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湖北特产豆丝图片

如果要我给最喜欢吃的黄梅地方美食排个名的话,豆粑可进入前三。从小到大,只要家里煮豆粑吃,我没有少于三碗的,大碗!

豆粑其实不只黄梅有,红安也有,只是这边叫饼折或豆丝、豆折,武汉也有,叫豆丝。这个,应该算是湖北的地方特色食品。

以我的经验,豆粑最好吃的烹饪方式有二。

其一就是作为主食直接煮来吃,不要任何作料,放适量油盐再加些青菜便足矣。豆粑是晒干收藏,要吃时提前抓一些放水里浸泡得松软了,冷水下锅开水下锅都没问题,加一块高粱粑同煮,味道也很好。煮到汤成糊状,热气腾腾地盛上一碗,热呼呼地吃一口,再夹半块红通通的腐乳或几根辣萝卜条佐之——唉,人间是多么值得啊!

另一种方式就奢侈一些,也更为难得,就是把新鲜出锅还没切的豆粑撕成小块或煮或炒以煮为主,着实好吃,只可惜,这样的口福只在烫豆粑当天才有。

小时候,每年秋冬季节,家里都会烫豆粑,不只我家,印象中全村没有哪家是不烫豆粑的。豆粑主料是米和绿豆混合,提前磨好一缸浓浓的浆,乳白色。烫豆粑是乡村人家的大事,制作当天,大人是要忙到深更半夜的。用大锅,锅里不记得要不要放油,舀一大勺米浆往锅里一旋,用一片干净的大蚌壳的背面,迅速把米浆均匀糊成直径一尺左右的大饼,一面稍熟立即翻面,两面熟了,快速从锅里抄底捞出来,甩到旁边一个干净的竹匾里。这一张豆粑就烫好了,浆调得好、火候好、手法快,烫出来的豆粑就一张张的不会破,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烫出来的豆粑很容易弄破。

网上视频截的图,原来大家都是用蚌壳烫

刚出锅的豆粑虽然没油没盐,也是很好吃的,有那种诱人的米的香味。一般第一张豆粑都会让围在旁边的孩子们撕来吃了,大人们也会一起品尝头锅豆粑。烫豆粑的欢喜,主要在开头和结尾时,中间还是很单调的。父亲在灶上烫,我们烧火,母亲卷豆粑、切豆粑,我长大些后,也负责卷和切。烫好的一张豆粑,放冷后就会卷起来,切成圈圈状的豆丝,也有的当晚不切,只卷好,第二天再一起切。切好后,摊在大竹匾里放在太阳下晒得干干的,收藏起来,要吃的时候抓一把煮了就是。从前豆粑是主食,现在多当菜。

每次烫豆粑,大人们都会准备夜宵:最后两张豆粑或者中间弄破了的豆粑,会在辛苦工作结束后,一起煮一大锅新鲜豆粑吃,一般就只加些白菜,如果有腊肉什么的,那就泰实了!我们小时候,家里烫豆粑那天,在最初的兴奋后,深更半夜强撑睡眼前舂后仰守在灶前,就是为了吃上新鲜的煮豆粑。有时实在太困了睡去,大人还会叫醒吃,醒不过来没吃上,第二天会懊恼得很。

网上很多人记录关于豆粑的事,看来是共同记忆。

煮新鲜豆粑还有豪华版的,我吃过一次,我父亲也多年念念不忘。烫豆粑用大灶,火烧得旺,灶膛里烧得红红的。有一年,家里烫豆粑时,割了肉,把肉切成块,放在一个砂罐里,上面反盖上盖子,直接煨在灶膛的火灰中,豆粑烫好后,砂罐里的肉早已煨得烂熟,从火灰中掏出来,还没揭开盖子就闻到香,盖子一打开,真是整间屋子都盛不下的肉香啊!那天晚上,全家就是用那个肉汤煮的新鲜豆粑,加一把青菜,好吃得到灵魂里去了,感觉吃的时候人都是恍惚的——估计确实是恍惚的,一来烫完豆粑已经是深夜,人在半睡半醒中;二来迷糊中突然吃上这么好吃的东西,怕还有做梦似的不真实感。我不止一次想过,什么时候能复制那天晚上的极品美食,却是再也不能。别说材料、器具、烹饪方式不复从前,人也是。吃这样的东西,还得是一大家子父母子女老人围在一起吃,才能更增其味啊。

——能被时间永远带走的人和事,都是没有办法复制的。莲花岸老家低矮狭小的老屋、爷爷奶奶父母兄弟,左邻右舍端着一碗豆粑呼呼啦啦在门口边吃边聊的乡亲和小伙伴们,都已经在时光中消的消散的散了。时间端走了我的那碗豆粑。

已经几十年没有见过烫豆粑了,吃倒是随时可以吃到。晒干的豆粑,市场上很容易买到,新鲜豆粑,是一些餐馆的特色菜。我家乡吃豆粑以煮为主,现在在外面吃到的豆粑,以炒为主,比较考手艺。

虽然总觉得现在的豆粑味道不及从前,常常怎么煮也糊不了汤,但即使这样,每次只要煮豆粑吃,依然是不可能少于三碗的。

不说了,明天去买一袋回来。

抖说黄梅:

抖说黄梅1:抖说

抖说黄梅2:抖个把戏

抖说黄梅3:一边走,一边消

抖说黄梅4:伢落斯

抖说黄梅5:变瓜,以及我的绰号们

抖说黄梅6:接新嫂呐

抖说黄梅7:砖是从田里切出来的

抖说黄梅8:腐儿豆食说咸菜

抖说黄梅9:黄梅乡村传统年味

抖说黄梅10:曾经的年夜饭

抖说黄梅11:看你往哪里逃!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