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暑退凉风至

——消暑美学:消退的,只是暑热,不残风雅,不散浪漫。

炎炎昼火漫新堂,残红褪尽满绿妆。庭中消夏衣食客,且驻一暑向云光。夏天,是让人又爱又恨的。我们爱夏天的葳蕤葱茏,爱夏天的晴霁云光,爱夏天的蝉鸣催雨,爱夏天的繁荣绿堂。可夏天的炎炎日火,却让人不堪懒惫,汗意常常。消暑纳凉,就成为了夏日中的一件要紧事。

去年今日,一首由古诗词改编的顺口溜火遍了网络:“枯藤老树昏鸦,空调WiFi西瓜。”描述的是炎炎夏日里幸福生活的状态。

现如今,天气炎热之时,空调、WIFI、冰箱,已然成为了现代人的夏日三部曲。可在古代,同样炎热的天气里,古人可没有现代科技的帮忙,他们又是如何消暑的呢?不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消暑小记——衣:

在古代,随著季节的转换,人们会规律地换穿面料不同的衣服。夏服所用的面料需要透气、透汗,因此蚕丝织成的纱和罗便成为了人们的首选。

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端午节这一天就成了人们约定俗成集体换夏季服装的日子。唐宋时期,人们称纱和罗织城的夏服为“生衣”,其他三季所穿为“熟衣”。

“生衣”比“熟衣”免去了捣练这个环节,因此面料较为稀疏,容易形成透气的孔眼,能够透风,散热性也更好。比如马王堆曾出土过一件“素纱禅衣”,它的重量不到50g,非常轻薄,甚至迭起十层都能透过衣服看清对面的字。

除了纱,葛、麻等植物纤维也经常被用来作为夏衣的材料。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普通人夏天通常穿葛衣。当时越国织出来的是葛布非常精细,采用这种葛布做出来的衣服在夏天穿既凉爽又舒服。

此外,需要下地干活的农民一般还会在衣服里多穿一件“竹衣”。“竹衣”由竹子编成,穿在身上能够透气散热,和睡觉时的凉席作用类似。

消暑小记——食:

“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把瓜果在冷的井水、凉水中充分浸泡,能起到“冰镇”的效果,吃起来能格外冰霜甘甜。这是古人常用的消暑方法。

唐代开始,人们懂得了硝石制冰的原理,冰块的供给不在只有冬天,夏天有水和硝石,也可以制造冰块,吃冷饮。

说到冷饮,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古代的“冰淇淋”——酥山。酥山以冰面作为基底,上淋奶油、酥油,并配以各种装饰,既好看又好吃。“酥油”和现代的黄油、奶油很接近,是一种源自北方游牧民族的美食,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到了宋代,冷饮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市面上常见的商品。常见的冷饮有冰糖、冰雪、冰元子、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酸梅汤等,形式多样,价廉物美,味道也各不相同。

除了零食之外,人们对夏日的主食也进行了改良。清人所著的《帝京岁时纪胜》有记载:“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面是也。”将热的面条在冷水中淘洗降温后食用,叫“过面”,和现在的冷面做法非常相近。

消暑一览:

常有人戏称:“不要以为现代人已经达到了时尚界的‘天花板’,老祖宗们可比我们会玩多了。”今人消暑纳凉,常常效仿古人,花样翻新,也可以有风雅的味道。

·消暑好物:

《诉衷情令·扇》

夏来花落满新堂。

熏气暖椒墙。

翠红和着风雨,残韵在胡床。

安榻枕。醉吾乡。霁云光。

午来消暑,竹骨纳风,

玉扇邀凉。

《忆江南·铜扇消夏》

庭初昼,暑气醉华浓。

小汗生纱濡寸缕,玉莲新藕慢摇从。

铜扇遣香风。

·消暑薄衣:

《浣溪沙·着生衣》

日暑融泥消夏清。

玉钗妆髻粉芳馨。

生衣覆腕竹凉盈。

罗扇轻开花影散,

一绯凝艳素纱轻。

透香薄汗湿云屏。

《乌夜啼·扑蝶》

薄汗绫衫透,

微微细喘盈堂。

日晴初染颦颦步,

吟赏黛红妆。

手执纳凉罗扇,

春光解我情肠。

东风漫过摇枝动,

吹乱满庭香。

·消暑小食:

《忆江南·消暑》

幽在户,清藉夏重蝉。

暑浪新连繁叶隙,

一番清润晓风阑。

闲啖小酥山。

《啰唝曲·冰饮》

白莲盛玉碗,冰乳碎交茶。

闲来看日暮,消暑沁云纱。

《抛毬乐·夏日甘食品》

筵晏开云光。蝉催乐济堂。

水清淘过面,寒井李桃香。

醴浸冰云渍,梅花就雪汤。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