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为什么炸锅

这几天总有朋友讨论那天是小年,有的说是腊月二十三,有的说是腊月二十四,几乎每年临近春节,都会有一两个关于春节的热议。

街上人不算多,除了商家高挂的红灯笼、贴的福字,我沒感觉到年。越来越多人说,一年又一年,年味越来越少,越长越大,越不想过年。

小时候,零食不多,家家户户邻近春节都会尽可能自己做些吃食来过年,那时候一到小年,空气中都漂浮着一种热油的香味。可以说,看到家家户户开锅炸东西,那就是过大年了。

八九十年代,湖北地区,常吃的油一般为菜油和大豆油,偶尔吃点猪油,芝麻油少见。什么橄榄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完全见不到。

菜油就是油菜籽炸成的油,成泽偏暗,气味浓郁,油炸食物的必配。

菜油

那时候的我,大多数从小年开始“上岗工作”。常常是一大早,我妈就开始和面,等吃完午饭后就轮到我上场了。

妈妈已经揉好的大面团,用刀切成一条条一指来宽,二三寸长的面棍棍,而我则拿专用刷子蘸好菜油,将这些面棍上面涮上一层油,这样的做法是防止面棍和面棍之间粘连在一块。

刷了油的小面棍

刷好油好,将面棍放置一下,拿起一根面根来放在菜板上,双手用力,向外搓,直至面棍变成筷子粗细。再将长长的细筷面状物一头拿住,另一只手微抬向里搓,不停的来回向里搓几次,双手一抬,面棍在力的反力的作用下,自动在半空中拧成一团,一个漂亮的麻花就完成。

搓麻花

除了麻花,武汉人还喜欢翻馓。这个就比麻花简单多了。

通常是妈妈揉好面,面里放少许盐,将面分成一个个面团,我就用擀面棍将面团擀成饼状,饼子要擀的薄些,撒上芝麻,再用刀将面饼切成大小相等的长条状,将长条状的小面皮摞在一块,用刀尖在面皮中间切一个小口,面片一端穿过小口再稍微拉长后就形成螺旋形。

炸翻馓

这两样食物放入已烧好的油锅里一炸,整个厨房都热腾腾起来,烟火味,油味,食物被油炸后产生的一种脆香。

甜甜的麻花,微咸的翻馓,第一锅的炸食总有一小半会进了我的肚子。

这种炸制过程,长达一二小时,妈妈会准备两个大桶,桶里事先放入油纸,将炸好的麻花和翻馓,摊凉后放入桶中盖好,这些食物就是过年期间一家人的零食和招待客人的必备。

除了麻花、翻馓,我还在爹爹家做过一次炸猪耳朵、馓子的小童工。

炸猪耳朵

炸馓子

炸货的重头戏大多在其后几天,一般是腊月二十七、八,这时我这个小童工直接下岗,变成小吃货。

妈妈依旧是一大早起床,清洗肉类,鱼类,切肉、剁鱼。这些食物平时不常做,年节总是家家户户都做,就如同老武汉人常说的:“没得丸子、没得排骨藕汤那叫过年?”

武汉人做肉丸常习惯性在肉丸里放入鱼红、鸡蛋来增加丸子的泡感,也有少数人会放点切碎的荸荠果肉来增加咬劲。而以上做法做出的肉丸,我统统不喜欢,我喜欢八分瘦肉,二分肥肉,除了盐、姜、少许胡椒,不再添任何其他食材的丸子。

等到傍晚时分,老爸下班才又支起油锅来。

这次空气中多了一种诱人的香味,是肉味,好多左右邻里都会多窗户边探出头来,一边低笑着说:“他家炸丸子在。”

炸肉丸

一般先炸肉丸,再炸鱼块,我则拿着小碗蹲守在厨房门口,依旧是第一锅炸好,我会分到第一口肉食,二三个肉丸,一二块沒多少刺的大鱼块,常吃的我口舌流油。

炸鱼块

可能因为我家的丸子偏瘦,所以丸子起炸后大多不太光滑,但更加香脆。

除了肉丸和鱼块,我妈还会还准备一些别的。原因无他,那时肉和鱼价贵,只能留在吃年饭或过年招待时吃。

而从小年开始直至元宵节这段时间也会备些炸食下饭。这时藕夹、藕丸子、豆腐泡就上场了。

这些食物通过油炸后易于保存,大冬天里,几片大白菜叶子,配点藕丸、豆腐泡,热热的煮个火锅,再配上一盘藕夹,瞬时温暖了你寒冬的胃。

现在大家物质生活好了,加上各种媒体都在宣传油炸食品要少吃,我家很少开油锅了。

麻花、翻馓想吃就直接外面买,鱼块为了养生,大多不炸了,烧着吃。好多人家连丸子和藕夹都在外面买着吃,什么黄陂杨永新、汉阳华珍、丸百味等等,争抢着武汉年味市场。

我家的炸货

而我家因我刁嘴的原故,依旧会准备炸一点炸肉丸和藕夹过年,每到春节当天,爸妈会一边看着央视特别节目《一年又一年》,一边感叹普通人的一年过的好快,如果富裕这一年是否更快些的话题。而厨房的锅里必定会起个炸锅,炸些食物。

不管健康的定义如何,沒有炸丸子的年是不圆满的。你家过年时会准备那些必吃食物?欢迎伙伴们留言告之。

写文不易,请多关注@雪冬的日记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侵删。

#武汉生活#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