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贵州湄潭特色美食

59年以前,义泉镇人每天吃二餐。

我们当时的小学生作息时间是上午8点前到校,二节课,10点回家早餐;下午12点前到校,四节课,下午5点回家晚餐。由于年龄太小且晚餐到早餐的间隔时间太长,小孩受不了,农村小孩可以带个地萝卜(红薯)什么啃啃;家在街上的小孩条件一般要好些,家长每天早上给几分钱买小吃垫肚子,叫“过早”。于是那些年我用过早钱吃遍了义泉镇街上的小吃。

义泉镇小吃独具特色,其它地方的东西仿冒不来,因为品种多,不易描述,列档案于下:

油炸糍粑块

三成融的糯米糍粑(糍粑在碓窝中只能舂烂三分之一,太融了油炸会鼓泡、炸裂)切块,小孩双手掌大小,约1厘米厚,面撒椒盐,入油锅翻转炸成二面金黄出锅,黄表纸包好,买者拿走热吃,外焦里嫩,糯香扑鼻,是小学生过早主选,2分钱一块。地点:十字街饭店、南街小而真饭店、西街饭店等,都在清晨店门口现炸现卖,59年以后消失。

油炸包馅糍粑,简称油柿。糍粑包入豆沙(分咸、甜二种),手按压成1厘米厚扁圆,大小同油炸粑,入油锅翻转炸成二面金黄出锅,黄表纸包好,买者拿走热吃,外焦里嫩,咸甜可口,也是小学生过早主选,3分钱一块。地点和时间:同上。

猪蹄豌豆糯米饭

蒸好的糯米饭一团约2两装大碗,舀猪蹄炖豌豆汤盖在饭上,几块猪蹄并另加一勺炒肉丁作哨子,缀几颗油炸花生米,淋酱油、勾红油辣椒,撒葱花,热吃,浓香润滑,鲜味爽口,5分钱一碗(我要集二天过早钱才能吃一碗)。地点:南街小而真饭店,清晨起全天有卖,店堂内吃。59年-63年消失,64年恢复供应,价格2两粮票1角2分钱。

娃儿糕、泡粑

米浆发酵,上笼蒸制,笼内有圆隔的出笼即为二寸直径扁圆状,叫娃儿糕;笼内无隔的出笼用刀切块,叫泡粑,大小是娃儿糕二倍;嫩滑清爽,甜酸适宜,娃儿糕1分钱一个,泡粑2分钱一块。小贩家中蒸好装筲箕盖厚布保温,端上街叫卖,清早即有,地点不定。59年-63年消失,64年再出市面,(不收粮票)娃儿糕5分钱一个,泡粑1角钱一块。

印斗糕

用带长沟圆形小铁盒装红薯块与米浆、面浆混合,入油锅炸,待盒内浆体固化(约二寸直径,一寸多厚圆块)持长沟把盒内结块在锅沿磕出,继续翻转炸制,周身金黄出锅,热吃,焦香、鲜甜,红薯味突出,2分钱一个。小贩沿街现炸现卖,清早即有,地点不定。59年-63年消失,64年再出市面,1角钱一个。

绿豆粉

大名鼎鼎的湄潭特产。绿豆粉制作复杂:大米、米头(碾米簸剩的碎米)、糯米、绿豆按比例混合淘洗泡发,石磨磨成米浆(还可在此时加入少许绿色蔬菜一起磨);大铁锅用条苕沾素油抹锅底,在灶里撒一把松毛或杉毛(松、杉的干树叶),乘短暂旺火用葫芦瓢舀米浆沿锅上沿淋下,用一圆弧形木刮子把浆刮匀,盖锅盖,少时起盖,此时米浆已炕干结成薄圆饼,轻铲圆饼四周起锅,以圆饼炕出蟹黄色的火候最好(这个过程叫“lang绿豆粉”)。乘热把圆饼卷成圆筒、横切成1厘米宽粉条备用。用菜油炒湄潭特产风豆shi、海椒面,加姜、蒜,出红油为准,作素哨子;在炒制时加猪瘦肉粒、猪油渣、酥肉(猪肉挂鸡蛋面浆油炸切块)则为荤哨子;备用。猪骨、鸡鸭炖的高汤开沸备用。另烧开水一锅,用竹篱子漏勺装粉条在开水中汆烫,粉条卷散开即可,舀入高汤,加一勺素哨子或荤哨子、盐、葱花即食用。shi香、绿豆香浓烈独特,粉条细腻,滑爽异常。地点:各饭店、小吃店均有,以湄中街口的北街饭店、老平桥头车站饭店味道最正宗,店内吃,5分钱一碗。59年-63年消失,64年恢复供应,价格2两粮票素哨1角2分钱、荤哨1角5分钱一碗。绿豆粉后来再增加了牛肉哨、鸡丁哨等品种。

