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春糍粑做法

福建邵武,欢迎小城来做客,享受我们家乡舌尖上的味道。

在农耕社会,靠天吃饭,人对自然是无能为力的,也是敬畏的,所以少不了各种的祭祀活动,“社祭”就是一项重要的祭祀活动。社,土地的意思,春天向神祈求五谷丰登,秋天收获后要报答土地的恩赐,也就是“春祈秋报”之意。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才有春、秋两社。汉以后规定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在春分前后五天内。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五日内。

自上古以来,社祭(春社、秋社)一直是民间极其重要的节日。每逢社日,众乡邻结合宗族聚会,准备酒食祭祀品,在社树下设立祭祀的场所,先向神献祭,然后众人分享。社日要吃社饭,不仅自家做,还要分给邻居共享。

湖南土家、侗、苗族的社饭,一般用糯米,用社蒿(香蒿、青蒿)一类青草,还有豆干、腊肉等制作,社饭要分享。(图|网络)

社饭

社饭

(唐)王驾《社日》诗中描述“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归。”反应的就是民间春社景象。从中我们看出社祭的两个特点,一个是亲族聚会,一个是社食分享。在南方一些地区和少数民族中至今保留这一习俗,只不过祭祀的成分少了。

邵武还有春社吗?有。邵武人说“zuo se(音:做社)”,从发音上看,与“春社”是近音。邵武人“做社”时同样是亲族聚会,也要互送“社食”,包糍即邵武人的社食。包糍用米、青草(鼠麴草)、腊肉、豆干、鲜笋、芋头等,用料和社饭类似,只不过一个是“米”食(米成粉),一个是做成米饭。

家乡福建邵武的春社包糍

福建 邵武 包糍

包糍色青,附会地说,五行中春属木色青,其实看社饭也有这个特点。古人对时令的五行生克相应是相当遵守的。“戊”在天干中也排五,第五个戊也对应“五行”中的五。从立春算起,也应了“春社”之意。

福建 邵武 包糍

再说说春社的日期。它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与中国古代保留下来的记日方法有关。农历的每个日子都用一个天干配地支来记录,这就要查黄历(农历)了。

2017年立春是2月3日,农历是丙申年辛丑月辛酉日,排下去,立春后第一个戊日是2月10日(戊辰日),天干是10天一循环,加上40天就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这一天是3月22日(戊申日),这一天就是17年的春社。每一年的春社是不固定的,如果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排算一下就可以发现,春社都在春分的前后五日以内。秋社亦同。

2017年立春2月3日

2017年立春

立春后第一个“戊日”2月10日戊辰日

2017年立春后第一个戊日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3月22日戊申(春分后两天)

2017年第五个戊日

春社祭祀社神,亲族们聚会聚饮,也是百姓尽情游乐的节日。民间的社日活动在中国历史上传承了几千年,是中国最古最普遍的佳节之一,唐宋达到盛极。

春社也是传统的社聚,亲族聚会,享受踏青和亲情的愉悦。

福建 邵武 春社

元灭宋,异族统治中原。统治者将人分四等,汉人被分为三等和四等,是没有设么地位的。而且元朝政府对汉人的管制异常严密,多立防禁,限制汉人的行动,例如禁止田猎以及习武、拿兵器、聚众、野行等。所以类似于聚会(社祭也是一种亲族聚会活动)这样的春社、秋社活动肯定是不被允许的,从此“春社”作为民间社会活动渐渐淡去。在南方一些地区仍然保留下来春社宗族聚会、聚饮,互赠社食的习俗,只是没了祭祀和其他活动。有些地方已经不再有社聚的习俗,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每年的春社,邵武的邵中、邵南、城郊农村,家家做包糍,户户酒飘香。城里人也成群结队地到乡下亲朋家踏青吃包糍,这可以看做社聚活动的一种保留,包糍就是一种社饭了。

包糍做法很独特。用籼米(缺乏黏性的一类大米),它不会那么黏性。把淘洗好的米下锅煮成米粒呈半透明的夹生饭,捞起沥水。米煮过了,则烂,米煮不到位,则粒粗不易揉按。趁热把米倒入石臼中舂烂。舂米还要加上晒干的鼠麴草(鼠曲草)。鼠曲草南方田间地头常见,春天开着黄色小花,茎叶密被长长的灰白色棉毛,采来晒干后象个棉絮头。

米煮好(半生半熟)后要滤去水分

煮好的米

滤干水分后放入石臼中加入鼠麴草(鼠曲草)冲烂,所以农村做包糍也叫冲包糍。

冲米

冲米要两人配合,一人用木杵冲米,一人负责翻石臼.

