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为什么乾隆不喜欢张廷玉

本来嘛,乾隆对张廷玉还真是不错的。

但张廷玉也是年老糊涂,有些倚老卖老了。

怎么说呢?

乾隆重用张廷玉,是主要是因为张廷玉属于雍正留下的顾命大臣。

雍正临终前,明确指示由张廷玉、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和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并遗诏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

补充一下,太庙是皇帝的宗庙,一般供奉的都是皇帝的祖先和历代的皇帝。功臣在皇帝的批准下,可以配享太庙。对功臣而言,是一件无上荣光的事。

乾隆即位后,奉亡父遗命,就由张廷玉四人辅政。

张廷玉不但政务谙熟,又兼学问广博,曾是乾隆的老师,且于乾隆元年(1736年)再次奉命为皇子师傅,成为乾隆父子两代人的老师,可见恩宠眷顾。

特别值得说的是,乾隆于乾隆元年(1736年)二月亲谒景陵时,让张廷玉留京总理事务。

并从此成为定例,乾隆自己每逢巡幸,都由张廷玉留京总理事务。

清朝防汉人、忌汉人,却能对汉臣张廷玉如此深相信赖,可称奇迹。

说起来,乾隆帝不但将张廷玉留京总理朝政,让特准他夜宿紫禁城!

其他诸如典试科举,选拔人才,考察荐举官吏等等,也都交张廷玉主持处理。

乾隆还不玩虚的,于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授张廷玉总理事务大臣,加拜他喇布勒哈番,并打破了大清建国以来文臣不封伯的先例,特命进三等伯爵,赐号勤宜。

受封伯爵这年,张廷玉已经66岁了,年近古稀,脑子多少有些迟钝了,原本他的脾气就有些偏执,脑子迟钝加上偏执,又兼殊荣加身,还有帝师的身份,就不免飘飘然,只知道乾隆是自己的学生,而忘了乾隆是个阴险沉猜的主,时不时做出此“批龙麟”、“逆圣听”的事儿来。

比如,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帝将临辟雍视学,举“三老五更”古礼,张廷玉就非常扫兴地提出,“待人行,事因时起”,古礼不可行。

又比如,乾隆八年(1743年)十月,朝官条奏,“取士之法,不当专用制科试士之法,不当专用制艺者”。 张廷玉认为取士方面,自己是权威,最有发言权,“力持以为不可更张,当以仍旧为善”。

还有,朝官奏请“均田限田”,张廷玉又跳出来以“事属难行,徒滋扰累”唱反调……

当然,以上说的这些,并没有和乾隆发生正面直接冲突,也就并没过多影响到君臣间的亲密关系。

补充一下,张廷玉此人,有些史书对他妥善为人处事的做法赞誉很高,说他为人谨小慎微,谨守“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格条。其实,言过其实了。张廷玉与鄂尔泰的关系就处理得很糟嘛,两人共事十余年,势同水火,“往往竟日不交一语”。鄂尔泰偶有过失,张廷玉也必如长舌妇一般当面讥讽,一逞口舌之快,非要见到鄂尔泰狼狈不堪地低头方才过瘾。

乾隆十年(1745年)四月,鄂尔泰病故,代替鄂尔泰职务的人是讷亲,张廷玉和讷亲也同样相处不好,为面奏内阁班次的居首问题和讷亲闹别扭。

乾隆不得不出面和稀泥,制定了“嗣后内阁行走列名,讷亲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张廷玉在前”的做法。

但张廷玉与讷亲之间的明争暗斗仍不可避免。

乾隆十年(1745年),张廷玉也已经74岁了,老实说,这一大把年纪,活得挺累的。

这不?乾隆十三年(1748年)新年,朝野迎新送旧,其乐融融,乾隆心情正好,张廷玉突然向提出乾隆告老还乡,表示自己老了,要走人。

乾隆帝好言慰留,说:“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张廷玉犟脾气来了,引经据典,说人家明太祖当年也允许配享的刘基退休。

