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泉州开元寺宋代二塔

开元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10世纪奠定主体格局,寺院坐北朝南,中轴线主要建筑包括自南向北依次为紫云屏、天王殿与拜亭、拜庭及东西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及其东侧檀越祠。东、西两侧矗立着镇国塔、仁寿塔两座宋代石塔,整体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

“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东西塔是镇国塔、仁寿塔的合称,东塔为镇国塔,西塔为仁寿塔。不少人可能以为东西塔是同时期的建筑,其实,两者的施工时间均为10年,但西塔早东塔十年建设,高度也不一样,西塔为45.06米,东塔高48.27米,西塔略低。

东西塔是如何建成的呢?据说设计建造时先建了一座土山,然后用土山做斜坡,从土山脚往土山顶慢慢将石头一块块往上叠,塔造愈高,土山堆也越堆愈高,土山愈伸愈远,一直堆到如今的中山路十字路口,这个地方俗称“土山街”,也就是如今的涂门街。传说,当年造塔时用的石头从西街排到泉州城郊,即现在东海街道法石社区,所以,这里旧时有条石头古街。

镇国塔(代表东方娑婆世界)

镇国塔建于1238-1250年(南宋),为五层八角仿阁楼式石塔,通高48.27米,底层面积255平米。塔由塔座、塔身、塔顶、塔刹四部分组成。塔中为一根花岗岩块石叠砌的八角形塔心柱,直径约4米,从塔底直达塔顶。外圈塔体为筒状,厚度约2米,分五层,每层以横梁、斗拱及楼板横向拉接,两者间为可登临的塔室,塔壁外各层均环绕檐廊、护以石栏。每面塔壁均由立柱、额坊、斗拱等组成。一层东、西、南、北各开一门,二层起逐层错位,塔身外壁每层雕有佛像16尊,共80尊,造像自下而上代表逐渐提升的佛教修行的五种境界,分别为诸天神将、罗汉、高僧、菩萨、佛尊。须弥座束腰处有40幅雕刻,其中37幅是佛经故事图。该塔在比例关系、构件形式等方面,均体现了7-13世纪的唐宋建筑特征。塔壁一顺多丁的砌筑方式、以及塔身收分、门龛错位、分段接柱等建造方式,增强了塔身的稳定、美观和抗震能力,体现出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

东塔的每层斗拱数量相同,每个柱头上一组,柱间两组,西塔斗拱数量与东塔不同。

仁寿塔(代表极乐世界)

仁寿塔建于1228-1237年(南宋)。其造型和工艺作法与东塔相同,高度上略低于东塔,为45.06米,底层面积270平米。

西塔与东塔有三处主要差异,其一,第三、四、五层补间铺作仅一组斗拱。其二,塔身外壁的80尊石刻造像内容为佛教人物,代表佛教所弘扬的众生佛性平等理念。其三,须弥座石刻为花兽图案。另外,西塔第四层雕刻有印度佛教男性观音菩萨、猴行者腰系《孔雀王咒》经书,体现出与外来宗教文化的交流融合。

开元寺东西塔为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代表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

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创建至今七百多年,经受了风雨雷电的洗礼。特别是公元1604年(明万历年间),经受了八级大地震的严峻考验,东塔刹顶上八条铁链震断了七条,塔身安然无恙。迄今为止,塔基没有下沉,塔身没有倾斜,双塔屹立如山,巍巍壮观。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