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 转 儿
味道是有强烈记忆的,说起捻转儿很多年轻人都不知为何物,但它确实是一美味。
黄河灌区有农谚说:"夏至三天不沾磨",“夏至十八天见个(见麦梱)”所谓夏至三天不沾磨,就是夏至一过小麦成熟由乳熟期向腊熟期过渡,这是麦粒由软逐渐变的稍硬。小麦粒炒熟后,可以磨成捻转儿吃了。
那捻转儿的制做是个很有趣的过程,在小麦腊熟期,将麦穗从麦杆上剪回,放在簸篮里有搓揉,在搓揉中就发出了淡淡的青草香味,在除去大部分麦芒麦壳后,那青脊白肚的麦粒就鼓着圆鼓鼓的肚皮,肚皮上那道缝好像眼看着就要裂开了。这就可在锅中翻炒了,在翻炒中麦粒就散发出扑鼻诱人的麦香味,已开始勾引人们的馋虫了。炒熟后麦粒继续搓揉将麦壳簸干净,这时麦粒绿中透黄,晶莹剔透,似粒粒翡翠。那麦香味伴随着淡淡的青草香味,使人垂涎欲滴,嗷嗷待哺的小孩们不顾烧手烫嘴,抓起麦粒狼吞虎咽般吃将起来,那狼狈的吃相是即可爱又可怜。
待麦粒稍凉后,便可上石磨磨捻转儿了。石磨上下两扇,上扇有二眼或三眼,两眼是贯通的,用于下漏要磨的粮食,也叫磨眼,还有一眼藏在磨合面下和下扇的轴套在一起。上扇磨可以转动,下扇磨是固定在磨台上的。
伴随着沉重的脚步声磨盘也轰隆轰隆地转动起来了,麦粒争先恐后打着滚儿挤进磨眼,在经历痛苦的挤压碾磨后,那一条条,一根根,撒着欢打着滚转着圈从磨缝欢乐跳下磨台。在磨台上挽着胳膊牵着手排着队,接受主人的召唤,这就叫捻转儿。
宁夏引黄灌区也有种大蒜的习惯,按农谚讲:大蒜是惊蜇不在家,夏至不在地,此时正值大蒜收获期间。把新蒜捣成泥拌进捻转儿,在滴入少许的胡麻油,麦香味合着蒜香味伴着油香味,在舌尖口腔刻印下深深的记忆。那简直就是人间美味,世上佳肴。
但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绝对无需尝鲜,也不是品尝美味,而是青黄不接所致。什么叫青黄不接?(当地人叫锅吊在房樑上了)就是锅里己无粮可煮,地里的庄稼未成熟,那青黄不接的滋味留给我们肠胃和脑海的记忆更是深刻而久远不能忘怀的。
我们没有理由淡忘往事,因为那是有着祖辈勤勉农事,艰苦耕耘,奋斗不息,向往美好的心愿和足迹。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