在张廷玉主持编修的《明史》里,朱元璋是诛杀功臣出了名的。

这新年开春,张廷玉就要乾隆向朱元璋学习,乾隆连叫“晦气”,正告张廷玉,刘基那不是退休,是犯了错被罢斥还乡的,反要张廷玉向诸葛亮学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廷玉是老师,乾隆是学生,老师怎么会轻易向学生认输?张廷玉拿社会背景说事,说诸葛亮生于乱世,不同的;自己是生在太平盛世,又得遇明主,告老归隐山林正显皇恩浩荡。

乾隆不同意这种说法,强调:无论是乱世还是盛世,忠臣都应该心境如一。

张廷玉没词了,告老事告一段落。

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张廷玉又旧事重提,以自己身体有病,艰于行动为由,再次乞求离职养病。

这一次,乾隆帝没法劝了,批准其以原官致仕,写了三首很感人的离别诗相赠。

如果事情就此结束,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就会载录在青史上了。

千不该万不该,张廷玉担心自己这一退休,死后就不能配享太庙了,上疏请求乾隆帝说:“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意思是您老子世宗宪皇帝答应过我配享太庙的了,去年您又有过挽留我告老回乡的谕旨,我担心死后不能有这样高的待遇,您还是给我开一份保证书吧。

配享太庙者必须是有定天下大功勋的佐命之臣才有的厚遇,张廷玉既是汉臣,又没有开基廓业的殊勋,先帝虽然许你,但你也不应该出口向当今皇上索要。

乾隆帝老大不高兴,但还是在第二天,颁手诏赐之,并写了一首诗相赐,以安其心。

如果事情就此结束,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还是会载录在青史上。

但张廷玉认为自己是因病告老的,是病得动不了才告老退休的,为了演得更逼真,他真的装作行不了路,打发自己的儿子张若澄入宫,由他向乾隆说谢谢。

我的天,配享太庙这么隆重的礼遇,张廷玉怎么可以这样不知轻重?!

乾隆帝的火气很难控制了,让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传写谕旨,让张廷玉明白回奏。

可是,谕旨还未下达。第二天天尚未放亮,张廷玉早早就来内廷谢恩了。

张廷玉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一来装病装不彻底,二来这不就泄漏他在军机处有私人眼线,可以侦知朝廷的一举一动了吗?!

乾隆又惊又怒,交是廷臣会议,拟剥夺张廷玉的官爵,罢去配享太庙的优容。

但最后也只是削去张廷玉的伯爵而已。

事情还没有完。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张廷玉不等丧期结束,又一次请求归乡。

乾隆帝忍无可忍,用大学士九卿议,罢配享,免治罪。

于是张廷玉闹了个灰头土脸,恓恓惶惶地退休了。

不过,乾隆二十年(1755年),84岁的张廷玉病死后,乾隆还是遵照雍正帝的遗诏,命配享太庙。

最后说一句,有清一朝,配享的大臣只有26人,张廷玉是唯一的汉人。

乾隆对张廷玉还是不错的。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有人问我,读什么书才能全方位掌握中国的通史?我毫不犹豫地推荐他去读《资治通鉴》。

清代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评价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

开国伟人对这两部书推崇备至,其中曾通读了《资治通鉴》十七遍。他无限感慨地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

其实,读《资治通鉴》不单单是通晓历史,还可以从中思索和提炼出许多职场、人际间的东西。

不过,《资治通鉴》是文言文,大家读来可能会有些累。那么,可以选择白话文。不过,白话文就存在一个翻译的问题,如果版本不好,翻译出来的东西就不准确。

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入手《白话资治通鉴》十套装。

这套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中台湾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

这套书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而且是全本。

里面还有重要人物画像,有简明皇帝谱系表、官制简表。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头条做活动,一套十大本,只要208,可以说是很超值了。

爱好历史,家里一定要备这样一套书,没事的事情翻一翻,就会发现看问题的角度会完全不一样。

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总共是一千套,卖完就没有了库存了:白话资治通鉴【全套共10本】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