羊肉粉

米粉(或汽粉切条)装竹篱子漏勺在开水中汆烫,沥去水后放入红油羊肉炖汤锅内浸烫入味,倒入大碗内加炖锅羊肉和汤,加酱油、盐、芫荽,视口味加红油辣椒或糊海椒面、花椒面,麻辣鲜香,滚热爽滑,秋冬季节佳肴。地点:湄中街口的北街饭店,64年以后才有供应,价格2两粮票素粉(不加羊肉)9分钱、荤粉1角2分钱一碗。

油茶汤

最具特色的湄潭小吃,迎宾待客的上品美食,50-60年间街上无卖。我是65年在协育公社支农劳动结束时,生产队为感谢学生半月辛苦专门安排人制作,我当帮厨,得以知道烹制全过程;后来下农村当知青,69年又在农家招待亲戚时再享受过一次。做法是:大米、米头、糯米、黄豆、花生、芝麻、核桃按比例备料,分别下锅翻炒至大米(米头、糯米)金黄、黄豆(花生、芝麻)爆香,起锅凉后用石磨磨成细粉(磨面过程中加少许炕干的红辣椒、炕干的花椒粒),闻细粉浓香扑鼻,备用。用铁锅放入菜油(视分量定油量,一般按最后成品一大碗一钱油),烧八成热(刚起油泡)时,抓已杀青的鲜茶叶(视分量定茶量,一般按最后成品一大碗一钱茶)入油锅翻炒,注意火候,炒到茶叶金黄时(绝不能炒糊,糊即失败,不能用,重来)加水,旺火熬汤。到浓浓茶香随蒸汽冒出,一面逐渐向汤内放入米面细粉,一面不停用勺搅动,米面放到汤还能搅动、越稠越好,此时火候特别讲究,既要把米面煮透,又绝不能糊锅,以锅内刚起泡为最佳。品尝米面细粉已经熟透,即放盐,搅拌均匀出锅,舀入大碗后撒一把爆糯米花(现代是撒一把油炸散子和一勺油炸黄豆)食用,油滑滋润,茶香伴多种浓香,鼻、舌、喉、肚、眼、脑极为受用。64年后在街头偶能吃到,2角钱一碗;现代湄潭、遵义街头有卖,4元钱一碗,但味道差远了,尤其是用干茶叶代替了鲜茶叶,而且因为考虑成本还不多放,少了茶香这道主味,米面中也少了花生、芝麻、核桃这些成分(或分量不足),吃起来就像吃炒面,失去了油茶汤的精髓。

大饼

山东大饼,半寸厚,多层,每层撒盐、葱花,抹熟菜油,外撒芝麻;平锅烘烤,两面黄壳,焦酥,咸香,起锅后切块出售,64年后西街饭店(湄潭酒厂搬走后,原址困难时期为西街食堂,食堂61年撤销后办起西街饭店,其中大饼灶由一个杵拐杖像抗战受伤、流落湄潭的北方人操持)售卖,1角钱一块。

