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什么叫穿琵琶骨

“琵琶骨”一穿,管你是大罗金仙还是圣人再世,都免不了受人掣肘。这是很多仙侠类小说都会出现的经典设定。

一般认为,这个设定最初来《西游记》,在这部为我们所熟知的著作的第六回中,大圣和二郎神各施展72变斗法,被二郎神用勾到穿透了琵琶骨,导致大圣再也不能施展其它法术,从而被俘。

连孙悟空这样上闹天庭、下闯阎王殿的不世鬼才都败在琵琶骨上,在人们不断地沿用、借鉴这个设定的时候,琵琶骨被穿的伤势被创作者们无限放大。

金庸在其小说《连城诀》中,设定被穿琵琶骨的人,无论是何等再世英杰,都不能使出半点功夫来儿。

至此,在武侠小说中,身穿琵琶骨便与武功被废划上了等号。中国的武术仙法虽说自始至终都追求一个相生相克,所谓刚柔、阴阳、生死,莫不都是在实践证实相生相克这一理论,但是像琵琶骨这般致命的并且无法挽救的弱点设定还是比较少的。

琵琶骨究竟生在何处?又如何会对大侠、玉清们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琵琶骨生在何处?

网上对琵琶骨的具体位置尚有争议,大体上分为两种:一说锁骨;一说肩胛骨。

认为琵琶骨是锁骨的人一般持“形”的观点,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人的锁骨与琵琶琴侧面的曲线的形状相似。

一般影视或者是小说上穿透琵琶骨的工具都是铁钩或者铁链一类,假使用这些工具穿过锁骨,既不会因为伤及重要的器官导致出血量过大而死亡,也可以有效的牵制“被穿”者的躯体特别是上肢干,防止逃跑,但同时又能保证他们诸如赶路这一类简单的动作。

对于持琵琶骨为锁骨的人来说,人体的其他骨骼可能都不如锁骨来得贴合作者们的描述。

第二类人则从医学和“琵琶骨”一词的起源认为琵琶骨是肩胛骨。从医学上来说,我们一般将在胸廓后、介于第2根肋骨到第7根肋骨之间的三角形的扁骨称之为琵琶骨,也就是我们医学上所说的肩胛骨。

而从琵琶骨一词的起源来说,据搜索的资料显示,“琵琶骨”一词最早记录不是出现在人身上,而是出现在《燕北杂记·炙羊骨》一块被当作占卜工具的羊骨上。

该书记载,契丹行军不挑日子,拿艾草和马粪烧白羊的琵琶骨,如果烧破了才能出军。这么说的话,琵琶骨至少是羊身上有的骨头。可是问题是羊身上并没有锁骨啊!

因此,这部分人认为持琵琶骨是锁骨这一观点的人说法不攻自破,他们认为琵琶骨应该是肩胛骨。综合多方的说辞,第二种说法似乎更有逻辑,且有史料、医学等作为科学依据。所以大部分官方说法都称琵琶骨是肩胛骨。

为何不能是锁骨?

或许就这么以医学和“起源”说来判断琵琶骨不是锁骨,会显得有点没有说服力,那我们就用实际的可操作性来判断一下。

小说作者对于琵琶骨的位置大多都没有具体描述,仅知道大多数工具是铁钩和铁索。所以我们一般以更为直观的影视作品作为参考。

要知道穿“肩胛骨”还是“锁骨”二者更为合理,那我们应该简单了解一下肩胛骨和锁骨各自的位置和特性。事实上,肩胛骨和锁骨位置极为相近,二者通过韧带相连,且同为上肢各类关节的重要部分。

但从合理性来说,目前认为吴樾翻拍金庸的小说《连城诀》版本中的琵琶骨穿法,是最为合理的。

在这一版本里,铁链从主角的腋前刺进去,除了肩胛骨本身,应该也穿过了诸如肩胛下肌等肌肉组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整体肩关节的活动,从而达到很好的制约作用。

倘若是穿过锁骨,且不说锁骨临近影视剧中人们常常刎颈自戕的颈部大动脉,且论颈部周围布满了颈丛神经,失不失手,被穿人的性命都难以挽回。

纷乱的影视误导

在笔者看来,大部分会认为琵琶骨是锁骨的人,应该都是被影视作品所误导。在良莠不齐的仙侠影视作品中,锁住敌人、限制敌人通过穿“琵琶骨”这一方式的大有人在,但展现出来的效果确实天差地别的。

像我们追溯最早沿用琵琶骨这一设定的《西游记》,小说原文中,并没有对于穿透琵琶骨的手法和位置进行具体的描述,但在各个版本的影视作品中,除了忽视这一情节那些版本,2011年张纪中版的《西游记》,孙悟空被制服的时候,被穿的琵琶骨的位置就更像是锁骨的位置。

最初便已说到,连强者都会收到琵琶骨的掣肘,但其真的有如此神奇而又强大的效果,让孙行者翻不了跟斗云、武功高强者功力尽废吗?

显然不是,这些显然都是作者们天马行空的设定,比如仙人和金庸笔下上天入地的侠者,都难以在现实找到法术和武学依据,或许我们可以把其当成是作者脑洞的延伸。

诚然,按理论来说,穿琵琶骨所带来的拘禁和折磨效果对普通人来说还是可以实现的。人体各关节都是相互依存相互掣肘,牵一发而动全身。

倘若肩胛骨被限制,那上半身的各关节活动起来必然伴随着滞涩感和疼痛。至于在封建朝代有刑罚为穿琵琶骨的说法,史书上并无记载,暂时无法查证。

小结:刑在禁恶

欧阳修曾有言:“刑在禁恶。”但在那些混乱的年代里,私刑常常报私仇,官府的刑罚也常用不怀好意之人染指,刑罚的种类之多、之残忍,让现在的我们瞠目结舌。

虽说也常常被武侠剧里的快意恩仇、仗剑天涯的潇洒豁达的人生所惊艳,但回想起那些我们所能看到自由散漫的时光,哪一个不是幸存者偏差?不是谁都可以是狄云,能在一切尘埃落定后才幡然醒悟,不愿再鱼龙混杂的江湖上厮混,便直接退隐山林。

至此,不由感慨时代的进步,庆幸“法本原情”。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