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血蚶几月最肥

原文:[蚶]: 蚶有三吃法。用热水喷之,半熟去盖,加酒、秋油醉之;或用鸡汤滚熟,去盖入汤;或全去其盖,作羹亦可。但宜速起,迟则肉枯。蚶出奉化县,品在车螯、蛤蜊之上。

淸 袁枚《随园食单》水族无鳞单

袁枚的老家是杭州,钱塘江自杭州湾入东海,杭州吃的海鲜大多来自浙江宁波、温州、舟山,宁波有天一阁,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的,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 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 所以取名“天一阁”。宁波天一阁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藏书楼之一,与历代大学者、大文豪有着不解之缘,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袁枚等文化名人均曾登临天一阁,为其作文吟诗,倾诉仰慕之情。这些古诗词中,也提到了不少宁波特产。比如,奉化蚶子。唐元和四年(809年),朝廷令明州(宁波)贡淡菜、蚶各五斗。奉蚶每年都会千里迢迢送往京师长安。清余姚人杨积芳在《奉化贡蚶》一诗中云:“东海长安一线牵,百驿罢疲贡奉蚶。一骑黄尘天子笑,御厨捧出信海鲜。”今咱聊聊蚶子。

蚶,是我国著名食用贝类之一。宁波人爱吃蚶子。蚶子的种类很多,为蚶科动物魁蚶、泥蚶、毛蚶等蚶子的肉。常见的有毛蚶和泥蚶。市场有一种银蚶,个头小些,売呈圆形,壳表面纹路较细,泛银灰色,故叫银蚶。而毛蚶,个头较大,壳呈扇形,壳表面纹路较粗,而且长有棕褐色茸毛,故叫毛蚶。银蚶品质优于毛蚶,价格略高,市场供应也少。人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大多是毛蚶。壳薄肉厚,肉质肥嫩,异常鲜美,营养丰富。银蚶当属毛蚶同类,唯体型大小有别,较一元硬币稍小。口感上,银蚶要比毛蚶更鲜、更嫩,也更难调理。银蚶是价格很高的经济作物,对水质的要求相当高,现在许多地方都是筑塘引水养殖,比毛蚶要乾净许多。银蚶个小壳薄,绝对不是小毛蚶,毛蚶壳上有毛,银蚶没有。又名:泥蚶。它生长在中国沿海及东南亚各地近陆的浅海泥沙中,闽粤还有用人工种植的,养殖场称为“蚶。此外还有魁蚶、血蚶等品种。魁蚶,也叫赤贝(左边)为什么叫“魁”?因为大的有巴掌大。

血蚶(xuè hān),学名“泥蚶”。也称花蚶。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分布广泛,北到辽宁南至广东沿海都盛产这种贝类。海南人就称它为血蚶,广府人称它为“蛳蚶”,潮汕地区的人们则习惯单称为“蚶”。 拨开壳可以看见血一样的分泌液,一旦爱上就欲罢不能的口感,大概血蚶天生流着叛逆的“血液”吧。血蚶喜欢生活在软泥滩涂上,以壳后缘在滩涂表面形成水孔与外界相通。以硅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生殖季节一般在7~9月间。刚捞出来的血蚶全身都是泥,所以清洗血蛤这一步可是非常关键,吃的时候,干不干净,就看你洗的时候下多少功夫啦,洗净之后的血蚶,长得也是挺可爱的。外形象扇贝,表面有条纹,像古代建筑屋顶上那一片片可爱的小屋瓦。。血蚶可以用多种烹饪方式呈现,比如凉拌、生卤、白灼、炒、蒸、做汤羹等等。只要保证焯时不生不老即可。生腌血蚶,腌制时间控制在20小时以内,腌料掩盖浓腥。吃起来鲜而不腥,爽而清甜有些地方吃血蚶的蘸料也有讲究,用得最多的是芥末和姜末拌醋,醋里,则要有少许酱油。上桌之时,一个大盆,放着剥开的血蚶,左右各有一个小碟。因其汁水如血色,故名。又往往因其壳色白如雪,常讹为「雪蚶」。有一些地方没有血蚶产,未曾见过血蚶的人,初见时,看到掀开蚶壳鲜血淋漓在滴血。肯定认为它必味腥难食,因而不敢染指,及至他吃了一两颗之后,这才点头称善,更有一番滋味。

