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东北冬捕民俗

公元10世纪,契丹人建立了“契丹国”,后来改称“辽国”。938年,辽国将国都设在“上京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然而,辽国皇帝不老老实实地在国都“上京临潢府”呆着,而是一年四季到处溜达,逮哪住哪。

史料记载,契丹人认为,“天地之间,风气异宜。人生其间,各适其便。”契丹人生活在茫茫大草原上,要随着一年四季变化辗转迁徙。即使建立了辽国,契丹人的游牧习俗也不能改变。就连皇帝也要“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tián]渔”,根据季节变化,哪里气候适宜,就到哪里居住。

辽国皇帝不是随便四处闲溜达,而是溜达到哪儿,就在哪儿处理国家政治、军事、生产等事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契丹辽国独具一格的“四季捺钵”制度。“捺钵” 是契丹语,意为“皇帝行走时居住的宫”,相当于汉语中皇帝出行时居住的“行宫”。但是,中原王朝皇帝平时住在京城的皇宫里,只有外出时才临时住在“行宫”。而辽国皇帝则“每岁四时,周而复始”,一年到头不断地四处折腾,住在各处的“行宫”。由此可见,辽国皇帝的“捺钵”,与中原皇帝的“行宫”有所不同,而是常驻之所。辽国皇帝一年四季不着家,国都“上京临潢府”的皇宫,几乎成了摆设。

《辽史》中,将辽国的“四季捺钵”地点,通称为“春水”、“秋山”。于是,后人便将辽国的“四季捺钵”指代为“春水秋山”。

每年正月上旬,辽国皇帝从“冬捺钵”营地出发,到达“春捺钵”营地居住约60天。首先,辽国皇帝的随从们,要在冰上搭起帐篷,然后凿冰捕鱼。第一条鱼,必须由辽国皇帝亲手钩取,叫做“头鱼”。“头鱼”必须是鳇鱼、鲟鱼之类的大鱼,一般很难捕取。钩到“头鱼”后,辽国皇帝便在大帐内设宴。席间,女真族等各部落酋长,还要依次为辽国皇帝唱歌跳舞,以助酒兴,显示辽国皇帝的武功与威严。

冰雪消融,天鹅、大雁回归时,契丹人便开始捕鹅猎雁。辽国皇帝系着头巾、玉带,身穿便装, 这时,专门训练“海东青”(猎鹰)的侍官,向皇帝呈上训练有素的“海东青”,由皇帝亲自放飞。“海东青”冲霄直上,擒住天鹅、大雁搏斗。须臾,天鹅、大雁坠下,侍从们立即上前,用“刺鹅锥”将天鹅、大雁刺死。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