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走了自己不喜欢的路

每个台湾人在18岁那年,都走过这一段。在某些家庭,达成共识轻而举;但在另一些家庭,却是往后数十年亲子关系纠结与对抗的开始。

父母多期待孩子选择社会地位高、就业机会多的科系;使孩子想选自己有兴趣的科系,又担心伤父母的心。对青少年来说,如何做出父母认同、又不减损自我期待的选择,是跨入成人阶段必经的历练。过不了这一关,往后人生还有求职、婚姻、置产等议题,仍旧可能触动亲子关系的敏感神经。

日本与台湾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将与佛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巨头」之一的阿德勒(Alfred Adler)的主张,透过一位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与哲学家的夜间对话,来阐述阿德勒学派的主张,可做为面临重大选择时亲子沟通的参考。

以下是年轻人与哲学家的对话:

在第三页「割捨别人的课题」的对话中,年轻人告诉哲学家,父母亲对他的人生意见不断,像是「再用功一点」「至少也该考上这所大学」等,给他很大的压力,也无法违背父母的要求。

「当初顺著父母心意选择学校时,你对他们有什么感觉?」哲学家问。

「很複杂。虽然也有怨恨,却也同时有种安心的感觉。心裡想著:如果是这所学校的话,应该就会得到认同了吧。」年轻人说。

「老是想要寻求别人的认同、在意他人的评价,到最后你过的就是别人的人生。」哲学家不留情面直言,引起年轻人高声反驳,「想获得喜欢的人认同、想被身边的人接纳,这是理所当然的需求!」

哲学家笑著说,「只要得不到认同就会感到痛苦,所以你得不到别人和父母的认同,就没有自信,像你这样的人生,真的可以算是健全的吗?」

哲学家并非主张人们该过著自私、旁若无人的人生,而是要先理解阿德勒心理学中「课题的分离」。他举例,「假设有一个很不用功的小孩,上课不听讲,也不做习题,连课本都丢在学校。如果你是他的父母,你会怎么做?」

年轻人:「当然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他用功读书啊,这是身为父母的责任吧。我就是在这种教养方式中长大的。每天的功课没写完之前,是没有晚餐吃的。」

「在这种高压强制下被迫读书的结果,你有没有变得喜欢读书呢?」

「我并没有变得喜欢读书。我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及考试而读书,就像例行公事一样。」

哲学家抓住机会说明,当眼前有「用功读书」这样一个课题时,阿德勒心理学就会从「这是谁的课题」观点切入。

「孩子要不要用功读书,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所以当父母命令孩子『好好用功读书时』,就像带著满脚的泥巴踩进别人家裡,这么一来,就很难避免衝突了。所有人际关系中的纷争,差不多都是因为一脚踩进人家的课题裡,或是自己的课题遭到干涉所引起的。」

年轻人迷惑了,「那到底要怎么分辨『这是谁的课题』呢?在我看来,让孩子用功读书也可以算是父母的责任啊。」

「请想一想,『因为这个决定而带来的结果,最后会由谁来承受?』」哲学家说,如果孩子选择了「不用功读书」,那么最后要接受这个决定所导致的结果,例如功课跟不上、无法进入心目中理想学校等等,不是父母,而是孩子自己。也就是说,用功读书是孩子的课题。

「不对,为了不让事情恶化到那个地步,父母有责任告诫孩子,要他用功读书吧?这是为孩子著想,不是干涉他们的行为。」年轻人不同意。

哲学家强调,阿德勒心理学不鼓励放任主义,导致父母完全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而是清楚地知道孩子在做什么,在身旁守护他。

「以读书来说,可以事先让他知道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如果他很想要用功读书,你会随时在身边提供他需要的资源。但是绝对不要干涉孩子的课题。在孩子没有提出请求的情况下,不要插嘴干涉。」

哲学家说,关系愈亲近的家人,愈需要刻意将课题切割开来。如果不把握这个分际,一意孤行地将自己的期望强行加诸在别人身上,立刻会变成骚扰式的介入。

年轻人不以为然,「在自己和他人间划清界线的人生态度,岂不是连那些真心关怀我们的人都要拒于门外,对他们说『你这样做是介入我的课题』,这难道不是践踏别人的好意吗?」

哲学家摇摇头,「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一点距离。当彼此距离太近的时候,反而无法正面对谈。距离太远也不行,当父母亲老是斥责孩子的时候,两颗心就会渐行渐远。这么一来,不但孩子不愿意找父母商量事情,父母也无法提供适当的帮助。因此,彼此之间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搆得到,却不介入或干涉对方,是很重要的。」

年轻人忽然恼怒起来,「社会上有些大人会对年轻人说,『放手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吧!』可是这全是因为这些年轻人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相干;另一方面,父母或师长虽然会提出一些实际却很乏味的建议,像是『去读那间学校!』或『找个安定的工作!』但这些并不只是单纯的介入,而是有负起责任的打算,像家人一样认真考虑我们的将来!」

哲学家笑了,「将自己的人生全部託付给别人,就像走在父母铺好的轨道上。即使当中有大大小小的不满,但只要走在轨道上,就不会迷路。如果自己决定要走的路,就有可能面临迷惘,必须直接面对『应该如何生活』这堵牆。到底要选择别人认同,还是没有人认同的自由道路,是很重要的问题。」

「为了不被讨厌,就必须随时察言观色,对所有人宣誓效忠,甚至连办不到的事也答应,无法负担的责任也揽在身上。但谎言很快就会被拆穿,这种作法,是对自己、也对身边的人不诚实的生活方式。」

因此,哲学家大胆结论,「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如果无法不在意他人的评价,无法不害怕被讨厌,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认同的代价,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得不到自由。」

阿德勒说过,「没学会面对困难的孩子,将会闪躲一切困难。」就从学测填志愿开始练习吧!父母要有分辨「这是谁的议题」的智慧;想走自己的路的年轻人,则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