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甘肃乞巧文化节

西和乞巧:祭祀织女的仪式

保存在甘肃西和县的乞巧风俗,被人们称之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是乞讨,巧则是心灵手巧,有巧思妙想,其实质是说有智慧。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 ,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由于极左思潮和现代文明的两重冲击,这一古老民俗在全国已经基本绝迹。而与之相伴的农历七月七,七夕活动也仅仅留给人们一个美好的故事和回忆。

7月30日(时在2006),我们赶赴西和县实地探秘这一全国罕见的民俗活动。

走进秦人发源地

在我们的印象中西和总是有些遥不可及。其实,西和距离兰州并不远。具体来说,西和县城在天水市东南约90公里处。

7月30日上午9时出发,下午2点多钟便到了西和县城。只需用5个小时,便可以目睹秦人发源地的神秘风光了。

紧靠天水的西和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境内有上古神话中的仇池山,被认为是伏羲的诞生之地。西和还是秦人的老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的秦始皇的祖先们就是从这里起步走向东方的。也是立国达300余年的古仇池国的根据地。因而,西和与周边的天水、礼县等地被人们视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古老民俗。这些年,西和县有关人士为挽救和发掘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付出了大量的心血。2006年7月31日,西和县特地举办了规模宏大的首届仇池山歌文化艺术节,向人们展示西和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我们才得以目睹流传数千年的民俗活动——乞巧 。

七天八夜的乞巧风俗

31日晚上,长期致力于西和民俗研究的杨克栋先生,给我们讲述了流传在西和的乞巧风俗。

据杨克栋先生介绍,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风俗主要分布在以西汉水源头的漾河、盐官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带,大致包括了西和的何坝、十里等11个乡镇,礼县的红河、宽川、祁山等乡镇。

乞巧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汉河三种天象。在乞巧形成之初都有“ 祈请于河鼓织女”“以祀牛女二星”的记载,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尊织女的民间风俗活动。

杨克栋先生认为,西和乞巧风俗中的巧娘娘就是天上的织女,因为她善于纺织,心灵手巧故而被女子们尊称为巧娘娘。乞巧活动是年轻女子们通过一系列的规程和祈祷方式来向织女(巧娘娘)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仪式。

这是一个古老的风俗,在汉代就有了关于乞巧的记载,东汉人崔(宝盖下加是) 所著的《四民月令.七月》中记载说:“七月……作于 (米字加臭)、菜、葱耳,食酒脯时果,散香粉于庭上,祈请于河鼓、织女”。魏晋南 北朝是乞巧的发展时期,到唐宋时,乞巧风俗极为兴盛。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乞巧风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西和人们常常把心目中最尊敬的神灵称为“娘娘”在民间除了巧娘娘外,还有送子娘娘、王母娘娘等的传说。

巧娘娘的请送活动是西和乞巧活动的主要内容。 每年从农历的六月三十日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

这个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祈求巧娘娘赐以聪明智慧和灵巧,故而被称为乞巧节。在过去参加乞巧的多为未出嫁的姑娘,现在随着生活的变化,大批年轻姑娘外出务工,在家中老年妇女成为乞巧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在这个活动中,妇女们被全部动员起来,按照古老的程序,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善于制作面食的被分派去做供奉的面花,能唱的负担起乞巧活动中的领唱任务,家中住房宽余的被选为“坐巧”之地,在乞巧活动中,各村的妇女们还要相互走访,参观学习。因而,人们又称之为“女儿节”、“女节”、古代“妇女节”。

织女本是秦人祖先

“秦王出,四海一”,秦始皇建立的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他制订和采取的诸多制度,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由此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也被人们称为四位最伟大的帝王。

人们或许不知道秦人就是从我省的西和、礼县一带起步,走上漫长的统一全国之路的。上个世纪在礼县大堡子山发现的秦公大墓,就无可辩驳地证明这里就是秦人的老家。

专家们研究认为,民间传统中的织女就是秦人祖先。据考证,颛顼(黄帝的孙子)有个后裔称之为女修,女修织布时吃了凤凰蛋而生下大业(皋陶)。皋陶之孙名大费,他曾经参与大禹的治水工程。后来大费被赐姓嬴,成为秦人的祖先。