玉(易)糍粑

一个姓玉还是姓易的老大爷挑一副担子,沿街叫卖,担子一头是个瓦缸,一缸糯米糍粑,底下炭火烘烤;另一头一个小箱子,上有几个抽屉,下部是个小瓦钵,半钵黄豆面。有人买时,大爷沾一点素油抹抹双手指(为糍粑不沾手),伸手在瓦缸里揪出一团糍粑,丢入豆面钵子滚上豆面,用一把竹片刀划开糍粑团,里面也塞入豆面,用黄表纸托着递给顾客,乘热食用,糯润浓香,抗饿,3分钱一坨(团)。58年后消失。

麻糖

(及豆丝糖、姜片糖、冬瓜糖、橙子壳糖等):麻糖(湄潭读tan的平音)即麦芽饴糖,小麦、黄豆为主料发酵熬制,金黄,香甜,沾糯,用黄豆面隔沾;可用小钢锤敲打弯曲的扁凿从大团糖堆上凿下小块出售,看起来是脆的,拿到手中遇体温几分钟即化,沾稠腻人,一般买来即入口,否则沾东沾西非常烦人。豆丝糖是其变种,麦芽饴糖热化为糖液,漏勺漏成长丝在豆面中,边漏边和(huo,4声)使其不像麻糖那样沾手,避免了食客尴尬,豆丝糖小孩最爱,手捧着一丝一丝慢慢享用。义泉镇卖麻糖就一家,58年前3分钱一两,59-63年消失,64年后复出,1角钱一两,2、3分钱也卖。制售麻糖这家人是做糖生意的世家,除麻糖外还做姜片糖、冬瓜糖、橙子壳糖等产品叫卖,是用姜、冬瓜、橙子壳内瓤做成的糖果,外面一层白色的糖霜,小孩很欢迎,1分、2分钱都卖,甚至小孩秋天上市季节在街上捡来橙子壳都可以换糖吃。

冰粉

夏天乘凉的“三担”之首。59年前,义泉镇人在每年7、8月炎夏之季,晚饭后总爱到老平桥上乘凉,一人一把大蒲扇,眼看夕阳光线从打鼓坡上渐渐退去,队队归鸦从天外飞回七星桥沙洲,漫天晚霞映得江水一片通红。江风把申家碾坊水车高处淋下的水滴吹拂成水雾,刮到人身上,一阵清凉。车站到鱼泉公路与城关二小之间田坝中有口龙井,一年水温恒定在摄氏6、7度,寒冬腊月人摸着是温的,夏天摸着冰冷,是最好的消暑饮料。有人担挑龙井水从桥上过,总有人讨水喝压暑热,湄潭人都大度,从没有挑水人拒绝;这算什么,又不花钱,只费点力气而已,“力气是个怪,用了它还在”。可是龙井水经过一个老人一加工,要花钱了:湄潭山岭中有种藤蔓植物(植株我不认识),结的果实细如芝麻,棕色,叫“冰粉籽”;用细纱布包二两冰粉籽浸在一桶井水中,双手不停搓揉纱布包,会有薄雾状物质(应该是果胶或果酶类物质)从布包中沁出溶化在水中,待薄雾状物质不再析出时停手,几分钟时间井水就凝固成一桶透明“果胶”,叫“冰粉”。老人把冰粉担到桥上,细瓷碗里舀二勺冰粉,一勺井水镇着,加一小勺蜂蜜,5分钱一碗;喝在口里,凉到心脾,现代的冰淇淋滋味尤有不及。59年后消失,64年再现,1角钱一碗,但蜂蜜改成了白砂糖,味道打了折扣。

炒米糖开水

夏天乘凉的“三担”之一。通常在老平桥桥上、桥头及西街街头叫卖,偶尔穿街走巷。卖炒米糖开水的又是一个老人,挑一副担子,独一家,老人边扯着嗓子吆喝:“炒米糖——开水”,边把担子放在地上。担子一头是一个烧得正旺的红炉,炉子上还坐着一大壶开水;另一头是一个箱子,上面几个抽屉,放着小碗、勺子、峰蜜、米花糖、白砂糖;挑子上挂着一盏玻璃灯。一大帮小孩涌上去围着,也没人指挥,不约而同放开喉咙叫起来:“老板娘——歪嘴”。听到小孩叫喊,乘凉的人们围过来,有要宵夜的人开始掏腰包买炒米糖开水,3分钱一碗;老人取出小碗,把一块米花糖放入碗中,提大壶冲入滚烫的开水,用勺子舀满满一勺子白砂糖倒在开水中,一手端碗一手拿勺递给宵夜的顾客。顾客边搅边尝,觉得味道还不够,再舔2分钱加一勺峰蜜,这才满意地吃起来。我吃过几次炒米糖开水,泡的米花糖很软,里面的花生米、核桃仁又很香,这和干嚼米花糖的味道相比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没法比。58年后消失。