冲米

中国人自古食不厌精,舌尖上的味道更是如此,这里自有他的道理。

米和麦的食性不一样,加工成粉后性质也不一样。麦中含较多的蛋白质,所以面粉可以通过不断的揉面达到韧性和劲道,面也比较容易塑形,可以做出各种花样的面食。米就不行了。为了使米成粉后能和面一样有韧性、劲道就需要多想办法。把半熟的饭放在石臼里冲起得和揉面一样的作用,目的是增加它的韧性和劲道。那么加鼠曲草又是什么作用呢?

鼠曲草是一年生草本,长有长长的棉毛,有镇咳、祛痰、治气喘和支气管炎以及非传染性溃疡、创伤之寻常用药,内服还有降血压疗效。如果把米舂烂直接做成包糍的皮,因为籼米缺乏黏性,做成的皮容易断裂,结果就容易“露馅”了。如果掺上这种有长长棉毛的鼠曲草后,皮就不容易断裂了,也多了些许青草的香味,这就是民间的智慧。

田野间生长的鼠麴草(鼠曲草),南方田间常见。

田间鼠麴草

晒干后的鼠麴草(鼠曲草)有着长长的毛状纤维

还有一种加工方法叫磨浆。米用石磨磨成浆,浆滤去水分然后加入鼠麴草放入锅中边加热边揉按,直至到半熟。

米浆滤去水分,放入锅中边加热边揉按,直至半熟成型

米经过初步冲匀后还要分成小团块进一步按揉,目的是增加皮的韧性和吃的口感。为了防黏,手上要摸些油或者蜂蜡,包包糍的过程也是如此。

进一步按揉,增强韧性和劲道

揉按

下一步捏皮装馅。包包糍是手上功夫,皮子需经手工捏出来。经过不断揉捏,皮子的韧性更好,吃起来口感更好。皮子准备好了,就可以填装馅料了。

包包糍

包包糍

这是包包糍的神器,木制的模具,可以压出皮来,省去了手工捏皮,提高了效率,当然口感不如手工捏出来的劲道。

压皮的模具

俗话说“包子好吃不在褶子多”,所以包糍好吃不好吃,馅料很重要。包糍用的馅料一般要用芋子、藠子、油豆腐、香菇干、豆腐干、薰猪肠、鲜猪肉、鲜笋等等,切成丁状(寓意春来人间祈福家族人丁兴旺)或者丝。馅料切好后先要用茶籽油炒香。包好的包糍就象一个大水饺。下一道工序是上笼屉蒸。笼屉下垫上松树针叶或着蕨草叶子,这些植物叶子表面有蜡质,不宜粘,蒸出来的包糍还带有青草的香气。

农村做社时要包上很多包糍送亲友,所以备料很多,包的也很多。往往一早起就开始,要忙上一整天。备料。

备料

包糍的馅料

包包糍的馅料

不忘给自己的“作品”拍张照

包糍

蒸出笼的包糍。笼屉底下垫的是松针,可以防止黏连,而且多了些许青草的清香。

出笼的包糍

热气腾腾的包糍端上桌,加上一桌丰盛的农家菜,大碗的热米酒,过社着实热闹,感受着农家的智慧和舌尖上快乐。

喝着大碗的农家自酿水酒,吃着大碗菜的农家宴

农家宴

早些年“过社”时,乡下种田人家都会包上很多的包糍,还要送亲朋好友。现在作为家乡的小吃,包糍一年四季都有,摆到了城里的街巷、路口,也端上了餐馆酒店,可见家乡人对它的喜爱。

作为商品,包糍的加工和馅料已经不那么讲究了。无论再怎么做,它还是那个样子,黑黑绿绿的色,大水饺的型,所以很难为外地人特别是从未接触的人所接受。他们首先反应是包糍黑乎乎的,土不拉几,令他们很难下著。很多家乡人尝试在外地经营包糍小吃,都没成功。应验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能端得上酒店餐桌的包糍,却走不出家乡小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图|网络)

端上餐桌的包糍

咬上一口,家乡的味道,小城欢迎您!(图|网络)

包糍

微信公众号:票在旅途

新浪微博:票在旅途

今日头条:票在旅途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