著名学者赵逵夫先生认为,牵牛、织女两星名最早分别代表着商、秦两族的祖先。牵牛星就是史籍中记载的“服牛”,也就是殷商先公王亥;“织女”则是被人们神化了颛顼孙子女修,她以善于织布而闻名。这两个人开创了我国最早的男耕、女织生活模式。后来,就演变成为中国最早的男女农民的象征。

赵逵夫先生认为,西和礼县一带传承了数千年的乞巧风俗活动是秦人文化的遗留。

可见流传在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风俗也可能就是当地的秦人后裔们纪念自己祖先的一种活动,只不过很少有人能想起织女就是秦人的先祖罢了。

探秘:流传千年的乞巧民俗

我们抵达西和县的第二天,正好是农历的七月七日(时在2006年8月4日),也是乞巧节的最后一天。按照民间习俗,进行了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将进行最后的两项仪式:照瓣卜巧和送巧。这是乞巧民俗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最热闹的时段。

在西和县长期致力于陇南山歌与乞巧民俗研究的杨克栋先生等人的陪同下,我们目睹了盛大而热闹的送巧仪式。

黄磨村的巧娘娘

7月31日晚上八点钟左右,我们踏上了看巧之路。由于西和县11个乡镇都有乞巧活动,而且这些乡村在乞巧活动中带有竞争、比赛性质,因而难以找到一个让各方面都满意的地点,尤其是那些举行乞巧活动的村。杨克栋先生和多方进行协商,最后给我们推荐了黄磨、汉源、西峪三个村,他们的乞巧活动不仅有特色,而且距离县城也不远。

黄磨村位于西和县汉源镇。这里靠近县城,村民人均收入比较高,今年他们的乞巧地点选在村委会,因为村委会的大院比较宽阔,便于开展活动。

我们乘坐的汽车出了县城,在暮色中走了十几分钟便到,专家们刚进村委会大门,乡亲们就点燃鞭炮欢迎专家们的到来。

杨克栋先生说,乞巧在西和的每个乡村中都是非常隆重而热闹的节日,村民们把前来拜巧的人们视为最为尊贵的佳宾,都要鸣炮迎接。

同车来的妇女同志们受到了更为隆重的接待。每人被赠送了一根红色细线绳,然后由主持乞巧活动的老年妇女将红线绳绑在手腕上。这是乞巧活动中一个重要内容手搭桥,西和人把红绳子称之为手。这个仪式的作用鼓励更多的人参加乞巧活动。

巧娘娘往往被供奉在最为醒目的地方,一般选择在迎门的位置。黄磨村的巧娘娘被供奉在村委会一楼的一间大房子里,迎门的供桌上就是巧娘娘。她是一个用五彩线做成的纸人,大约半人高,身着红色衣裳,花裙子,五官清秀,梳着长长的辫子,底下是一个木座,可以非常稳定地放在桌子上。

巧娘娘前面摆放的物品层次分明,非常讲究。第一层是乡亲们做的油炸食品,这种食品是专门为供奉巧娘娘而做的,共有四五个,类似于手的形状,五指分明,而且修长漂亮,手心向上。乡亲们做的并不是一个空手,那样未免对巧娘娘有些不敬,所以他们便在手心中用面捏上各种各样的花,其中以梅花最多。看来巧娘娘也和普通女子一样喜欢花。专家认为,油炸面花清楚地表达了乞巧民俗的真正涵义。

在油炸面花的前面供奉的是一个直径大约30厘米的面花,上面是大大小小的面作桃子,是传统的供品。这是第二层。桃子面花的两侧则是姑娘们精心培植的豆苗,它们经过姑娘们的精心呵护,不仅非常碧绿诱人,而且被红线绳精心装饰过。这些豆苗以对称分布,左右两面布局几乎一样。桃子面花的前面则摆放着普通的干鲜果品。

