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播种 耕田

育苗插秧,拔草施肥,割稻挑运,脱谷修渠,学会应季农活,是新型农民的必修课。

知青人讲述知青的故事(连载二)

广阔天地筑宝基

——盘锦生活杂忆《四季歌》

1969年3月17日凌晨。汽笛一声长鸣,一列绿皮火车停靠在盘锦垦区沟盘铁路友谊乘降点。大连四中1191名同学背着行李,跳下火车——这就是我们下乡插队的太平公社。

一眼望到天边,只有稀稀落落的低矮土房。结冰的水塘旁,几颗零零散散的芦苇,在飒飒寒风中瑟瑟抖动…

我们坐上孙家大队七队前来迎接的大马车,在坑辙遍布的土路上,颠儿颠儿地来到队部。社员们热情地打招呼,七手八脚帮我们搬行李…

当时,规划中的兵营式青年点尚未建成。我们30名同学三五人一组,分别住进早已安排好的贫下中农家里。

知青生活就此拉开帷幕…

我们接受考验和磨练的重头戏,是干好农活。

同辽南不同,这儿的"四季歌"有新唱法:春天——育苗插秧;夏天——拔草施肥;秋天——割稻挑运;冬天——脱谷修渠。学会应季农活,是当好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必修课。

盘锦位于辽东湾畔辽河两岸。当年荒地多、劳力少、潜力大,是东北的"南大荒"。自1963年6月23日始,省政府陆续安排14万名知识青年下乡盘锦。其中大连知青9297名。尤其盘山那片,是退海平原盐碱地,大都种高粱。当年规划改种水稻,建高产条田。我们知青的任务,就是把盐碱地低产地,开垦建设排灌自如的条田,以水治盐洗碱,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水田,确保增产丰收,把"南大荒"建成"米粮仓"。

我们孙家七队主抓生产的老队长冯绍华把我们领到地里,教我们挖上水线和下水线。他背着手,哈着腰,"哈达哈达"迈出20步,标上线,分出段。男同学无论个大个小,每人一段。在标线中间挖沟,把挖出的土在两边做成坝。当地人把坝高的叫上水线,沟深地叫下水线,用来为稻田引水灌溉洗碱。我们用的锹与大连的"心形"三角把铁锨不同,是微弯的长方形,丁字把。大连铁锨挖土用脚踩使大劲。这锹不能用脚踩,只能用双手和臂膀使劲,一锹一锹往泥里捅。大家都叫它"捅锹"。它的雅号叫"筒锹",一锹下去,能挖出小铁桶样的一大块泥土。一锹锹甩到沟两边,做成挡水坝。

这活说来轻巧,干着累!这沟,要往下挖一米来深。一锹锹往下捅,再把土甩上来,直累得两臂酸麻。用当下时髦的话说,真是使出了"洪荒之力"!我在心里默念着:"坚决完成任务,不能让社员笑话!"咬着牙,憋足劲,硬撑着把活干下来。收工回到房东家,立马瘫到炕上。右臂肿了,抬胳膊都疼。两个手掌,也磨起了血泡。

第二天上工,手握锹杠,一锹下去,顿觉手掌胳膊疼痛锥心!我看社员同学们照常干,我也强忍疼痛,哈下腰,铆劲干…

干了半个多月,臂膀也不疼了,手上血泡磨成了硬茧。

紧接着育苗。在队长选好的地块上平地,归整出一排长条状苗床。再撒种,盖上客土,插竹条支架,上边苫上一长条尼龙布(塑料薄膜),把四边掩上。此际,寒风料峭。赤脚踏进带冰碴的水里,顿觉寒气从脚底顶上来,连打几个冷颤。我硬着头皮,紧忙干,慢慢把脚冻麻了,也不觉得冷了。

当时,上边提出的口号是:"大干红五月,不插六月秧!"水还是凉得扎骨。更苦的是挑着百多斤的秧苗,两手把紧扁担两头的土筐梁,每迈一步,都要先把陷在泥水里的脚可劲拔出来,再小心翼翼往前迈……艰难跋涉中,不由联想起电影《万水千山》红军过草地的场景。一步一陷,走到地里,把一片片带土的秧苗抛到插秧手旁边。一天下来,腿像灌了铅,肩膀让扁担磨压得红肿起来,第二天,扁担一上肩,火辣辣疼得直咧嘴。女生插秧一直弯着腰,越盼地头越插不到头。好在大家都很乐观,编出了不少幽默的顺口溜:

"站着腿疼,坐着腚疼,躺着腰疼,累死你还不偿命。"这是女生说得插秧苦。

"一步一晃陷烂泥,挑秧好像过'草地'。睡到炕上瘫成泥,明早还要搅'糖稀'。"这是男生说的插秧累。

听来乐观而又俏皮!男男女女强挺着,大干苦干加巧干,用满身的热汗,浇灌着亲手开垦的水田。

盘锦的春天很短。不经意间,地边的小草绿了。道旁的柳树绿了。长长的条田绿了。微风轻拂,鳞波耀闪中的秧苗嫩叶轻摇,格外招人喜爱。一簇簇,一片片,像绿油油的大地毯,一直伸展到天边。

我们跟着生产队长,学着社员,在稻田里拔草、追肥……犹如雄壮的农田交响曲的间奏,这是一段欢快美妙的短暂时光。

秋天来了,稻子熟了,垂首躬腰,向我们致敬!

绿油油的地毯,化为金灿灿的海洋。风,一阵阵吹来,稻海腾起波浪,哗啦啦地响……在这秋收序曲的乐声中,我们望着自己的劳动果实,深深陶醉…

秋收大会战的号角吹响了!国庆节,我们挥汗如雨,收割辛勤劳动的成果,向伟大祖国献礼!

社员手把手教我们如何用镰刀,如何打"绕子"…我们躬腰撅腚,边割边捆,争先恐后,汗流如雨。

稻地里堆满了金元宝似的稻码子。老队长冯绍华又带着我们往场院运稻子。女生背稻子累弯了腰。男人挑稻子一趟一个稻码子,少说也有一百多斤。用不上几天,肩上又磨压出硬疙瘩。冯队长常说的话是:"到手的粮食不能扔地里!"是啊,我们亲手种的稻子,再沉也是宝贝,再累也要挑回场院!挑的挑,背的背,田间小路,留下深深的脚印。半个来月,水稻全部抢运到场院里。

春种秋收,农活学了个差不离。我们自豪,终于像个社会主义的新式农民了!

曾作四季歌以抒怀:

春·育苗:

冰碴浸血透心凉,

细做精耕育旺秧。

沐雨栉风苗益壮,

盼来新绿染春装。

夏·插秧:

稻秧成垅微波翻,

泥溅花衫扮秀颜。

指若飞梭点水面,

织出碧毯展天边。

秋·割稻:

金龙腾浪稻花香,

奋臂飞割战备粮。

硬茧铁肩挑重担,

喜传捷报映朝阳。

冬·脱谷:

汗滴如雨谷飞扬,

伴月披星夜半忙。

颗粒归仓为战备,

红心向党固边疆。

广大知青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高产优质大米生产基地:从1963年到1979年,盘锦共开垦荒地和旱田改水田70万亩。粮产单产由218斤增到874斤,总产增了三倍多!当时,知青占农村劳力近一半,可谓鱼米之乡的生力军!

故事摘自《知青在盘锦》

作者孙喻奇近照

敬请继续关注下集《两个鸡蛋》

资料与图片由《军威史记》公众平台提供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