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潮汕人保留了传统

潮汕的年俗,很多有美丽的传说或寄寓良好的祝愿,只是这几十年宣传得少了,人们渐渐忘却原来的意义,只遗存程式,淡化了。

潮汕人的过年,很隆重,时间长,大抵可 分为“筹备”、“高潮”、“尾声”三个阶段。

筹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大概从农历十二月廿四至除夕。人们为过年做好种种准备:美发美容、 打扫卫生、购买年货、制作粿品,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筅囤”和“拜司命公”。

1、筅囤

即除尘,对居室来一次大扫除。筅, 将堆积一年无用的东西清理干净。筅,潮音读“徐闲 2”,竹类打扫卫生的工具,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囤,堆积,这里动词用作名词。潮安一带传统的“筅囤”要挑时择日,举行一定的仪式,时间应选在农历十一、二月“谢神”之前,潮阳、普宁、惠来一带则定期在十二月廿四送“司命公上天”之后进行。

2、拜司命公

司命公是“司命帝君”的简称,即灶神。 潮人称之为“新面公”。拜司命公是汉族人的传统祭祀。 前辈潮人对“司命公”有特殊的感情,因而很重视这项祭拜。 传说司命公原是一个像牛郎一样的穷庄稼汉,而天上玉帝的小女儿偏偏看中他,偷偷下凡与他结婚。玉帝女触犯天条,被玉帝处罚,从此不得回天宫。后经王母娘娘求情,玉帝才收回成命,并封既成事实的这个女婿为“司命帝君”,主管人间灶火,每年腊月廿四日同其他“驻人间的神明” 回天宫汇报工作。司命帝君出身贫寒,怜恤民间疾苦,每次回天宫都向玉帝说人间的好话,求玉帝降福人间。

高潮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从岁除(农历年的最后一天)至正月 初四。高潮中的高潮是岁除至正月初二。

1、贴春联、年画

潮人在除夕贴春联、年画的习俗与全国各地大体相同,不赘。现在,春联跟进现代化的雅楼雅居,年画却被遗忘了。

2、祭祖

除夕,围炉吃团圆饭之前,必先拜祭列祖列宗 (现代城镇居民一般是祭二、三代的近祖)。拜祭时,长幼依序对着代表祖宗的香炉焚香顶礼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汕人不忘根本、尊崇孝道的传统美德。有人认为,这种美德应弘扬,但做法应改革。这观点很有见地,很有讨论的价值。

3、围炉

过去很多潮人称吃团年饭为“围炉”,缘因是吃团年饭时,饭桌中央置一燃木炭的火锅,潮人称火锅为“转炉”。很多人家的“转炉”只在除夕使用,因此,更显得“围炉” 的隆重。围炉的头道菜是猪肉丸或鱼丸,潮音中“丸”与“圆” 同音,寓意团圆、美满、幸福。蚶,在围炉中是不能没有的,并且,吃得越多越好。蚶的壳称“蚶壳钱”,吃得多, 就意味“钱”多,“蚶壳钱”不能倒掉,要洗净放置在厅角,以“钱”镇宅。元宵后,将“蚶壳钱”再仔细漂洗后, 倒进井里填井基,寄寓“钱源不绝”之意。从前的潮汕商家尤其重吃蚶,其中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义,蚶,除了“魁蛤”、“瓦楞子”等别称之外,还有一个潮汕俗名叫“双贝蛏”(蛏,潮音读“胎红 1”)与“双倍赚”谐音。“双倍赚”,正是商家追求之目的。很多地方的围炉, 还必须吃“猪肠血蒜”这道菜。潮音中“肠”与“长” 同音,寓意“长命”;血是命之源,寓意寿源不尽; “蒜”与“算”同音,寓意做事“合算”。

4、压肚腰

潮人称压岁钱为“压肚腰”,在书信 中则称为“腰金”。肚腰,实为“兜腰”,标准音的写法和读法应为“腰兜”。腰兜,旧时潮人贴身的保暖衣物,兼作钱袋和裤带,其形状很似围腰布裁去下摆,下端修圆,布料较厚,双层,留袋口。“肚腰饱”或“肚腰鼓”是有钱的代词。除夕,吃完团年饭之后,长辈要给未成年的晚辈派发“压腰金”, 经济自立的晚辈则要给长辈送压岁钱。当晚要束“肚腰”睡觉,寓意终年“肚腰饱饱”。

