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舌尖上的乡愁

江南三饼

萝卜丝饼

临海的紫阳街是我常去的地方,看到各色的酒幌、老药店、打铁铺、秤店之类,常有时光倒错的感觉。虽然街是清朝的老街,但我总觉得,《金瓶梅》这样的故事,有可能发生在这里。《金瓶梅》里那些争闲斗气的事儿,我不爱看,但我喜欢《金瓶梅》里的吃,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闹猛。《金瓶梅》里一写到吃,劈头盖脸便是“登时四盘四碗拿来,桌子上摆了许多嘎饭,吃不了,又是两大盘玉米面鹅油蒸饼儿堆集的”,此外就是“银厢瓯儿,粳米投着各样榛松栗子梅仁梅桂白糖粥儿”。而这些好吃的东西,紫阳街上全有。如果一个外地朋友来,你带他到紫阳街、白塔桥走上一遭,吃了三两小吃,他对临海马上会产生几分感情,虽不是一见钟情定终身那般强烈,但却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

早些年,紫阳街上有一种萝卜丝饼,味道真是不一般的好。外面炸得金黄,里面的萝卜丝却细嫩无比,咬一口,热乎乎,香喷喷,还有丝丝的甜味。如此美味的萝卜丝饼,不多吃几只怎么对得起它呢?惭愧,一见到好吃的,我等贪吃鹫的本性就会暴露无遗。论起我在吃上的壮举,吃几只萝卜丝饼还真不算什么,有一年到东北,与同事打赌吃东北饺子,我“竟然”吃下30只东北饺子,同事输了,乖乖钻了桌底。

萝卜丝饼美味,但做法简单,白萝卜洗净切成细丝,将瘦猪肉切细,和萝卜丝调成馅,放入铁丝模子,舀一勺面糊,倒入铁丝模子中,连模子入油锅炸至金黄即成。萝卜可健胃、理气、消食,不是有句话吗,“冬吃萝卜夏吃姜,气得大夫满街走”。

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萝卜丝饼,是在临海吃到的。上海也有萝卜丝饼,上海人把萝卜丝饼叫成油墩子,一点创意也没有,上海人把拖布,也叫成墩布的。

霉干菜饼

丽水的缙云烧饼很出名。这缙云烧饼其实就是我们这里的霉干菜饼。在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路边一个简陋的炉子旁,围着一群放学回来的孩子,他们眼睛盯着炉子,咽着口水,翘首以待的,不是龙肝凤髓,而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小吃——霉干菜饼。

在全国各地摆烧饼摊的,不是丽水缙云人,就是台州仙居人。烧饼是这两地最具代表性的小吃。一张做饼的木桌,一个油桶改装成的炉子,炉芯是用泥土垒的,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他们手脚麻利,一眨眼工夫就做成一只饼,右手托饼,两面沾点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薄饼放进壁炉里,等上两分钟,用饼钳一夹,喷香的霉干菜饼就出炉了。

霉干菜饼圆圆大大,里面有霉干菜,有精肉、葱花,刚烘出炉时,热乎乎的,冒着气,乍一看,长相之丑令人绝倒,圆圆的黄面饼上,东一块黑,西一块焦,不过,咬一口,酥香可口,香气满溢,脆而不硬,肉丁酥香,肥而不腻,精色乌黑油亮,菜肉香气浓郁,肉味与菜味交合,咸中带甜,越吃越想吃。

我小时候认为,天下最好吃的饼,就是霉干菜饼。一直到现在,吃过各种各样的饼,我还是坚持认为,霉干菜饼的美味,天下无双。一个新疆朋友老跟我吹他们的馕,说他们的馕如何如何的。他到江南来,我请他吃霉干菜烧饼,他吃了一个,还要。吃完后,从此不在我面前提新疆的馕了。

记起慈禧太后的一个小故事。这个霸道的女人对小吃相当讲究,因御厨赵永寿做的肉末烧饼好,赏给他花翎一枚、白银二十两。如果慈禧太后当年吃到的是江南的霉干菜饼,赏钱没准会加上一倍。

麦鼓

燕啊燕,飞过天。

天门关,飞上山。

山头平,好种菱。

菱角出,好种粟。

粟头摇,摇过桥。

桥上打花鼓,桥下搨麦鼓。

宁溪的二月二灯会很有名,同样出名的,是它的麦鼓。

上面这首台州童谣里,就写到台州的小吃——麦鼓。宁溪的麦鼓相当出名。早些时候,宁溪朋友跟我提到麦鼓时,我还以为是火烧饼之类的小吃,春三月到宁溪踏青,尝到了麦鼓,才知道,大名鼎鼎的宁溪麦鼓,原来就是麦饼。

宁溪麦鼓有咸有甜,甜的馅是用红糖和芝麻做的,咸的是霉干菜、萝卜缨,再加入猪肉、虾皮、葱花等。馅里的猪肉,其实是当地农民自腌的腊肉,这种腊肉是用农家自养的土猪肉腌制的,有别样的咸香,我大概只有在湖南吃过这么香的腊肉。宁溪的麦鼓出名,跟做馅的腊肉有关,现在很少有这么鲜美的腊肉了。至于霉干菜、萝卜缨,也是当地村民自己加工的,当然别有风味。

我一直没搞清楚宁溪麦饼为啥叫麦鼓,后来看宁溪人烙麦鼓——面饼放在鏊盘里烙,腊肉的油慢慢渗出,空气中散发腊肉特有的香味,再烙几分钟,这饼的中间受热膨胀,慢慢地鼓了起来,难怪称之为麦鼓。

