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甜粿与菜头粿(萝卜糕)是我们当地每年必炊的年糕。但我们一家偏爱菜头粿而不太喜吃甜粿,过了年初八,萝卜糕已所剩无几,而正月都过了,甜粿还剩好几大块。好在甜粿就是由糯米加大量的糖做成的,耐放,存个把月都没问题。小时候感觉炊甜粿只是为了沿袭习俗。
有一次到澄海的同学家做客,才知道甜粿其实也挺好吃的。原来料虽相同,做法却有很大不同。母亲做甜粿的方法和做菜头粿是一样的,磨出糯米浆以后,加入大量白砂糖,拌匀,倒入炊笼炊熟。这样做出的甜粿吃起来比较容易腻,再加我们家不太喜食甜食,因此觉得味道一般。而澄海炊甜粿,泡软的糯米要在石臼里舂成粉,用幼筛过筛。而白砂糖是要熬成糖浆的。熬糖浆是个技术活,没有经验不好把握,要么太稀,要么太稠,要么干脆焦锅底。熬好经冷却的糖浆和糯米粉捞和,放置一夜让糯米粉和糖浆互溶。第二天在炊笼上先武火后文火炊熟,出炉前在甜粿上抹一层花生油,再稍炊片刻。出笼的甜粿,用绳子切出小片,金黄油润,甜香扑鼻。要吃时打几个鸡蛋,甜粿蘸上蛋液,在锅上慢慢煎。吃起来香喷而油糯软韧,齿颚不粘,蛮好吃的。
甜粿本来只是潮汕人过年才会做来拜神的粿品,但在以前动荡的岁月,有些人家不是过年也炊甜粿,为何?“无可奈何炊甜粿”,从清朝时起这句俗话在潮汕尤其在澄海广为流传。
潮汕地区自古以来一直接纳着来自中原的移民,被中原人认为是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到了宋末,由于连年战乱,南迁的移民使得潮汕人口剧增而饱和,元兵入侵,潮州有俗话“刣存三家人”,元兵的惨绝人寰使得潮人纷纷流亡南洋。这是历史上首次潮人大规模下南洋。如果说这样的迁徙,虽是无奈,多少还有一点主动性的话,那么清朝末年被贩卖的“猪仔”就是真正的“无可奈何”。据《汕头海关志》,1864年--1911年,有300万“猪仔”(包括潮人和一部分闽南人及客家人)被贩运到南洋。据《汕头地区早期华工出洋概论》,“据估计,从1852年到1858年从汕头掠运出洋的苦力,共有4万人。而在这6年中,(汕头)妈屿岛就有8000名苦力死亡,弃尸海滩,无人过问,占运出苦力总数的20%。”而那些幸存到达南洋的,“雨来给雨沃,日来给日曝,所扛大杉楹,所作日共夜”、“日里窟,会得入,不得出”做着超强度的劳动,很多累死国外。
红头船
就算不是被贩卖下南洋的,也是迫于无法聊生。就像《过番歌》所唱“断柴米,等饿死”,只好学着祖先“无可奈何炊甜粿”“一条水布过番去”。“心慌慌,意茫茫,来到汕头客头行(专营苦力出洋的船行),告别亲人,登上“一溪目汁(眼泪)一船人”的红头船,“大海茫茫心茫茫”融入大海。
红头船到南洋顺风要1个月,遇上风浪,更是不知如何。甜粿很好保存,下南洋时,用水布带上尽可能多的甜粿做干粮,再抱上一个大冬瓜,无水时可解渴,也补充维生素。带上些日用品,怀揣一抷乡土,就漂向大海,奔赴南洋。
潮汕被先人们认为是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但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世外桃源。如果我们的经济不能发达,我们的文化不够强大,就无法避免漂泊四方的无奈、也无法避免受欺凌的屈辱。无论甜粿你爱不爱吃,我们应该永远把它炊下去,既庆贺我们的劳动和收获,也永远记住我们的无奈和屈辱。
文/吴宏业
图片来自网络
------------------
每天与您分享一篇味蕾与心灵的美文,墨香中品味各方美食,漫谈中品读人间百态。
谈谈您所怀念的地方特产,说说您与它的故事。
投稿至:yishiyisi@126.com 让更多的人吃到更地道的特产。
关注微信公众号: yishiyisi(长按复制) 我们一起悦食天下!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