蚶属于软体动物的“瓣鳃类”,它的介壳形状,作心脏形,两壳质厚而隆起,左右同形,表面有垄沟,如瓦屋棱,约有三四十条,均由壳嘴而散射。肉柱紫赤色,多血,味极鲜美,嗜好之者,把它视作廉价的补品,下酒的佳肴。江浙一带以及上海馆子中的食法,多配以浙醋姜丝、麻油等,但潮人的配料却是“三参酱”(即辣椒酱、梅膏酱、酸醋),再加糖和芜荽等物,掀而点食,实在是十分可口的时鲜。蚶还可放入酒中并加盐和调料醉制,如醉蚶、醉蟹,蚶就是泥蚶。

蚶的良种,潮汕人认为应推“珠池赤蚶”,因它大而肥,肉嫩而脆,稍有咸味。潮汕除夕围炉,蚶是缺少不得的食品之一。由于蚶壳相磨所发的音响,极似铜钱声音,所以儿童称蚶壳为“蚶壳钱”。除夕食蚶,意取金钱众多,反复可数的意思。这和广府人新年食大蚬而称“发财大蚬”,是同一风俗的,都是寄托“年胜一年”的祈愿,不能尽以迷信目之。

潮汕、漳州、泉州和其他沿海各地的人,都有吃蚶和以蚶祭祀先人的风尚。清明节、下元节和冬至节扫墓, 子孙在坟墓上共享祭品时,往往先要食蚶,食完还把蚶壳散置于先墓荧之上,以示富贵丰隆。据说在潮州,妻子整治丈夫,用两个蚶壳覆地要丈夫跪上求饶,那可是最苦楚的小惩罚。这方法到了北方,因少见蚶壳,改跪搓衣板,现在与时俱进都换成键盘了。

但袁枚先生不以为然,认为最好的在奉化,《随园食单》水族无鳞单载:蚶出奉化县,品在车螯、蛤蜊之上。奉化沿海出产的蚶子,肉丰、血多、味鲜。正宗奉蚶,贝壳上的“瓦楞”正好是18条,而其他地区的蚶子“瓦楞”数一般是17条。奉化蚶子曾作为贡品送往京师。捕捉时,用脚踢踏。《南越笔记》载云:“沙蚶冬月渔者,以足取之,谓之踢蚶。雷(虫字旁雷)以天寒乃肥,仲秋孕妇者腹黑,以白者为贵。”

蚶是软体动物,壳厚 而坚硬,外表淡褐色,状如瓦楞,因而也称“瓦楞子”。内壁 白色,边缘有锯齿。肉味鲜美,壳可作药用。蚶肉味甘咸、性温,入脾、胃、肝经;具有补益气血、健脾益胃、散结消痰之功效;用于症瘕痞块、老痰积结等症;又有制酸止痛作用,可用治胃痛泛酸的病症。《本草经疏》:“蚶,味甘,气温,性亦无毒。《经》曰:里不足者,以甘补之。又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甘温能益气而补中,则五脏安,胃气健,心腹腰脊风冷俱瘳矣,胃健则食自消,脏暖则阳自起,气充则血自华。

