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古人夏季消暑

炎炎的夏天到了,不管是商场还是办公楼都是把空调开的足足,和外面的酷暑组成了冰火两重天。咱们现代人除了开空调外,避暑的方法就是吃冰棍喝冷饮,再不然就是去游泳。而古代虽然没有空调,但避暑的方法也不少。甚至有些方法非常的有意思。

其实冰棍并不是现代才有,古代就有。在唐代就是商人开始卖冰棍。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盐以降低冰的融点,再将盛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过一会儿,就冻成了冰棍。唐代还有一种冰饮叫酥山,这是一种类似于牛奶冰沙的冷饮,在唐代出土的墓葬壁画当中发现了很多。元代的《饮膳正要》记载了酥山的做法:先把牛奶反复煮,捞取上层固态物经过加工即为酥,有点类似于奶油,酥中心不凝固的就是醍醐。至于酥山,则是先将“酥”加热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软的状态,然后,向盘子一类的器皿上滴淋,一边淋一边做出山峦的造型,然后,放到冰窖里冷冻。

到了北宋还能吃上各式各样的冷饮,并且已有了刨冰。南宋市集上的冷饮更加琳琅满目,夜市的冷饮铺甚至要卖到三更时分才打烊。街头有卖一种叫做“冰酪”的冷饮,诗人杨万里曾用“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米盘底碎,雪到口边消”这样的诗句来赞美冰酪。据《东京梦华录》等古籍记载,当时的冷饮种类相当繁多。如沙糖绿豆、漉梨浆、木瓜汁、卤梅水、红茶水、椰子酒、姜蜜水、苦水(一种加冰的茶)、香蕈饮、紫苏饮、荔枝膏水、白醪凉水、梅花酒、金橘雪泡、缩脾观、冰雪、沉香水等等。当时盛行一种“甘菊冷陶”,它的制法是,先用好米煮成稀粥,然后放进一些经过加工的甘菊作为香料,最后盛入器皿放在清凉如冰的井水中进行“冰镇”,便成了很好的甘菊冷饮了。

元代13世纪,蒙古王公贵族享用的“奶冰”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冰激凌的雏形。元好问《续夷坚志》载:“冰水冬日结冰,小于芡实、圆结如珠……盛行以蜜水调之,加珍珠粉。”这实际上就是冰淇淋的雏形。

明清冰镇饮食充斥寻常巷陌,盛夏时节有很多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售卖“凉水”。因为满族来自于比较清凉的东北受不了北京夏季的酷暑,故而将乌梅水多次改革,使之有消暑之功效。而这一方子从宫廷当中流传出去之后,则成为了老北京的一道饮食地标,酸梅汤。

除了冰棍冷饮外,还有自然空调房,“凉屋”,其实就是水房。“凉屋”一般徬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动,将水中凉气缓缓送进屋中,或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屋顶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中。

最有名的就是唐玄宗的含凉殿,建成之后,特意让高力士去把陈知节召唤了过来,让他也来体验一下凉殿的清爽,时值盛夏,不要说是行走在阳光下,就是坐在房间内什么事情也不干,也是汗流浃背。跟随高力士来到凉殿之后,陈知节发现唐玄宗正在殿内办公。只见在唐玄宗的身后,正有一辆水车在不停地运转,清凉的河水流动到房顶,再从另外一个方向流下来,殿内顿时凉爽了许多(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除此之外,一旁树林边的微风,正通过窗户流动进宫殿之中。

古代人还会在冬天将河里的冰块凿下来,运到冰窖里储存。等到了夏天再取出来用。古代有一种冰鉴专门就是用来放冰的,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俗称:古代的冰箱)。冰鉴箱体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甚至还有玉床玉枕等等。

当然普通的平民百姓是没有钱来建造空调房的。老百姓都是在自己院子里搭个架子种上葫芦藤或者爬山虎一类的藤类植物,等植物爬满了架子后可以起到阻挡阳光的效果。或者种上几棵树,在树荫下乘凉。

其实,古代人一直在研究降温设施。据汉书记载,在汉代时,已经研制出“叶轮拔风”的大型纳凉器具。其取凉效果非常可观,《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在衣服上,古人也是想尽了办法来让自己凉快凉快。古代人一般穿丝和麻葛制品,比现在的棉和化纤制品凉爽。而且古代夏天穿的衣服都很轻。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念dan)衣,一件重48克,另一件重49克,不足一两。

古人利用自然条件制造出的各种避暑的办法真的可以说是天人合一了。想像一下,坐在含凉殿里,穿着这么轻的衣服,手中拿着折扇轻轻地扇着,从冰鉴里拿出冷饮美美的喝上一碗,听着流水从房顶流下来的声音。这是多么的惬意啊。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