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黄石的春节风俗

老黄县习俗,“二十三,过小年”,也就是通常说的“辞灶”;“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四,家家都要扫灰。搞完卫生,就要开始准备过年的吃食了。

过年的大饽饽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八日是铁定的做过年大饽饽、豆儿饽饽、枣儿饽饽、糖包儿和蒸饼儿的日子,在这之前或之后,就是做豆腐、打冻儿、煮下货、炸鱼儿炸花儿和蒸包子的时间,安排相对灵活。

过去油金贵,一般只在年前集中炸一次,一年中的其他时间最多炸个花生豆儿(这个不吸油),下剩的顶多用油煎一下(黄县话也叫“煿”,如煿饽饽疙儿,煿俩儿鸡蛋,煿茄儿饼)而已。面对这个重要的日子,家里的主妇要一早起床,戴上扎裙子,套上套袖,头上还要戴个有猴儿筋的海军蓝的无檐帽,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大大小小的盆摆了一床,这一天需要炸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炸面鱼儿

要先炸面食,最重要的是炸面鱼儿(东北和济南称为“炸炉箅子”,北京称为“炸油饼”,天津称为“炸馃子饼”),自己吃,年后也可待客,要和过年大饽饽之类蒸制的面食花搭儿着吃,一直吃到二月二。熥好的面鱼儿绵软艮揪,比刚炸出来的都好吃。如果太干硬了,也可以烩面鱼儿吃,有饭有菜,有滋有味。我印象里过年从没炸过油条,都是炸面鱼儿,一方面谐音“年年有鱼(余)”,讨个口彩,另一方面面鱼儿个大,炸起来省事,吃起来实惠。

炸完主食炸零食,炸零食有个专有名称,叫“炸鱼儿炸花儿”。

炸鱼儿

鱼儿是用梨木磕儿磕出来的,过年炸的鱼儿和蒸饼里的鱼儿不一样,个头小得多,七月七串巧饽饽的时候,最下面串的就是鱼儿,不过是“炼”熟的。其实不独有鱼,也有狮子、麒麟等瑞兽,福禄寿禧等图案,讲究点的鱼还要分鲤鱼和金鱼,分别寓意“鲤鱼跃龙门”和“金鱼(玉)满堂”,再磕几个莲蓬就是“莲(连)年有鱼(余)”。面里要加点糖,吃起来甜兮兮的。磕出来的鱼儿要直接放油里炸,炸得饱鼓鼓的,看着喜庆。那时的人不肯浪费,过七月七磕的巧饽饽有挂在墙上没吃完的,也要拿来炸一下,这个吃起来就有些费劲了,得啃。这些都归入“炸鱼儿”之列。

“炸花儿”是炸制几样不同花式零食的统称。

炸麻花

“炸麻花”的面不能用水和,要用鸡蛋和,再加上白糖,这样吃起来又香又甜又酥脆,溲好的面切成均匀的长条,在面板上搓成合适的长度和粗细,左手按住不动,右手继续搓,搓出麻花绩儿,然后左端拿起放三分之二处成一绳圈,右端拿起穿入其中,两手拿着一拧就可下锅炸了。

掏花

“炸掏花”用的面和炸麻花的差不多,不过要硬一点,这样炸出来更酥更脆,先擀成薄片,再切成长条状,两片摞在一起,竖着用刀划上三刀,中间一刀要稍长一点,然后两端分别从中间切口处穿入拉直(黄县话称为“掏过去”),就可以下锅炸了。做时要掏过去,炸后如花绽放,所以称为“掏花”,“花”轻声减音,“ua”读作“u”,“菊花”“黄瓜”都是这样读的。有的地方称为“套环”,北京人称之为“排叉儿”,读起来有一股浑不吝的皇城根儿味儿。

掏花的自选动作

在掏花的基础上,有心灵手巧的人会翻制出“花篮”等种种造型,这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事了,都可归入掏花一类。

