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七夕活动古代

又迎来了一年中“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日子,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被称为东方情人节,这几年,已经鲜明的感受到,七夕节热度已远超西方情人节(公历2月14日)。七夕节前夕,国内外各大小品牌、商家,纷纷推出七夕定制礼盒/礼物,令人眼花缭乱!

清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七月乞巧

其实,相较于现代七夕节只会买买买,只懂得爱爱爱。古代的七夕节更为活动多样,隆重壮观。这要从七夕节的源头说起。七夕节始于中国上古时期,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宋。

七夕节最开始并不和爱情相关

传说牛郎和织女的婚姻不被天帝祝福,古人认为牛郎和织女婚后长期两地分居,只有在七月初七这天才能见面,不吉利。试想,谁希望自己的儿女拥有这样的婚姻呢?人们谈婚论嫁,特地避开七夕:“七月七日,迎亲嫁女避节。”

清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七月乞巧局部

清代章回体《红楼梦》里写到,巧姐恰好出生在七夕,还被凤姐嫌弃“养的日子不好”,刘姥姥用“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取名巧姐化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家任昉写了一本《述异记》,将《诗经·大东》篇中记载的牵牛和织女这两颗星辰,赋予了人间爱情故事色彩。

唐玄宗为了追妹子,特意为杨贵妃盖了百尺高的乞巧楼,白居易写下《长恨歌》本意是批判唐玄宗为了爱情误国的,没想到却让二人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从那以后,少女少妇们每逢七夕夜,沐浴更衣,盛装打扮,除了向织女祈愿心灵手巧外,还祈盼遇见好姻缘。

雪灰色缎绣花蝶金团喜字纹织女衣 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宋代,秦观的一首《鹊桥仙》,算是把爱情和七夕彻底绑在了一起: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节,从最早的牵牛和织女两颗星辰,逐渐演变成岁时节俗,再演化成今天主题较为单一的情人节,在古代却有更广的涵义。古代遵循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必须会女工,织女是仙界的巧妇,织出的锦绣巧夺天工。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节、双七、香日、女儿节、七娘会等。在古代七夕节晚上,主要是女子们乞巧和祈福,男子们和小孩们也有自己的项目,一起看看有哪些有趣的活动呢?

女子们花式斗巧

乞巧

唐玄宗为了满足杨贵妃乞巧,还专门在宫中建造了三层乞巧楼。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七夕节这天畅玩一整晚:让宫女陈瓜果、插鲜花、设酒宴于庭中,祭祀牛郎织女;其它妃嫔们则以九孔针、五色线,在月下穿针乞巧;同时还有音乐演奏,一时间,民间争相效仿。

《唐宫七夕乞巧图》,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唐玄宗开元年间的进士崔颢写了《七夕》,再现当时都城长安七夕之夜的盛景: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宋朝延续了唐朝七夕乞巧的隆重场面,京城里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各种乞巧物品,市场上车马盈街,人山人海。

到了明清,女子们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姐妹千万年。存世的书画作品清代桐荫乞巧图、清代缂丝七夕乞巧图轴中,生动地描绘了女子乞巧的场面。

清 缂丝七夕图镜心 故宫博物院藏

未婚女子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好姻缘;已婚的女子通常会求子;有孩子的妇女则祈求孩子聪明。总之,人们对勤劳、智慧,以及美好生活的祈求亘古未变。

穿针比巧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人俱习之”。用一根彩线,连续穿七孔针或九孔针,穿过为巧。此外还有比穿针快慢的,能最快穿过针孔的人为“得巧”,穿得慢是“输巧”。脑补下,古代女子们为了七夕节能得巧,一定会经常练习。

《汉宫乞巧图》局部“对月穿针”

投针验巧、丢巧针

除了穿针乞巧,明清时期还流行“丢巧针”的游戏。明代沈榜曾在《宛署杂记》中详细描述“丢巧针”的玩法:“燕都女子,七日,以碗水曝日中,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女子们看针在水中的图影,谁的形状好看,谁是巧手。如“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则代表心灵手巧,否则就叫“丢针儿”,表示女红还要加强。忍不住又要脑补下:是不是可以平时多练习?对水的温度,针的数量、散针的手法都有讲究呢?

月曼清游七月景册 桐荫乞巧

除此之外,还有喜蛛应巧、晒棉衣等七夕活动。

男子们拜魁星、晒书

每逢七夕,女子们忙着各种乞巧活动,男子们也没闲着。相传七月初七是北斗七星中第一颗魁星的生日。魁星事文,主掌考运。古代中状元称“一举夺魁”,所以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都要在七夕这天白天晒书,南朝宋时刘义庆所作的《世说新语》中,记载有七夕节晒书的故事。晚上祭拜魁星,以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所以古代的读书人又把七夕节叫做魁星节、“晒书节”。

晒书

清朝有些读书人还会购买青蛙来放生,并且戒食青蛙表示尊敬,来拜魁星。因为古代的“奎”同魁,与“蛙”的古字相通。不得不说,古代的读书人真够拼的。

孩子们,玩磨喝乐

古代的孩子们在七夕,主要是玩一种叫做“磨喝乐”可爱儿童形象的泥偶人。“磨喝乐”是梵文音译,是由外国佛教传入的蛇首人身形象演化而来,成为“七夕”节时兴的吉祥物,无论是市井百姓还是达官贵族都会买来给自家孩子玩,借此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金 泰和二年 红绿彩磨喝乐

除此之外,我国有些地方还有接露水、储水洗浴、摆七娘、拜七姐的风俗。

吃各种巧食

七夕节,除了好玩的,各地还有好吃的风俗食物,统称吃巧食。多为饺子、面条、油果子、混沌等面食为主。唐宫七夕乞巧图描绘回廊中的仕女,正在为乞巧活动备置碗碟,茶酒果品等节令什物。在福建,七夕节供奉织女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有的地方要吃制成织女形象的酥糖的“巧人”“巧酥”,希望自己心灵手巧;山东有的地方吃巧巧饭、包上一枚铜钱、一个红枣,一根针来测试自己的运气,有的地方用七夕露水云面;老南京人,过七夕,居然吃江米条。在取材、做法上都与七夕节的息息有关。

《汉宫乞巧图》局部“果盘”

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如今我们大部分人只知道七夕是“中国情人节”,早已不知道何为乞巧节和拜魁星了。其实七夕,不只是情人节。这个七夕节,至今还保存下来哪些传统文化活动呢?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