5、拜年

又称拜正。正月初一,大家都要早起床, 家中后辈要先向前辈拜年请安,长辈则向后辈说些 勉励之类的好话。早饭后,亲戚朋友互为串门拜年, 路上遇见熟人,要互祝年安,先开口的人致祝词: “新正如意!”应者回礼:“同同如意!”登门拜 年,要带潮州柑。柑称“大吉”。这其中有个民间故事:古时候,新年临近,潮州某地一个村子的人都得了奇怪的口干渴症。村中一位美丽的姑娘梦见 仙人告诉她:“吃柑就能保大吉。”姑娘醒来,赶快到自家柑园里摘来柑,同母亲吃了,母女俩的病 霍然而愈。姑娘将自家柑园里的果实都摘了,分送给乡亲,乡亲们吃了柑,都恢复健康。 从此,潮州柑成为大吉大利的象征。拜 年的“大吉”,是不能收的,应换其中的两个,谓之互赠吉利。从初一到初四, 是拜年的日子。有俗语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这话有很大的玩笑成分。毕竟,拜年应有长幼之分, 先后缓急之分。

6、文艺活动

春节期间,潮汕地区各地都有大型的祭神拜祖活动,这些活动佐以文艺活动进行。潮汕地区民间文艺资源丰富,可以说是民俗活动带来的。 解放后,很多民间艺术摆脱了其迷信活 动的附庸地位,改革成全新的艺术品种。 潮汕地区春节期间的主要文艺活动有“舞狮”、“舞龙”、“舞英歌”、“游标”、 “大锣鼓巡游”等,这些属游艺类。广场类的有:做戏、做木偶、猜灯谜。

尾声阶段

过年尾声阶段的时间自正月初五至初十,各地都还有一些民俗活动。其中, 最普遍的有——

1、吃七样菜

初五、初六、初七, 是吃七样菜的日子,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日子,选择初七的为多。据说初七是 “人日”(神话说女娲开天辟地,第一日造鸡、第二日造狗、第三日造猪、第四日造羊、第五日造牛、第六日造马、 第七日造人,因此定正月初七为“人日”),因而要吃七样菜,但潮安庵埠、 金平区鮀浦一带是选择初五吃七样菜, 这就不好解释了。

2、拜天公

正月初九是“天公生”, 祭祀的仪式很隆重,要煮甜丸祭天,还有不少禁忌,但人们大多已经把这个日子的来历忘记了。据说明朝年间的一个除夕,东南沿海一带的民众正在“围炉”, 忽然倭寇前来劫掠,民众仓皇出逃。戚继光率领将士南来奋勇抗击倭寇,激战八昼夜。初八,天降大雨,路滑难走, 倭寇被围歼。初九,民众返回家园,煮甜丸庆胜利、贺团圆,奠祭阵亡将士。 有人说,天公有灵,降大雨助我军打胜仗, 应拜谢天公之恩。“天公生”由此而来。

3、敬婆日

潮汕有首童谣唱:“初七食七样羹,初八全食斋,初九天公生, 初十媳妇敬大家。”大(潮音读“多娃 3”)家,即婆婆,旧时用在媳妇对婆婆 当面称呼之外的任何场合。初十这一天, 婆媳相聚,和睦相处,互敬互让,这个日子的由来有多个版本,庄意光先生讲 的版本最有意义:古时候,南海之滨、 桑浦山下有一个村子,那里的人用水必须到山脚下挑,来回的路有好几里。这个任务,落在村里媳妇们的身上。有一大户人家的婆婆,心地善良,很体恤媳妇们的苦辛,变卖自己的细软,雇工匠在村中选泉眼打井。井开出来了,减轻 了媳妇们的劳动负担,而这个村由此得名“大家井”,后来简称为“大井”, 现在是金平区鮀莲街道的自然村落。村里媳妇们由衷感激善良的婆婆,商定大年过后较清闲的初十日,为婆婆做好菜, 添添新衣,敬祝婆婆健康长寿。这个好例俗很快传遍潮汕大地,持续了很久, 可以说是古时的“婆婆节”。可惜,这个好例俗,如今少有承继,很有重新倡导的必要。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