蚶的肉质极为鲜嫩,含水分较多,宜沸水速烫成熟。其成品肉嫩润滑,清鲜味美,是春节前后时令佳肴。蚶的吃法很多,蚶子烫而食之是最常见的。烫蚶要有一定经验,烫得太熟,则蚶壳裂开,肉呈苍黄而干瘪无血,这样食起来,就大失原味;如果烫得不够火候,则蚶壳不但难以掀揭,而且掀开了,肉柱粘在壳的两边,食起来也略带腥味。如果按照下面这个方法来做,则相信可以火候适中:做时先将蚶洗去泥沙,滤干放在铁锅里,另烧开水至“蟹目水”程度(即起泡有声,但未沸腾),把开水迅速倒入蚶中,约三分钟,即把水滤去,便可以取食了,但颇为人忽略的是,蚶壳掀开时,往往有一小块沙泥附在肉柱边,食时应加留意,轻轻将其抹去,免至将其吞入肚内。也有人喜欢把洗净的蚶,逐颗用铁筷夹住,放在炭炉上煨食。这种食法,自然比水焗好味。

烫蚶此法虽好吃,但也要注意,大家别忘了,1988年全国甲型肝炎大流行主要由于食用HAV污染的毛蚶引起。87年,在喜欢吃蚶子的上海居民中,暴发了甲型肝炎。全市直接查出31万人感染甲肝,另外还有150万人携带有甲肝病毒。据说,是由于在蚶子捕捞期间,大量渔船同时聚集在毛蚶产地水域作业,渔民均直接排便入水,造成了海水乃至水产品的严重污染。从此,人们谈“蚶”色変,不敢再吃蚶子。当时在北京的菜市场里,很少能见到有卖蚶子的了。

蚶子还可以醉着吃,醉法就是将食物放入酒中并加盐和调料醉制而成,有的要封牢容器,如醉蟹(要压牢)、醉蚶、醉肉(白煮后醉)、醉鸡(白煮后醉)等。奉蚶颗粒较大,蚶肉肥满,蚶血鲜红,无泥腥味,肉味极鲜,早在唐代已成为上贡珍品。家庭一般以开水速烫后鲜食。也有将鲜蚶洗涤后加上等黄酒密封浸泡加工成醉蚶,醇香爽口,不失为一道美肴。

毛蚶属海产经济贝类。状似瓦垄。生长纹在腹侧极明显。壳面白色,被有褐色绒毛状壳皮。生素B12含量较高,分布于西太平洋日本、朝鲜、中国沿岸。在中国,北起鸭绿江,南至广西都有分布,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海州湾等浅水区资源尤为丰富。壳内白色,壳缘具齿。铰合处很窄,呈直线形,齿细密。我国近海海域均有分布,小满后毛蚶产卵停止、个体肥满时即可收获。以辽宁、山东和河北省沿海产量最多,产期多在7~9月份。有人讲三月食蚶,不过那已是蚶之末造了,其最当令时候,应在寒冬十一二月之间。蚶到冬月,是最肥美的大造时候,人们喜欢在此时饮酒食蚶,是自然不过的事。

有时人们把蚶和蛤不容量区分,毛蚶:壳壳面白色,有楞被有褐色绒毛状表皮。花蛤:贝壳小而薄,呈长卵圆形。贝壳表面的颜色、花纹变化极大,有棕色、深褐色、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斑点或花纹。麻蚶子是蚶子的一种,麻蚶子俗称毛蛤、麻蛤,毛蚶东北叫麻蛤子,毛蛤子拌菠菜是东北必备的凉菜。将毛蛤煮熟取肉,姜、蒜洗净后切末;菠菜挑洗干净,焯水过凉,沥干水后切成段;将毛蛤、菠菜、盐、醋、味精、香油、姜末、蒜末拌匀,装盘即可,此外蚶子还可做酱爆毛蚶、辣炒毛蚶。

