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关于米的零食

我有多迷恋米做的小吃呢?

米粉不用说,肠粉痴迷,米做的油粑粑、糯米糍等都是心头好。什么都没有,饭锅里白米饭也能吃两勺,就喜欢这种粘粘的感觉。

分析原因,还是童年记忆。

我小时候由外婆带大。外婆是典型的湖南涟源女子,漂亮贤惠能干,特别宠爱孩子。困难年代,外婆每餐省下自己的饭给长身体的妈妈吃,因此即使经历了饥荒年代,妈妈一直是高大健美型。

在那个年代,让孩子吃饱是家长们的最高要求。

1963年,妈妈中学毕业分配工作时,首选粮食部门,曾经在饥荒年代饿到全身浮肿的外公固执地认为在这里工作妈妈至少不会饿着。妈妈找对象时,正是军人荣耀时代,相亲时,外婆看爸爸军装是四个口袋,几乎不识字的外婆也知道这是当官的,能给妈妈好日子,当即答应。爸爸妈妈三个月就闪婚。

靠着爸爸还算高的工资,我们的童年还算体面。虽然长年穿外婆做的布鞋和布衣,但是偶尔我也会穿上爸爸从上海出差买回来的皮鞋,从北京出差买回来的粉色灯芯绒外套。

外婆想方设法给我们过得好一点。小时候,我没有喝过牛奶,母乳后就是各种米制品,米汤、米糊、米发糕等等。

最简单的米糊一直是我心中最美味的。米磨成细粉,铁锅里放少量水,小火,米粉在锅里和成膏状放一点点盐即可食用。有时,外婆会用油煎一下米膏,煎出一层薄薄的锅巴,黄黄的焦焦的,太好吃了,以致我在未来岁月里喜欢一切锅巴,饭锅里的锅巴,煲仔饭里的锅巴,就连菠萝包的那层壳也爱不释手。

外婆还会带我去买杯子糕吃。那些铺子都是开在老房子里,木门一扇扇的,白天卸了晚上再装好,小小的我经常就站在铺子门前,看店家做。我特别迷恋手工制作的食物,也许都是这时候种下的记忆。

粳米浸水磨成浆,再加老料发酵后,加少量白糖,用一只只小碗定了型,上锅蒸笼蒸。

最爱蒸熟揭开蒸笼的那一刹那,热腾腾的雾气顿时弥漫开来,杯子糕的香味扑面而来,我心立时荡漾出蜜来,嗓子里都要长出手来。眼巴巴地看着外婆从店家手里接过热腾腾的杯子糕,看着外婆吹冷一下,揪下一块塞进我口里。

杯子糕色如羊脂玉,松松软软的,特别像外婆的胳膊(小时候就爱摸外婆胳膊上的蝴蝶肉,最温暖最有安全感)。而味道更是独有的亲切,一点甜,一点大米的清香,还有一点点发酵带来的酸,入口滑糯细嫩,嚼之筋道,入口即融。那就是我们那个时代的美食。

我19岁那年外婆去世,从此我再没有吃过杯子糕。

小时候还喜欢吃long子蜂糕。粳米浸水磨浆后直接上屉大火蒸熟即可。因为糕内多小孔,就像蜂窝一般,便被称之为蜂糕,而 long子蜂糕是因为糕中有自然而成之小洞,形如耳洞而不能闻声,所以叫 long子蜂糕。蜂糕松软芳香,是很多涟源人的童年记忆。

米制品除了蒸,还有炸。

比如油滋,用糯米、植物油和白糖水做成的一种小吃,先将糯米磨细粉,和成面,做成一个个小团 ,再把植物油熬开,放入白糖水,最后放入糯米团,待糯米团浮出油面,炸成金黄成便可,口感酥嫩香甜,别有风味。

还有油炸粑,是用米磨成米浆,加入葱花,倒在模子里油炸而成的,小小的一个个,串成一串,卖的时候是论斤称的。

每次外婆带我去买菜的时候,都会给我买一串,我一边走一边吃,到家时都吃完了。

这种串起来的油炸粑据说与湘军有关。涟源是湘军发源地。过去湘军士兵是用粽叶把这些串起来,这样方便携带,油炸的食物不容易变质也比较抗饿,是一种非常好的行军干粮。因为这种油炸粑圆圆的,色泽金黄,串起来后就像是一串铜钱,还有人叫它“铜钱串”。

涟源的糍粑也很有名,冬天在火上烤熟了,夹一块片糖,面皮焦焦的,内芯软软的,吃起来粘粘的,拉成丝。吃完一个,一天都是饱的。

到今天,想起这些米做的零食,我都会忍不住流出童年的口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