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云乡赤岸村民宿。记者 邹家骅 摄
福州日报记者 谢星星 叶欣童
“花这么大心血保护庄寨,能带来什么?”6年前,永泰县掀起大规模庄寨保护行动,村民们热情参与,但也心存疑问。
“这是值得点赞的经验!”本月,在福州参加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专家对永泰庄寨的一句评价,回答了这个问题。
从名不见经传到全球关注,6年时间,永泰不仅成功“复活”庄寨,更实现了从庄寨保护走向乡村振兴。连日来,记者重访永泰庄寨,发现这场从保护“家”到振兴“家”的接力背后,是政府创新社会治理、激活基层组织,引领一名又一名群众在一个又一个关键时刻“站出来”,把乡村遗产转化成振兴资产。
家的守护者:
38个理事会撬动2000多万元
“新的公路明年底就能通车,以后从县城过来只要十几分钟。”日前,记者来到大洋镇,只见昇平庄、荣寿庄大门敞开,洋尾寨发展与保护理事会理事长鄢仁钟刚送走一波客人。
两座庄寨不仅成为大洋镇吸引游客的卖点,还被哈佛大学、厦门大学的教授相中,在此设立了工作室。
与如今的高人气不同,几年前两座庄寨濒临倒塌。“活”下去的希望始于2015年,永泰县委、县政府启动大规模庄寨保护行动。第一个难题随即摆在眼前:钱从哪里来?
永泰庄寨文化厚重,历史上庄寨总量超过2000座,每一处看似平凡的乡村遗产都是一群人的家、一个家族的根。“与城市古厝不同,乡间古厝分布面广、规模庞大、数量众多、产权复杂,缺少保护修缮资金的来源渠道,必须靠机制创新才能打开局面。”永泰县委书记雷连鸣告诉记者。
在雷连鸣看来,光靠政府是不够的,必须发动群众。2015年9月,永泰成立古村落古庄寨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村保办”),作为业务主管。同时,依托宗亲力量创建庄寨保护与发展中心,下设理事会,由村民代表主持。
在家文化的感召下、新机制的引领下,2016年2月,洋尾寨发展与保护理事会应运而生。成员大多是庄寨家族成员,一方面对接企业、族人筹集资金并负责管理与修缮,一方面对接政府、申请项目及组织相关活动。
短短5年多,洋尾寨发展与保护理事会共筹集600多万元,修缮维护庄寨。在大家的努力下,昇平庄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荣寿庄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项全国首创的机制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可复制的、可推广的!”永泰县村保办主任张培奋说,几年来,全县庄寨理事会扩增到38个,一群又一群永泰人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成为家的守护者。
据统计,6年来,理事会累计收到社会捐资2000多万元。这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事会机制,既为当年庄寨保护解了燃眉之急,也为后来的乡村振兴提供了不竭动力。
“现在庄寨都‘活’起来了,鄢氏家族良好家风、优良美德得以传承,理事会的职能也慢慢转向振兴家乡。”洋尾寨发展与保护理事会成员鄢行庄说,正在修建的211省道永泰城峰蕉濑至大洋段公路工程(一期),鄢氏家族就捐出2000多万元进行建设。
更让人期待的是,许多庄寨之外的乡村遗产也在陆续变现。“大洋镇区旧电影院的修复提升工作正在进行,未来将引进文创类创新业态。”鄢行庄说。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
【责任编辑:陈颖】
来源: 福州新闻网 作者:谢星星 叶欣童
家的修复者:
用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
有人站出来出资,也有人站出来出力。
在同安镇仁和庄,一张老照片生动还原了当时群众群策群力修缮庄寨的场景:有人撸起袖子扛着木料,有人卷起裤管搬着石料,还有人小心翼翼抱着瓦片……
面对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的庄寨,仅做到“保命式”修复就要耗费大笔资金。如果都等政府批修复项目,必然要招投标,光走程序就让濒危的庄寨“等不起”。