烧腊

夏天乘凉的“三担”之一。通常在老平桥、西街叫卖,偶尔穿街走巷。卖“烧腊”的也是挑子,一根扁担挑两头:一头是个箱子,装了几个抽屉,每个抽屉里装着卤的牛肉、猪耳朵、猪肝、花生米、鸡爪、鸭掌、豆腐干等美味;另一头是个台子,上面放着砧板、刀具、作料,下面放着荷叶、切好备用的黄麻纸等,挑子上还挂着一盏烧菜油的风灯。担挑子的还是一位老人,也是独一家,他根本不用吆喝,挑子一放就有人围上来,灯光下各色人都有,但多数是口水滴答、满脸期盼的小孩。烧腊的品种由购买人选,一般人家买2分钱一只的鸡爪,或3分钱一只的鸭掌、豆腐干应付小孩,在鸡爪、鸭掌、豆腐干上撒点糊海椒面、花椒面,用方形黄麻纸摊上交给购买人,由购买人决定在哪吃,一般就在摊子边吃。5分钱够买花生米,1角钱以上可以买牛肉、猪耳朵、猪肝等卤味,这都是下酒菜,买好了同样撒糊海椒面、花椒面,用荷叶包好让购买人带走。老人边收钱边切烧腊,边和老顾客拉话,从未见他急过。烧腊很香,我吃过好多次,每次都把鸡爪骨含在嘴里砸吧吸吮,舍不得吐掉,那个香味以后再没吃过。58年后消失。

五香豆腐干

压铁实(湄潭土话,即“结实”)的老豆腐切块在卤汤中浸泡二天入味,文火卤制,掌握火候,豆腐干内部不能起蜂窝泡。卤汁入味后捞出,风干,越干越紧致越好,刀切成筷头大小颗粒,装碟,与瓜子一样是茶馆茶客听说书消磨时间的混口小吃,入口嚼劲绵长,卤香满口。西街茶馆绝品,5分钱一碟,58年后消失。

包谷粑

新鲜嫩包谷磨浆,稍发酵,打新鲜油桐树叶在蒸笼内一张一张铺好,用勺舀包谷浆于桐叶半边,另半边折过来覆盖,大火蒸15分钟起笼,包谷浆已蒸结成糕,热吃、凉吃均可,软糯香甜,微酸可口。秋收季节农民做好用背篼、筲箕装上街叫卖,58年前2、3分钱一个,64年后1角钱一个。我喜欢的是再把凉包谷粑下油锅炸,到表面金黄时起锅食用,面焦里嫩,鲜包谷清香入人心脾,美味。

马脚杆

湄潭人过早很少人吃油条,但喜欢赶场过午吃,过午食用的油条又粗又长,切二根有一大钵,舀二大勺杂和汤(油汤,内有肉沫、蔬菜)淋在上面,放盐、撒葱花,喜好的人加点油辣椒,又烫又香,红辣开胃,解渴饱肚,58年前5分钱一份,64年后1角钱一份,十字街、小而真、西街饭店都有供应,四乡赶场的农民最爱。因为油条又粗又长,戏称叫“马脚杆”,一叫出名。

此外,义泉镇还有“凉面”“凉粉”“刮刮粉”等小吃,以酸辣见长,很开胃。

图文:湄潭在线、绅士长弓

更多精彩内容,就在湄潭在线。微信搜索湄潭在线公众号,获取更多湄潭资讯,查看更多湄潭新闻。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