杨克栋先生介绍说,按照乞巧的规程,乞巧要经历七天八夜,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极其隆重,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松懈。整个乞巧的过程包括了手革半搭桥、起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针线卜巧、巧饭层餐、照瓣卜巧、送巧等。

十里乡的照瓣卜巧

西和、礼县一带是西汉水的发源地,汉源镇就是由此而命名。在我国古代牵牛、织女、河汉三者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天象。织女被认为秦人的先祖,河汉则是汉水在天象上的对应。

因此,汉源镇的乞巧活动就有了更多秦人文化遗风。汉源镇是西和县的一个大镇,他们从全镇选了两个村的乞巧活动向专家进行了展示。由于人多,乞巧地点选择在了十里乡小学。

晚上九时多,我们来到汉源镇,这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学校的操场上挤满了乡亲们,数盏电灯发出昏暗的光芒,专家甫一坐定,活动便开始了。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巧娘娘教我绣一针,一绣桃花满江红......”

乞巧活动在他们悠扬的歌唱中开始。由于我们来得比较晚,没有赶上乞巧活动的全过程,因而乡亲们特地给我们把一些规程全部进行了“回放”。她们唱的迎神曲,是迎接巧娘娘时唱的歌曲,民间称之为“迎巧”,是乞巧中的第二个仪式,人们一般把迎巧仪式看作是乞巧活动的开始。

杨克栋先生介绍说,迎巧活动一般选择在每个乡村中最显要的地方,如十字路,时间在每年农历的六月三十日晚上九点钟,这时参加乞巧的妇女便自觉排成队,拿着三炷香,进行祈祷活动,同时把制作好的巧娘娘搬回去供奉。

在所有的乞巧活动中照瓣卜巧和送巧最为神秘。我们为此专门采访了有关的民间人士,照瓣卜巧就是利用豆苗在水中形成的投影图形来判断凶吉祸福,民间称之为“照花瓣”。

在照瓣卜巧之前人们照例要进行祈祷仪式,要唱《照花瓣歌》其内容是这样的:“我给巧娘娘点黄蜡,巧娘娘你把善心发。巧娘娘给我赐花瓣,照着花瓣许心愿......”唱完,姑娘们便把迎来的神水分给每个参与的年轻姑娘。她们先把培育好的豆苗的嫩芽掐下,再把嫩茎掐成若干小段,分别投入到水中,在光线的照射下便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针线,如牛头,如笔砚,如鸡心……

于是人们便通过分析各自碗底的图案隐寓的含义,以此来推断未来祸福。

西峪乡的唱巧

西峪乡王磨村离西和县城只有1公里的路程,这是我们考察乞巧活动的最后一站。这里的唱巧比较有特色,所谓的唱巧活动就是妇女们全部集中在巧娘娘前,用一定的仪式,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面前载歌载舞,以表达心中的夙愿。

乞巧活动在西和县是一个热闹而盛大的活动,不仅有乡村的妇女参加,而且城里的年轻女孩子也喜欢参加,盼望心灵手巧是每个人的共同愿望。

31日晚上10点钟,我们在西峪村边的一户村民家中目睹了她们的唱巧仪式。尽管夜色已深,但是前来参加乞巧活动的人依然很多,按照西和乞巧习俗,乞巧的最后一个仪式送巧,要到晚上12点以后才进行,因而10点多钟正是热闹的时候。

西和县一中的部分年轻女教师也参加了这里的唱巧活动。

唱巧仪式是乞巧活动中最为热闹的仪式之一,参与的人非常多。其动作分为:有牵手摆臂式,往来穿插式,原地跳跃式,扭摆进行式。每种不同的动作都配有不同的姿势,这些动作都是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

我们在唱巧现场看到,十几位年轻女子拉成圆圈,一边唱一边跳,十分投入。

时间越晚,乞巧活动也就越为热闹,人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载歌载舞一直持续到深夜,送走巧娘娘,至此一年一度的乞巧活动也就结束了。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