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因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赛龙舟与吃粽子是自古传承的端午节两大礼俗。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在端午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大众日报客户端联合大众日报丰收副刊推出“我的端午故事”专辑,欢迎各位文友惠赐佳作!
来稿力求有新意,有深度,有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避免落入俗套。
投稿邮箱:liujun0519@126.com
我的端午故事‖美味甑糕
□薛月霞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是个缺衣少食的年份。再加上我家里兄弟姊妹多,全家七口人,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过活,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母亲也因此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可是,不管平日里生活多么清贫,日子过得多么艰辛,逢年过节时,母亲总是会想方设法地给我们姐弟做一些应节的美食。所以,小时候的我特别爱过节,尤其爱过以有好吃的著称的节日。在母亲做的众多美食中,最让我魂牵梦萦的,那一定非端午节的甑糕莫属。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我的故乡,端午节没有包粽子的习俗,取而代之的是做甑糕。
甑糕,顾明词义就是用甑做的一种糕点。甑是一种底部有小孔,可放置在锅上蒸食物的古老炊具,黄河流域俗称甑为劲子,所以故乡人把甑糕也叫劲糕。
我的故乡在山西运城。由于土壤及气候的缘故,那个地方不种植水稻,只种植谷子、黍子和小麦。过去的年代由于交通不便利,一般传统的民间美食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故乡的甑糕也不例外,它不是用南方的糯米做的,而是用当地产的黄黍米和红枣。黍子的产量很低,还容易被麻雀啄食,所以农民们对黍子的照顾就特别周到。每到黍子抽穗灌浆的季节,农民们就会在黍子地里扎上各种各样的稻草人:穿花褂儿的,着长衫的,戴帽子的,举竹竿的……这时的黍子地就像一个正在演出的大舞台,可爱极了。由于产量低,种植面积又少,每年能从生产队分到的黍子很有限,平日里没有哪家会舍得做甑糕,家境好一点的人家也只有在端午节才会做,可见能吃上一顿甑糕有多难。
甑糕好吃,但做起来费力又费时,仅黍米就要蒸两遍。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把黍米和红枣从她收藏“宝贝”的柜子里取出来,仔细地剔除黍米中的石子和草籽,淘洗干净,再用清水浸泡起来。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起床开始着手做甑糕了。她先把泡好的黍米和红枣分别放在篦子上大火蒸熟,再把蒸熟的黍米倒进面盆里。母亲左手搅拌,右手用瓢一点一点地加开水。水加好了,母亲再拿起擀面杖,双手用力搅拌,一遍又一遍,这样盆子里的黍米变得特别黏稠,看起来特别像和好的面团。母亲说,甑糕要好吃,黍米和水的比例要合适。水少了,蒸出来的甑糕像米饭,失去甑糕应有的软糯。水多了,甑糕就变成了红枣稀饭。关于水和黍米的比例,我曾多次请教母亲,也问过村里的多位阿姨,可得到的答案无一例外的都是“适当”。我都不好意思说,对于我这个甑糕最忠实的粉丝来说,经过了无数次的琢磨,至今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个技巧。黍米搅拌好后,母亲再按照一层黍米一层红枣地把红枣和黍米摆进甑子里,一般要摆三层黍米,三层红枣,当然最上面一层是红枣。摆好后,上锅大火蒸。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可能是出生在穷人家的缘故,我自小就特别懂事听话。从记事起,我只要有空,就赶紧帮母亲做家务。当然每年母亲做甑糕的时候,我更是会自告奋勇去帮忙烧火。当风箱拉响,院子里的大铁锅就开始咕嘟咕嘟地响了起来,香气从铁锅中四溢,氤氲在整个院子的上空,香甜的味道立马勾出我们姐弟几个满肚子的馋虫。为了能尽快地吃到甑糕,我添足柴火,拼命地拉风箱,呛哐呛哐,一声赶一声,火苗也与我此刻急迫的心情一样,快速地往灶膛外蹿得老高。此时,在一旁忙活的母亲,会时不时地提醒我“慢点拉!你这样烧火,既浪费柴火,又损害风箱”。烧多大的火,烧多长时间,全凭母亲去把握。听母亲说,至少要蒸三个小时,还说蒸的时间长一些会更好吃。那时候家里没有钟表,幼小的我对三个小时也没有什么概念,只是努力地按照母亲的教导去烧火。不知道究竟过了多长时间,突然听到母亲说“不烧了”,那声音犹如天籁之音。听到这盼望已久的声音,我高兴地从灶膛前跳起来,连手都顾不得洗,举着一双脏兮兮手急急忙忙去找碗筷。
母亲说:“火是不用烧了,但还要焖一会儿才可以揭开锅盖。”等不及母亲把甑糕从锅里端出来,我们姐弟几个着急地拿着碗筷,在灶台边转来转去,一刻也舍不得离开。母亲一揭开锅盖,我们就伸长脖子凑了上去,恨不得把鼻尖都贴到了甑糕上。母亲笑着说:“不要着急了,每人都有份。”然后母亲拿出几个盘子,边盛甑糕,边叨叨:喏,这一盘送给爷爷奶奶,这一盘送给隔壁的叔叔婶婶,再盛一盘送给巷北头的王阿姨,还要盛一盘送给……甑糕就这样在母亲的叨叨声中一点一点地在减少。听着母亲的叨叨声,就像有鼓椿在击打我的心,心慌地砰砰乱跳,我禁不住地要埋怨母亲几句,为什么要把盘子装得那么满?为什么要送给他们?母亲总是说,好东西要大家分享。等给亲朋好友都送过后,我们姐弟几个才可以享用甑糕。
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碗,我迫不及待地挑起一块,就往嘴里塞,第一口是红枣的香甜,第二口是黍米的软糯,那味道,神仙吃了一回,也会时时想念。现在回想起来,我也说不清楚是甑糕太好吃,还是母亲做得太少,反正幼年时的我,没有一年能痛痛快快尽情地吃饱甑糕,好像每年都是意思一下就完事了。
这些年,我工作生活在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南,粽子一年到头随时都有的吃。除了传统的红枣粽子、红豆粽子,更有咸肉粽子、蛋黄粽子,种类繁多,数不胜数。人们都说,江南的粽子既有名气,又好吃。可我吃来吃去,总觉得不及家乡的甑糕好。在我居住的小城,曾经有一段时间,街上有许多新疆人兜售切糕,外形与家乡的甑糕特别相像,也是一层米,一层红枣地叠加而成。与甄糕相比,切糕里还多了葡萄干和核桃仁,外形看起来比家乡的甑糕更加艳丽好看。有一次,我实在经不住诱惑,就买了一块带回家。哪曾想,切糕与故乡的甄糕相比,是形似味不同,切糕远远不及我家乡的甑糕香甜软糯,我心中的最爱还是家乡的甑糕。
前些天,母亲打来电话说,她已经买好了黄黍米和红枣,如果端午节我有空回家,她就做甑糕给我吃。刹那间,那些穿越过重重岁月的甑糕香甜萦绕鼻端,在午后明亮的阳光中,映照着一段远去的美好岁月。岁月会淡,光阴会老,但故乡甑糕的香甜味道以及儿时的简单快乐却一直铭记在心,永远不会忘怀。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