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端午节传承了什么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五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仪式演变而来。同时,在古人的认知中,端午是一个毒日、恶日。因为从端午开始,天气越来越燥热,毒虫开始肆虐,对于古代的医疗水平而言,夏天是人类生命非常脆弱的季节。“行夏令,则民多疾疫。”(《吕氏春秋·季春纪》)因此,人会选择在端午那一天开始驱邪,祈求平安度过夏日。此外,相传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在端午这一天悲愤投江。人们为了纪念,就有了用粽子抛掷江中祭祀屈原的传统。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在秦安又称“五月五”,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我们会有很多民俗活动节日活动,来纪念这特殊的日子。

绑花绳

在这一天,大人们会给孩子们绑花绳。端午节的五彩绳由青、黄、红、黑、白五彩丝搓(编)在一起,一般会系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脚腕,寓意夏季到来,毒虫四伏,这些彩色的绳子会惊避毒虫的叮咬,一直戴到六月六才能剪掉。特别讲究的是,不到三岁的孩子会在五月初一的一天绑红色丝绳,不能彩色丝绳。

▲花绳

戴香包

在这一天,最讲究的莫过于戴香包。秦安人把香包又称chuchu、荷包,这里香包的形态从多边形到动物,形象不一,里面配以药材、香草秘制的香料,拿到人跟前香气扑鼻,据说小孩子戴上能“以毒攻毒”,消除疾病。 流传在秦安县陇城镇一代的“马尾编”,曾经是这一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手工艺,每逢端午节,老人们为孩子用马尾、丝绸、香料、丝线等制作香包,可惜如今这种古法制作香包的记忆已经濒临失传,我们只能用今天盛行的现代技艺制作香包了。

▲香包

折柳条

在这一天,老人们会一早起来,出门砍柳条。他在院子里的门上、屋檐上插上柳条,而孩子们会用柳梢做成帽子戴在头上,用以辟邪除灾。据传,插柳条的寓意有三点:第一,柳枝可以招魂,插在檐前及门上,使鬼魂知有归依,不致迷途。第二,柳枝可以辟邪驱鬼,悬此以驱之,使其不敢入而避去。第三,柳枝有避毒功能,挥柳可避疫虫。

▲柳条

拔艾蒿

在这一天,老人们会外出,在田野里寻找艾蒿。把拔来的艾蒿晾干晒透,存放起来使用。秦安人会将艾蒿,趁嫩搓成绳子,晒干后可以用来熏蚊子,也可以将拔来的艾蒿撸下叶子,晒干后封存,将来在艾灸的时候使用,今天,新生代的孩子们已经很难辨认什么是艾蒿了,更不懂艾蒿作为珍贵的药材的功能了。

▲艾蒿

吃花馍、吃凉粉

在这一天,吃花馍和凉粉是节日里的必备。八爪馍是圆形,有八个爪的干馍,是花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吃花馍能给自己带来幸运。制作工艺更为复杂的凉粉,在天气转热时吃一碗,荞面凉粉是消暑的好食物,能带给人清凉。

▲花馍、凉粉

煮甜醅

在这一天,大人们都会喝一碗自制的甜醅酒来助兴。制作甜醅是我们种植小麦地区人们特有的技艺之一,最好的甜醅以燕麦制作的为佳。甜醅,又叫甜醅子,入口醇香、清凉、甘甜,是西北地区特色小吃之一。

其做法是:将小麦或燕麦去皮,簸掉麸皮,淘洗干净,再蒸煮,致麦子已八九成熟了;然后,迅速盛出麦子,摊开在案板上凉一会儿,使其降温;等到还有一点儿余温的时候撒上酒曲,边撒边用筷子翻拌,让酒曲均匀地粘在每一粒麦子上面。之后,将翻拌好的麦粒装入大塑料袋,直接扎口,最后平摊开,放在簸箕里,捂上两三层干净的被子,用大曲发酵而成。

▲甜醅

包粽子

如今,我们逐渐开始学习吃粽子了。这是一项从南方传过来的习俗,因为喜闻乐见,成为端午节重要的饮食活动之一。包粽子是个技术活,得反复练习才能掌握,主要分为拼粽叶、拢粽斗、装糯米、镶红枣葡萄干、合粽斗、捆粽子等几个步骤。粽子蒸熟、放凉后,吃起来有股粽叶的清香,沁人心脾。秦安人吃粽子,喜欢蘸着蜂蜜吃。所以,粽子算是一道甜点。不会包粽子的人则会蒸些粽糕。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