每到开春和中秋前后,就到了吃海货最好的季节,在天津有个特色菜北塘蚶子卤,是将麻蛤焯水,然后剥肉备用。玉兰片和木耳切丝,然后焯水备用。锅中倒油,放入大料瓣,然后放入酱油,加水,加入盐、胡椒粉,然后放入木耳和笋丝。放入麻蛤肉,然后勾芡,放入鸡蛋液,然后放入韭菜和姜蒜,调香油,即可出锅。天津还有一道馇蚶子特有名,是汉沽八大馇之一,是塘沽、芦台一带的老家的饭菜,汉沽海岸线32公里,自古以来,汉沽就是盛产海盐和海产品的地方,至今长芦汉沽盐场仍是当地的支柱产业,这就使得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海盐,成了汉沽老百姓餐桌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用海盐来馇鱼、馇虾、馇八带等就是老百姓们经常吃的家常小菜。所谓“馇”,是汉沽当地一种特殊的烹饪技法,以浅海滩涂、沟壕汪子里出产的小鱼、小虾贝壳类为食材,讲究“不去鳞”、“不去腮”、“不炝锅”,火候讲究“前急后慢时间久”,用海盐、香料、卤水这些当地的调料烹制,口味特点就是一个咸,但越吃越香。

随着现代人的饮食习惯的改变,减少了盐的用量,口味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咸香。这些方法很好的保留了海鲜原有的味道,并使它骨肉香酥,咸香可口,食过回味良久,从肠到骨、从头至尾无一处浪费。然而食材也不局限于这些,任何当地出产就地取材的海鲜甚至河鲜,如海螺、梭鱼、墨斗,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制作,久而久之,就有了“汉沽八大馇”的说法,“八”是说其种类丰富,并有很强的时令性。馇蚶子的做法。大小适中的毛蚶洗净,少量清水和毛蚶一起下锅,水开后毛蚶开始逐渐张口,待大部分逐个快速张口时,关火,毛蚶熟了,取肉待用。锅中坐一碗水,不要太多,加入半个大料,一小把花椒先熬水,开锅3分钟后加入40毫升生抽,15毫升老抽,黄酒5毫升,醋少许,半勺海盐并以个人口味增减,姜片3大片,葱1段,蒜片少许可不放,再次熬开后,放入毛蚶肉,盖上锅盖,开锅后煮1、2分钟关火泡制半天,即可享用。

但蚶子中最出名的还属“奉化摇蚶”,是浙江的传统名菜。中国沿海所产的 蚶约有十种,其中以奉化摇蚶最为著名。“奉化摇蚶”具有个大、壳薄、肉厚的特点。将蚶子放在冲洗池中,用竹帚边刷边冲,连续洗刷至蚶壳发白为止,将炒锅置旺火上,舀入清水烧沸,放入蚶子略烫,并翻动几下,在蚶壳欲开时捞出,剥去半边壳,探放在盘中;摆好的蚶子撒上葱末、姜末、胡椒粉,淋入酱油、香油、料酒即成。

下面制做随园菜醉蚶子,袁枚《随园食单》蚶子有三吃法。醉蚶、鸡汤蚶子、和蚶子羹。第一种醉蚶有些像奉化摇蚶,蚶子要选用肉质鲜嫩,水份极多的为佳;烧一锅热开水,将洗净的蚶子倒入,迅连搅动摇上几摇,烫至蚶壳微微张开时,即捞出。剝开蚶壳,如蚶肉能自然离壳,即可。如不能离壳,则须再烫一下。切记,不能烫过了,袁枚原话是用热水喷之,半熟时去盖,加酒、秋油醉之,然后将烫好的蚶子,剝去半边壳,盛在盘中,撒上姜末、葱末,淋上酱油、黄酒、麻油,醉片刻即可食用。此菜色泽红白,质嫩甘美,味鲜香醇,使人大开胃口,佐酒最宜。鸡汤蚶子是蚶子煮熟去盖入鸡汤滚熟,蚶子羹是蚶子肉做羹,但无论怎么做,蚶子下沸水烫时一定要注意,宜速起,否则会像袁牧说的那样,“迟则肉枯”,千万不要烫得太过,以免老了失去鲜味嚼不动了。

文章原创,头条首发,部分照片,摘自网络,

特此鸣谢,若有侵权,敬请告之,马上删除。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