身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有了困难要主动多与父母、监护人进行沟通,寻求安慰和支持;加强与教师的联系和交流,多参加班内、校内活动,让自己多交朋友,融入集体。留守儿童要努力为自己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学、教师、亲戚、兄弟姐妹、邻居、亲戚等人以及班集体保持密切的联系。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积极向他人寻求帮助。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才能保证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胡昆,丁海燕,孟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

  [2]唐开聪.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弹性、学业拖延的关系[D].广州大学,2012.

  [3]骆鹏程.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7.

  拓展阅读: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孤独无靠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说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为此,我们根据以上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其分析和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了解,为了更好地让那些留守儿童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提出了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容易出现叛逆心理

  在农村中比较调皮并且“突出”的学生中,留守儿童是占绝大多数。低年级的学生主要的表现就是上课迟到、早退、不按时完成作业,等到高年级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叛逆心理,经常与老师顶撞,不服从学校的教育,甚至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

  出现厌学和自卑的心理

  现在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会初心行为习惯比较差,对上课和学习没有兴趣,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甚至比较孤立不愿意与别人交流,自卑心理非常的严重,因为对现实生活觉得非常的空虚无聊,就会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当中,当没有钱去上网的时候,就会出现偷窃、勒索的行为。

  性格内向孤僻

  因为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缺少父母亲爱的教育和滋润,许多留守儿童就会长期处在于自我封闭的状态,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并且更不愿意与代监护人沟通,就会长期的沉迷在电视、电脑当中,有时候留守儿童更愿意去和小动物诉说自己的心情或者烦恼,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不愿意与人交流和沟通,口头的交际能力减弱,性格变得十分的内向和孤僻。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表由于受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所迫,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过早地,品尝生活的艰难。,一方面,出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他们在情绪方面极其不稳定,固执、孤僻、为人处事不合群、多疑敏感,以致同周围的人关系紧张.甚至仇视一切。另一方面,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过早地开始思考一些对他们而言太过沉重、太过成熟的人生问题.如“我们为什么这么穷?怎样才能挣许多钱?”在经历了生活的贫困到父母的离别到生活的改观的一系列过程后,孩子的心理变得比同龄人敏感、早熟。部分孩子在父母双方外出后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在一段时间里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代理监护,这些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但终究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他们有心事无处说,只能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这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没有父母的关爱,他们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参与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甘心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这样.交往问题就导致其它心理问题,面对一些的孩子就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等性格。留守儿童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没有父母的在身边呵护,形单影只。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留守儿童有种被遗弃之感,久而久之.他们便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另一方面.他们总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原凶,父母才离家外出,所以陷入深深自责之中.这样也导致极度自卑。面对生活和学习的问题和困难,他们没有求助的对象.不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有父母的指导,而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出现错误和问题后,他们会后悔不已,缺少自信心。解决方法: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还要依靠广大留守儿童的父母做出更大的努力和牺牲。父母双双离开孩子的时时间应该尽量的晚一些,最好是能够在小学高年级之后,或者至少留一个人在家中。有了家长的帮助.孩子才能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才会充分体会到自己在父母心日中的重要地位,才会克服他在早期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建立自信,走向正常的社会化道路,同时,父母离开家庭后要和孩子保持联系,不要把教育子女的义务全部扔给祖辈。在满足儿童物质方面要适可而止,可以经常给孩子一些表示爱意的小礼物,而不能只是金钱的满足。在寒暑假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可以加强亲子联系,也能让孩子接触社会,体会父母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学校和教师应充分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农村小学宿舍条件普遍很差,很多学校没有寄宿条件.政府应加大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给他们以家庭教育补偿,教师在辅导学习和生活中,应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多发现和鼓励他们的优点,对他们的缺点多一些忍耐和宽容,在课程设置上可以相应地增加心理健康课程和情感教育课程,而不应只把目光放在那儿个考试科目上,还应建立生活指导制度,配备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给留守儿童以生活方面的指导,增强师生之间的了解。对目前的农村学校而育.这可能有很大的闲难。无论是师资还是经费都有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力度。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数据》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问题]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