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潍坊有名的面条

打开各种版本的《中华美食宝典》,“鸡鸭和乐”的名字均赫然在目。

“鸡鸭和乐”是面条的一种,原本叫饸饹,由“河漏”一词过渡而来。在漫长的岁月演变中,潍县人将“饸饹”改名为“和乐”,赋予其“家庭和乐”的美好寓意。经历代大厨们不断加工发展,“鸡鸭和乐”以制作考究、佐料齐全、味美汤鲜而闻名全国。

清代文人高润生在《尔雅谷名考》一书中对饸饹做了详细的记载:“荞麦实潍县农家常食之品,做河漏法,示以水和面为团,用木机榨压而成。其木机则牝、牡各一,连以活轴,可随手起落。外使以床,用时置机釜上,实面团于牝机内,其牝机之底,则嵌一铁片,密凿细孔,面入牝机内,乃下牡机压之,则面随空出,作细条落釜水中,煮熟食之,甚滑美也。”

传说“鸡鸭和乐”是由清代潍县籍的朝廷重臣陈官俊与其儿子陈介祺推介到家乡的。陈官俊在山西做过官,后又擢升为京城高官。他熟悉山西的饸饹,同时也有条件了解到皇室御膳饸饹的做法,这一传说似有一定的可信度。

和乐从清末始广泛流传于城内的富庶之家,但其做法与民间有了较大的差距。由荞麦面改为加淀粉的小麦粉。据陈介祺后人讲,他们家是在熬鸡、鸭汤前,先将猪肉馅填入鸡鸭肚内,用线缝合,细火煮熟,冷却后,将肉丸取出切厚片,称为“憨肉片”。民国年间,这一名吃逐步作为商品走向社会。潍县的酒店内开始经营和乐,但也仅局限于聚丰楼、会仙楼、泰丰楼、潍中饭店等几家高档店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乐在市场上绝迹。1972年潍城南宫街居委会主任郭桂云利用古城墙拆除后留下的一块空地,先盖上了两间平房,后增加到八间,杨拓先生为负责人,打出了“南宫和乐”的旗幌,久违的名吃面世,食客蜂拥而至,一天卖到几千碗。1997年潍坊和乐荣膺中国烹饪协会命名的“中华名小吃”殊荣。

和乐卤的最大特点为“清汤茶色”。老潍县分为两派,一派是东关聚丰楼的谭崇庆,一派是城里潍中饭店的史星九,分别用炒糖色与炒酱油的办法制卤,各有千秋,但效果都是“清汤茶色”。鸡为鲜,鸭为肥,二者合煮,煮好汤再单独调卤,制成鲜汤。憨肉是用大锅蒸之。潍人有往碗内放“三油八拤”之说,三油为辣椒油、花椒油、葱姜油;八拤指菜码,分别有鸡蛋皮、香菜段、咸香椿末、甜蒜片、咸胡萝卜末、咸韭菜段、鸡鸭肉丝、憨肉片。做好的和乐,晶莹剔透,似条条玉龙盘旋玉池;金色的蛋皮,五颜六色的菜码,珠壁映辉,这碗美食,彰显御膳的雍容华贵,似诗、似画、似歌……

鸡鸭和乐简介

和乐,是潍坊传统名吃,由历史上的“河漏”演变而来。“河漏”是用荞麦面在密凿细孔的河漏床上压出的面条,潍坊人对此作了改进,用小麦代替荞麦面,并配以鸡鸭肉、“憨肉”和小调料的卤子,用其谐音取名“和乐”,因卤子以鸡鸭为主,遂名“鸡鸭和乐”。它以制作考究、佐料齐全、味美汤鲜而闻名齐鲁大地,又以物美价廉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END-

本栏目由中共潍城区委宣传部文化科统筹,融媒体中心制作

本期编辑:李建琨

聚焦潍城 服务民生 精彩资讯 权威发布

投稿邮箱:wcfbtg@163.com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