麻叶

“炸麻叶”是炸掏花的简化版,直接将掺入芝麻的面团擀成面片,切作菱形,入油锅炸得干香酥脆。

皮皮梗和巧饽饽

“炸皮皮梗”的面除了加糖和鸡蛋,还需要掺入点糕面儿(又叫“黍儿面”,是用大黄米磨出来的),这样炸出来才松脆,光是面粉硬而发艮。这些年种黍儿的少了,多用糯米面代替(“江米条”就是主要用糯米面做的,北方人称糯米为“江米”)。

江米条

皮皮梗的“皮皮”二字本来是拟声的,可能是受“皮皮虾”的影响才这样写的,在黄县话里,酥脆的东西受潮而变得软韧不脆称为“皮艮喽”,简称“皮喽”,所以称“皮皮梗”与其特性不符,我觉得应该写作“噼噼梗”,因为它吃起来确实是“噼噼啪啪”的。

地瓜糖

有时还要炸“地瓜糖”,所谓的地瓜糖其实就是地瓜切条,料一下或蒸一下(蒸的炸出来比料的甜),六七成熟即可,放在外面晾干,冻的坚挺,再入油锅炸制而成。与薯条的绵软不同,地瓜糖要炸成里面酥脆,咬起来“咯嘣”响。

炸鱼儿炸花儿之后,就是炸各种菜式,先炸“菜丸儿”,过去过年就割那么几斤肉,要包饺子包包子炒菜伺候客,舍不得炸肉丸子,就用大白菜、萝卜、葱之类的蔬菜和上面粉做成菜丸子,有时还要加上豆腐,或是把饽饽挼碎了掺进去,这样炸出的菜丸子蓬松酥脆,就和现在炸鸡炸鱼炸虾要裹面包糠一个道理。

菜丸儿

炸好的菜丸子可以存放很久,正月来客人了搲一碗上锅熥熥就是一盘菜。鱼之类炸完了油发腥,所以要放在最后。为了讨口彩,过年时的饭桌上顿顿要有鱼,所以老黄县人家年前一定要炸鱼,鲅鱼、刀鱼那时产量大,算不上好鱼,都是一盘盘冻好了的,年前集上到处有卖的,单位发的也多是这两样。炸之前用料养一养,鸡蛋粉团调好芡,裹着下锅炸,能炸出两大盆,吃的时候可以直接掇上来作凉盘,也可以熥一下吃,或者切几根韭菜,烹点醋烩一下,更有滋味,特别是裹在外面的面皮,吸饱汤汁,比鱼肉本身还有味道。

炸刀鱼

还要炸“丸儿鱼”,丸儿鱼是兼有炸鱼和炸丸儿的特点,是老黄县比较有特色的做法,炸鱼用的芡是稀的,只挂薄薄一层,炸丸儿鱼不一样,要“搁喽老酵儿”,就是用老面加温水和好,发出来,厚墩墩的像极稠的稀饭,阳鱼(学名孔鳐,俗称老板鱼,制成干鱼片子则称阳鱼)切小块,用料喂出来,用面糊裹着下锅炸,炸出来圆鼓鼓的像丸子,里面却包着一粒鱼肉,“丸儿鱼”的叫法是这样来的。阳鱼属于软骨鱼纲,骨头可以嚼了吃,“咯吱咯吱”的。做丸儿鱼最好的是䱓鲅肘儿,就是䱓鲅鱼去掉头腹光剩脊梁杆儿和尾巴晒干,留着过年打鱼冻儿、做丸儿鱼,其味道的鲜美是阳鱼所远远不及的。黄县有句民谣,“小䱓鲅,四颗牙。面里滚,油里炸。”䱓鲅鱼的上下颌各愈合成两个喙状齿板,其间有一中央缝,看上去像有四颗牙。这首民谣道出了老黄县人过年时炸丸儿鱼的情景,读来倍感亲切。如果没有阳鱼和䱓鲅肘儿,也可以把刀鱼切成丁代替,算是临时将就一下。

春节炸东西又称为“炸年货”,火在灶下旺旺地烧,油在锅里嗞啦着叫,主妇们像将军一样把家里人指挥得团团转,空气中弥漫着油香和面香,这个时候才算有了年意思。虽说“每逢春节胖三斤”,但这些高糖高油脂高热量的油炸食品仍然是吃货们的最爱,毕竟清汤寡水的,那还叫过年吗?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