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白 豚 长江 灭绝

作者:谭羚迪

编辑:小柒

如果你还有印象的话,中国长江中曾经生活着一种叫做白鱀豚的水生哺乳动物,它们曾经是长江中最有名的水生生物,也是长江中的特有物种。但遗憾的是,白鱀豚已经在十余年前被宣告“功能性灭绝”了。

而就在几个月前,长江中的另一种水生哺乳动物升级为独立物种,成了长江中的另一个特有物种。它就是有着“江猪”俗称的长江江豚。

“微笑”的长江江豚。 摄影:余会功

长江江豚:接班扛旗,升级独立物种

江豚生活在长江流域(葛洲坝以下)以及通江的鄱阳湖和洞庭湖中,在中国的沿海以及环太平洋到印度洋沿岸都有分布。它们体型圆胖,个体比成年人稍小,胖脑袋、圆嘴巴,没有背鳍,只有微微隆起的脊背。

跃出水面的长江江豚。 摄影:余会功

直到二十年前,人们都认为江豚属(Neophocaena)只有一个物种,顶多分成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三个亚种罢了。随着研究越来越深入,人们渐渐发现,江豚们的长相并不一样,其中一群分布稍靠北的江豚脊背特别窄,身体的颜色和背上疣粒的分布也跟南边的江豚不一样。于是,被认为只是以一个种的江豚被分成2个种,分别是印度-太平洋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主要生活在台湾海峡以南直至印度洋的海域;和北边的窄脊江豚(N. asiaeorientalis),主要生活在台湾海峡以北直至日本的海域和长江流域。

长江江豚背上隆起一条窄窄的脊。摄影:边缘

近些年,研究者们发现,窄脊江豚中有两个长得很像的群体,一个住在江里,一个住在海里,互相之间并不会迁徙。于是他们对比了两群江豚的基因组,果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足以区分物种的差别,特别是对盐度的适应有很大不同。于是就在今年,科学家建议把窄脊江豚分成两个物种:长江里的长江江豚(N. asiaeorientalis)和台湾海峡以北海域的东亚江豚(N. sunameri)。

于是,长江江豚接过白暨豚的班,成为目前是长江中仅存的淡水水生哺乳动物。那么,接过特有物种大旗的长江江豚,如今的处境如何呢?

活在长江不容易

食物匮乏、堤坝高筑、航运繁忙、栖息地破碎……

生活在各地的江豚,都或多或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而长江江豚的处境尤为艰难。在IUCN红色名录上,长江江豚(名录中还是窄脊江豚的亚种)被评价为极度濒危(CR)。2017年最新科学考察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干流约有445头,比2012年略有减少;洞庭湖约有110头,鄱阳湖约有457头。

跃出水面捕食鱼类的长江江豚。摄影:余会功

长江江豚常常会在江面上追逐鱼群,甚至逼得鱼跃出水面。它们吃不了大的鱼,主要以体长在20cm以下的小鱼为主,像小鲫鱼等市场中随处可见的普通鱼类,都是它们的主要食物,你也许会想,这样不挑食,在长江里维持生计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

而事实却是,问题很大。

首先,长江流域的鱼类群体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就在逐渐衰退,即使长江江豚不怎么挑食,食物来源也不管够。而衰退的原因不外乎高坝工程、围湖造田、酷渔滥捕的重重围堵。鲫鱼等小型鱼类资源面临衰竭的状态。食物难保,长期饥肠辘辘,长江江豚数量下降在所难免。

其次,长江中的渔民和长江江豚在追逐同样的鱼群,在“争抢”的过程中,江豚很容易被渔具误伤。电鱼、迷魂阵和针对大型底拖网都有可能直接伤害长江江豚。

阿拉善SEE“留住长江的微笑”项目协助巡护人员正在拆除非法渔具。为拯救长江江豚,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该项目共协助巡护打击非法捕捞大型行动340余次,抓获并判刑非法电鱼者近100人,拆除迷魂阵、地笼王等非法渔具5000余部。图片来源:阿拉善SEE基金会