如何做到又快又好又省钱地抢救性修复?永泰再次走了“群众路线”,发动老工匠开展“陪伴式”修缮。
“自己家自己修,当然要花最少的钱、用最好的料、上最细的工。”同安镇三捷村村民张东翔今年68岁,是远近有名的老木匠。“你知道这根7米高的前廊柱是如何替换的吗?”走进仁和庄,张东翔便问记者。细细一看,柱子涉及5处连接,这5处又与其他梁柱连接……“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替换全部梁柱,一是成本高,二是工期长,三是无法最大限度留旧。”张东翔说,他们选择了技术难度最高的单根替换,仅用3天就完成了。
这样“针灸式”修复新理念和新做法经过反复总结、不断推广,成为永泰庄寨修复的共识。在白云乡竹头寨,几近废墟的卧云庄在短短半年内“重生”,背后同样离不开老匠人的智慧。
“卧云庄未留下任何图片资料,我们只能根据遗留的旧地基、过水沟、横厝等布局进行施工。”竹头寨庄寨保护理事会秘书长徐寅生介绍,起初设计为钢构,费用比预算高出60万元。“可以比对老禄庄等,改为木构。”木匠师傅们多次讨论后,提出这一建议。最终,永泰庄寨峰会指挥部决定:尊重永泰传统建造工艺。
经过几年努力,永泰30多座庄寨做到了不塌、不漏、不倒;18座庄寨从一般民居跃升为省保;中埔寨等5座庄寨以永泰庄寨建筑群的名义列为国保;永泰庄寨获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爱荆庄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是2018年度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项目。2020年,永泰庄寨保护入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优秀县域案例评选,爱荆庄还单独以“社会参与”优秀案例入围评选。
被修复的庄寨“活了”,被遗忘的传统工艺也“活了”。“我们建立起老工匠数据库,共发掘79位传统名匠,涵盖木作、瓦作、雕刻等多个职业,并在县城建校设立古建筑专业。”张培奋说。
家的振兴者:
村民一年自主办了9场活动
“复活”庄寨,振兴乡村。在永泰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战略中,目标一直很明确。“如何把乡村遗产变现为振兴资产,我们从盘活资源做起,同样是结合实际积极创新。”雷连鸣说。
丹云乡赤岸村是中国第五批传统村落,赤岸铳楼群是省保。2019年6月19日,为盘活资源,永泰县大赤岸投资有限公司注册成功,成为永泰第一家村投公司。“按照计划,村投公司对内整合农村资源,对外对接金融机构。”赤岸村村委会主任王锦凉说,在实际运作中,收效甚微。原来,公司主要由村“两委”管理,时间和精力都很难兼顾。
2020年5月,村投公司及时转型,改为更加市场化的大赤岸农民合作社。“合作社由理事会的主要成员运营,细分为策划组、资金组等,重点放在投资项目、举办活动上面。”王锦凉说,与其他合作社不同,全员经济合作社允许村民以土地、房屋、山林、技术等入股。
在新机制下,短短一年时间,合作社带领村民举办了9场文旅活动,其中8场成本低于3万元,成功打响传统文化村落的名气。“我是美食组的,咔遛节的鼠曲粿就是我们自己做的。”“我是表演组的,我们团队在丰收节上连唱了好几天。”在这里,记者感受到“乡村振兴,人人有责”的理念已经深入民心。
在家的村民主人翁意识日益强烈,在外的青年们也回来了。“听说村里把旧水碓房改造成了酒吧和民宿,正在找人运营,那我来试试吧!”青年张铅和妻子林丹一接手,酒吧和民宿5月顺利开张,几乎每周末都要接待大量游客。
“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保护庄寨会带来什么,现在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这就是家门口的乡村振兴!”谈起下一步的发展,王锦凉激情满怀:以前赤岸是贫困村,在合作社推动下,去年村财突破了10万元,今年更可观。
放眼永泰县,梧桐镇的盘富村、长庆镇的中洋村、同安镇的芹草村、三捷辅弼自然村等多个村庄都组建了全员经济合作社。
结束重访永泰庄寨之旅,再来看6年前群众不遗余力保护庄寨时提出的疑问,答案不仅在国内外专家的点赞声中,更在日新月异的村庄里、兴旺红火的生活中。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