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汤圆起源于

又到正月十五。2021年元宵节,我们曾在《我们至今尚未知道某年正月十五发生了什么》一文中说过,元宵节的起源说法极多,至今难以确考。不过,有件事情基本可以确定:现代汤圆常见的豆沙馅起源于湖北。汤圆的发明,湖北至少能占一半。

湖北人发明豆沙馅

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距今约1500年。成书之时,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迁入长江中游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荆楚地区逐渐开始出现了一批人口聚集的繁华重镇。

此书的作者宗懔,家族迁来荆楚地区较早。由于当时中原人士对荆楚大部分区域的风土人情都比较陌生,宗懔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当时荆楚地区一整年间的节俗风物,颇有点十九世纪欧洲探险家为西方人介绍亚非诸国民俗的味道。

《荆楚岁时记》里有个细节,说荆楚人士在“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

豆糜,也就是豆沙,里面加上油,让你想到了啥?不就是最常见的“猪油豆沙”的汤圆馅嘛!

然而,在《荆楚岁时记》的时代,豆沙馅还没有和汤圆联系起来,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汤圆这东西。

虽然元宵节在历史上出现得很早,楚辞中也曾有过疑似为汤圆的食物“蜜饵”,但能够大体上称为“汤圆”或者“元宵”的食物,比较实锤的记载要到唐代才出现。

唐代汤圆起源说法有二,年代相隔不远。

其一,是说唐玄宗时期,广陵市民为了观好灯,“家制米圆相”,即呼之为“元宵”,取“上元宵食”之义。又因其时月亮正圆,元宵形如月,故又称“圆宵”。

其二,是说唐肃宗(玄宗之子)时期,郭子仪出征凯旋。时值元宵节,肃宗设宴犒劳,厨师在宴席上献上一道糯米做成的水煮圆子。肃宗将其命名为“唐圆”,以示收复失地,国家一统。

细想起来,这俩故事可能并不冲突:汤圆先在民间出现,然后进入宫廷。

唐代的汤圆是没有馅的,除了叫做“元宵/圆宵”之外,还叫做“粉果”、“面茧”、“元保”等名称,做法上并无差别,都是用糯米滚出来的实心圆子,糖加在汤里。当代某些“广式糖水”的菜品,还保留了几分唐代汤圆的风格。

传统评书《隋唐演义》中,有某人在元宵节夜市上“一嘴一个”、白吃汤圆的段子。虽然这评书并非创作于唐代,但歪打正着,恰好体现了唐代汤圆“无馅”的特点。若是现代汤圆,刚煮出来糖馅滚烫,一嘴一个,不烫伤才怪。

“元宵”“汤圆”并称比较晚近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以及我们现在熟悉的汤圆做法,均出现于宋代。做法上用各种甜食做馅料,外面裹以糯米粉滚成球状,然后下锅煮。

虽然是滚出来的,又是在元宵节吃,但汤圆在宋代的大多数记载中并不叫“元宵”,而是叫“糖圆”、“浮圆子”、“乳糖圆子”,或者最简单的“圆子”。

如周必大《平园续稿》中记载“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周密《武林旧事》记载“节食所尚,则浮圆子,澄国子之类”。

诗人姜夔曾经写过一首关于汤圆的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所写的地段位于首都中心大街边上,此处的餐馆必是高档场所。然而,汤圆在这种场合都足以被称为“珍品”,可见当时是比较昂贵的食物。

五芳斋的汤圆是“滚”出来的,但并不叫“元宵”,还是叫汤圆

将汤圆称为“元宵”,大体上是比较晚近的事情。在《红楼梦》54回中,贾母曾特意吩咐“把元宵分给孩子们吃”。可见至清初,北方已有此种说法。不过,真正让“元宵”成为“汤圆”的代名词人尽皆知,恐怕与上世纪初的一桩逸闻不无关系。

事在1915年底,袁世凯昭告天下,登基称帝,帝号“洪宪”,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不久后,就到了1916年的元宵节。此时,袁世凯内外交困,惶惶不安,听得街上小贩叫卖“元宵”之声,感到与“袁消”谐音,不吉利,于是下令不准提“元宵”。

当时的北京警视厅曾通令全市卖元宵者,一律改“元宵”为“汤圆”;店铺门前只能书写“汤圆”,不能书写“元宵”;只许说“卖汤圆”,不准说“卖元宵”。

本来,老百姓对这东西并不在乎,但皇上这么一整,民间嘲讽之声四起。时人有诗云,“偏多忌讳触新朝,良夜金吾出禁条。放火点灯都不管,街头莫唱卖元宵。”

1916年3月23日,袁世凯宣告退位,不久郁郁而终。“元宵”、“汤圆”,老百姓又可以想叫啥叫啥了。

或许因为历史上经历过这么一档子滑稽戏,老北京人对这两个名字印象比较深刻。全国大多数地方,要么叫“汤圆”,要么叫“元宵”,或者是“汤团”等冷门称呼,各地不同。但在北京,餐馆里同时有“汤圆”和“元宵”这两种名称,比较讲究。近年来网上流传的“滚的叫元宵,包的叫汤圆”,或许也是从老北京的这种讲究里演化而来。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供图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