除此以外,船舶撞击和螺旋桨击打会致使江豚受伤甚至死亡。长江江豚视力不大好,在江水中主要依靠超声波(回声定位系统)来觅食、导航和躲开障碍。但是,长江中的运输船只和采砂船只发出的噪声严重干扰了江豚的超声波,让他们成为瞎子,完全失去了方向。在船只密集和高速航行的长江中,受到干扰的江豚随时都面临被船只撞到或者螺旋桨击毙的危险。

研究人员正在调查死亡的江豚。摄影:余会功

离开长江?没那么容易

既然在长江生活这么艰难,那么逃离长江如何呢?如果纯粹是为了保住这个物种的话,也许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即使是在长江之外也没关系。

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例子可能是天鹅洲故道的迁地保护工程——位于湖北省石首市的天鹅洲故道本是长江的一部分,原本就是长江江豚的栖息地,1972年长江自然截弯取直后留下牛轭湖,湖里不再有繁忙的交通,也安静多了。

自1990年开始,人们尝试向天鹅洲重新引入长江江豚,前期迁入以及后期补充大约有10余头江豚。根据2016年普查显示,天鹅洲共有江豚七十余头,种群数量翻了好几倍。于是近年来,人们也陆续在其他几处这样的长江故道中引入江豚,试图复制这样的迁地保护模式。

一群江豚正在捕食。摄影:余会功

不过这个最成功的迁地保护项目也面临着种种困难。首先,天鹅洲故道虽然不像长江一样繁忙,但也不是绝对安全的。修建水坝后,天鹅洲不再与长江连通,常受到水量减少的困扰。其次,小而封闭的种群容易发生近亲繁殖,仍需要从其他种群引入新个体来维持基因的多样性,防止近交衰退。另外,封闭水体常常面临不可避免的地面源污染,周边农业产生的污水流到故道以后产生的污染问题也不容小觑。目前看来,丰水期从长江灌江纳苗势在必行。

位于湖北省石首市的天鹅洲故道示意图。图片来源:天鹅洲保护区。

至于最近传出的新计划,要将长江江豚迁到商业海洋馆进行繁育研究,就遭到了更多的质疑。虽然武汉白鱀豚馆内也有人工圈养的江豚,但让长江江豚离开长江,到远方的商业海洋馆中接触游客,无论是可行性还是目的都让致力于在其自然生境保护的人们难以接受。

武汉白鱀豚馆的长江江豚。为了保存一个物种,而圈养一部分个体,让它们与人类亲密接触,这样的做法一直有许多争议。摄影:边缘

尽管有种种争议,人们还是不断提出各种不惜让长江江豚离开长江保命的计划。也许是因为有白鱀豚的先例,加之长江的环境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善,人们害怕再因此失去长江江豚。2002年6月,《中国绿色时报》的一篇报道中写道:“白鱀豚总数已不足100头,如再不采取特殊措施加紧抢救,它将在20年之内彻底灭绝。”并呼吁及早开展迁地保护——尽可能把长江里剩下的白鱀豚捉起来,挪到更安全的地点。反对迁地保护的声音也很多,比如2002年《中国环境报》的《我们该怎样保护白鱀豚》一文认为当时的迁地保护技术并不足以“养活”白鱀豚,圈养白鱀豚淇淇充其量是“一件被异化了的目前还活着的标本”。人们为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哪种方法更好而争论不休。但灭绝来得太快,根本没有留给人们争论的时间。当年7月,最后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鱀淇淇在武汉白鱀豚馆去世,此后,除2004年发现一具搁浅的尸体外,野外再也没有过活体白鱀豚存在的确凿证据。2007年,白鱀豚被宣告功能性灭绝。

白鱀豚已逝,但为它而设立的自然保护区至今仍在庇护着“新晋”长江特有种——长江江豚。图片来源:Wikipedia,制图:baiji.org,翻译:Chris_huh 授权:GFDL

白鱀豚曾经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白鱀豚灭绝时,人们哀叹旗舰的沉没,并庆幸还有长江江豚(虽然当时还不认为是独立物种)可以继续为长江的生态保护领航。今年新的研究发表后,长江江豚也成为了长江特有物种。

而截至目前,每次调查似乎都发现长江江豚的种群总数比上次减少一些。今年还有1012头。离白鱀豚走过的老路越来越近。

这一次我们能做到什么呢?或许,留给我们去争论和思考的时间,真的已经所剩无几。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