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潮汕为什么要做粿

端午节快到了,有很多朋友开始在朋友圈发照片夸耀自己家乡的粽子,然后还有人会问,你们家乡都有哪些美食?

对此,来自美食之乡潮州的六甲番人表示,有一种美食在潮汕人人皆知,但外地人恐怕无人识货,甚至听都没听过,这就是仅在端午节时才可见到的“栀粿”。

“粿”就是米果,是流行于广东潮汕、福建、海南、台湾等地区的传统米食,其主食原料主要是秫米、粳米、糯米等,一般是在逢年过节祭拜时才会特别制作,主要品种包括甜粿、菜头粿、草仔粿、芋粿、白粿、鼠曲粿、艾粿以及本文重点介绍的“栀粿”。

原本作为“五月半”祭祖祭神用的供品,“栀粿”又称“栀棕”,在潮汕地区,栀粿和粽子都是必不可少的端午节应节食物,“粽”字在潮州话中读音为“壮”,寓意身体强壮,而“栀棕”当然也有类似的吉祥寓意,而从功效来看,“栀粿”确实非常适合在夏日食用。

潮汕地区夏天潮湿闷热,蚊虫细菌滋生,端午节是五月初五,在古代被称为“恶月恶日”,食品很难保存,因此就产生了各类粿食,其中就包括栀粿。顾名思义,栀粿就是添加“栀子”的粿,栀子(也称枝子或黄枝)是一种传统中药,可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也可消肿止痛,因此栀粿也有清热祛疫、助消化、预防肠胃疾病的功效。

古代制作栀粿的方法非常复杂,先用糯米浸渍,再用手工石磨磨成粉浆,再配入捣碎栀子浸泡滤渣的黄色药液,再用“埔姜”碱液均匀搅拌,然后放入专用粿帕,最后装入蒸笼蒸熟。现代人嫌工序繁杂,也有用苏打粉加浓茶水然后再配糯米浆的,但其功效远不如古法。

蒸熟后的栀粿晶莹润滑,呈棕黄色,放凉后即食用,而食用时也很有特色,一般不用刀切,只用纱线牵拉切成小片,盛放于白瓷盘中,然后蘸着白砂糖吃。

初尝栀粿会觉得味道略苦,然后就是爽口凉喉,最后在舌尖喉底留下独特的香韵,再尝时已不觉其苦,唯觉甘甜润美,回味无穷。

栀粿经蒸熟放凉后可在常温条件下存放多日,因此现在很多异地潮人都会在端午节前委托老家亲朋购买后专门邮寄过来,而收到栀粿后只需重新蒸炊一下就可食用。

关于“栀粿”,不知您是否听说过?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