江南三糕

天台水晶蛋糕

我比较喜欢看《醒世姻缘》,一个个世俗的故事,构成明末斑驳陆离的社会世相,用词也是一味地平民化,没有诗情画意,处处透着“实在”二字。比如,小官员讨了两个妾,名字就叫“荷叶”“南瓜”,理由竟是那么简单,因为“荷叶南瓜都是会长大叶的”,若换成《红楼梦》,肯定叫成“袭人”“可人”之类。

20年前,五月麦子黄时,我第一次到天台,在天台国清宾馆,吃到天台的糯米蛋糕,觉得此糕只应天上有,细腻、柔润、甜糯、温润,简直不知用什么词形容好。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不管什么样的人,不管怎样坚硬的心,吃了天台的糯米蛋糕后,一颗心也会变得柔软起来。

印象中,天台的糯米蛋糕,在台州所有的糕点里,是最为香甜软糯的一种。在那些四星五星酒店里,糯米蛋糕通常被写成“水晶蛋糕”,不过实在的天台人,左一声右一声还是叫它“糯米蛋糕”,一点不玩虚的。所谓的“糯米蛋糕”,从字面上也可理解,是用糯米粉加上鸡蛋、白糖做成的。如果换成上海人或者别的什么地方人,因为这糯米蛋糕看上去像羊脂白玉,没准会叫成白玉糕或羊脂糕。依我看,叫什么不要紧,好吃就是硬道理。一个丑女,名字改成“美丽”,姿色不见得会多一分。你把黄泥巴叫成“黄金糕”,没用。一块糯米蛋糕,你随便叫它一声“喂”,照样好吃。

西式糕饼店里,有一种叫提拉米苏的,小资们很是推崇,认为味美无双,其实,除了香味,提拉米苏的口感松松垮垮,远不及天台糯米蛋糕的香糯。

黄岩番薯庆糕

台州的糕点很多,有松软的酒盏糕、水晶糕,还有硬如砖瓦的硬板糕。温岭有种神童门硬糕,硬得简直像是砖头,咬一口,只啃下“砖头”的一个小角。

临海的酒盏糕,玲珑秀美,糕点上缀着鲜红或碧绿的粉丝,不愧是产自历史文化名城,风月无边,精致得像艺术品。如果说临海的酒盏糕是阳春白雪,那么黄岩的番薯庆糕,就是下里巴人。

番薯庆糕是长潭水库边上的特色小吃,黄褐色,是把番薯切丝、晒干、研磨成的,这种粉,就是俗称的“番薯丝粉”。

在番薯丝粉中掺入糯米粉和红糖,放入小蒸笼,熟后,撒上金黄的糖桂花、黑色的芝麻粒,番薯庆糕就可出笼。从它上蒸笼的过程看,番薯庆糕应该叫成“番薯蒸糕”才是,写成庆糕,约是为了讨口彩吧。

粗粮细做的番薯庆糕,包含着稻麦香,这种气味,像是山野的气息,质朴如乡人。它的颜色,不是洁白,也不是金黄,而是黄褐色,接近于大地的颜色。

三月到长潭,少不得看桃花,吃胖头鱼,当然,番薯庆糕,也是一定要吃的。如果来点家酿土酒,那更好。这几样东西,如果少吃一样,贪吃鹫们会觉得,生活中还欠缺点什么。

温岭夹糕

离开温岭很多年了,对温岭的夹糕,仍然念念不忘。

说是“夹”糕,实际上,写成“嵌”字更合适。温岭的夹糕,跟平常松软的糕点有很大不同,它实际上是对年糕吃法的一种创意——至少我在别地,从来没有见过年糕是可以这样吃的。但温岭人就是有创意,把石臼捣成的热气腾腾的鲜糕段,使劲揉成薄饼状,按个人口味,从摊前长桌放熟菜的脸盆里,撮入炒米面、油条、绿豆芽、猪肉、土豆丝、芹菜、洋葱等,然后,把年糕粘成筒状,美味的嵌糕就做成了。一口下去,年糕的韧劲、油条的松脆、猪肉的鲜香,尽在一筒夹糕中。

典型的温岭人的早餐,似乎就是一份夹糕,外加豆面碎、豆腐生,方便又耐饥。我的一位朋友,在外混得风生水起,每次回家乡省亲,不爱在星级酒店吃千篇一律的自助早餐,喜欢到尚书坊、贪吃街的石板屋、文化桥吃夹糕。他说,在外工作那么多年,吃到夹糕,才找回一点做温岭人的感觉。

多年前,曾经采访过一位旅居海外的温岭老华侨,这位侨界领袖跟我说起小时候吃过的猪肉嵌年糕,还是一往情深的样子。算起来,他离开家乡已经一个甲子。每次回到家乡,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份夹糕,美美地吃上一顿,想来,这夹糕里,包含着游子多少思乡的滋味啊!作家古清生说得极是:“在童年喜欢上的口味,再难以改变,那种味道的记忆,很难从心灵中被格式化掉。所以,味觉是故乡给出门人装置的终生的味道识别系统,带着这个识别系统,人们在饭桌上就很容易地分别出是故乡还是异乡。”

以上文章插图来自于《无鲜勿入饭》,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前往购书网站购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大家评论分享。关注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官方微信平台“青春同文馆”(ID:zjgsupress),随时都有免费赠书活动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